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雅昌专稿】从媒介出发 在“重塑”中探寻艺术家的个体表达

usr3BduNuFrwI1sDNWQcsrPLTiAwlr5hnkm5Li7d.jpg

【雅昌快讯】 成都市美术馆从媒介出发“重塑艺术家个体”

五月,是属于青年的。

每年的五四青年节期间,成都画院·成都市美术馆都会策划一场面向青年艺术家,探讨艺术更多可能性的展览。从2017年的“青涩·第三季”,到2018年“质地的温度——综合材料展”,再到2019年从媒介出发“重塑的个体”——青年艺术家邀请展。随着展览研究的深入,这一品牌性展览不仅成为成都画院扶持青年艺术计划的一部分,也开启了机构深入对个体价值重塑方向的研究。

JISZWCyuADW6WdDdEHEDSthqq7IYlPyeicrOfz95.jpg

UkCVUJdIPPd3fN9SKZvXHYo6Hqk0PhDwuuvn4W4w.jpg

pEmMZtCT7ke7huwstgx2DLjUIjV8Rf1VnFaqPdv5.jpg


WZUFynhQR7Ol8JEeQQBZ02Nppuw9XwfBqFe3hqoA.jpg

AVna2K0ZzEfSPhmOmZVzZV1E4yIaZuAxK5NxtPcO.jpg

NzGUhtNdTPfBepODvBES86oob9dRlbEikZnDiZ7m.jpg

展览现场

在刚刚落下帷幕的群展“重塑的个体”中,成都画院青年策展人孙晓伟以“媒介”作为策展线索,择取了25位川渝、云南、厦门地区的艺术家,通过国油版等架上绘画和新媒体影像、综合材料等形式的作品,试图呈现当下青年艺术家艺术创作的生态与力量,在多元“符号”下探寻个人艺术语言的转化应用与创新,持续探讨媒介生发的可能性。

5p4IvwEyqco26wjYerIW8tOHYLMNCGaWXPjUFh1j.jpgQdE8xDE1FdOl9bUlzz0ssn91tNYpISIYGyIn5nC9.jpg

以“媒介”为线索,持续关注青年艺术家群体

走进成都画院,站在展厅外部的空间,你可以看到本次展览主题“重塑的个体”这几个字。侧过身子,分别向两侧走,“无问”和“西东”一边两个字又映入了眼帘。“今年是‘五四运动’诞生100周年,也是中国留法勤工俭学运动100周年。在当时,这两个运动将西方先进的文化带到中国,从民族文化觉醒的角度,重塑了所接收到的外来文化。展览以‘重塑的个体’为主题,一方面展现了青年艺术家是如何重塑个人艺术语言和状态这一持续过程的,另一方面也是对五四运动一百周年的致敬。”

在艺术界限越来越模糊的今天,艺术家通过不同的媒介进行个人化的表达,以“媒介”作为策展线索,需要做更多价值的重塑和艺术边界的融合。孙晓伟表示,成都画院对青年艺术家群体的创作面貌一直有着持续的关注,在艺术家的选择上也是尽可能的邀请并囊括不同群体中具有代表性的青年艺术家。

MpZUkt3NtjqDfsUBRXzW1nBBUkSYksuSFKvhJgta.jpg

展览前言处可以看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几件小雕塑,寓意对传统价值的重塑。为了打破空间深灰色调的沉闷,布展时对展厅区域做了局部色块的调整,通过冷暖结合的形式对空间进行分割,更好划分结构的同时,也对作品进行了安排和规划,通过展陈上的尝试与突破,尽可能的呈现每件作品的语境。此外,方便观众理解作品,部分画作采用了电子导览的方式。在细节上,处处体现展览的用心。

多元面貌下的个人化语言表达

本次展览的参展艺术家有成都画院专职画家、特聘画家,高校教师和来自蓝顶、浓园等艺术区的优秀青年艺术家以及高校在读生。既有艺术面貌成熟的艺术家,也有来自象牙塔的学生。据了解,画院持续举办四川省艺术高校毕业生优秀作品联展‘未来档案’群展已经有三年了,本次参展的两名学生也是从当时的展览中发掘的,当时还是本科生的他们已经变成了研究生。跨年龄和履历的艺术家构成,也是希望通过展览能够不断激励青年艺术家的创作热情。

Aq3MYBX71BeTWUdzwpb1qTBB9AZFni89A4WiEplD.jpg

邱光平 《三角洲计划》 51分26秒 影像

熟悉邱光平的关注对他的“马”并不陌生,这次除了架上绘画,邱光平还拿出了影像作品《三角洲计划》。为了契合珠江三角洲农民工这一题材,更好的呈现作品效果,策展团队也是特意去工地租了脚手架,在展厅搭起了框架,将视频嵌入其中。并用光线强调架子粗糙、斑驳的质感,引导观众更好的融入作品语境当中。

3UghNaMqdObUrxsKF8P5dPPSTSOJesz5S6MqUnTV.jpg

刘海涛  《写生》系列 45x34cm 纸本 2018

刘海涛作为成都画院的专职画家,带来了三张采风时的创作。作为北方人,他在来到成都之前,生活环境和艺术语言都是偏北方的。此后加入了南派山水的语言,可以看到艺术家对于传统的突破。

rEy0MaTpMEtceZakwAhQGgl59Lmnruk6s5oCbN5v.jpg

黄启佑 《本草纲目》 尺寸可变 布面综合材料 2017

黄启佑在作品中对山海经,本草纲目等中国传统文化,以西方的媒介形式进行了个人化的解读和创造。也契合了展览主题对于价值的“重塑”。

QQAOcozw5EhxqhLG9daXFgkatqOUOfF9wj87UgkC.jpg

Hy0wwx3IgRwKbvqRIvFJ8ddaolVmTPgsOZh8XtHn.jpg

6AYI6bMWwFGrjSqhTrr5LVkcUWwyPtiVB8c97yRH.jpg

曾茜 《切切》系列 2018

就读于西南民大版画系的曾茜带来了《切切》系列的纸本和影像作品。以多种形式对版画这一媒介进行转化,使得原有媒介和新生成媒介之间形成艺术语言的再造,从而产生全新的意义。

DO5iycnrXWqHKhglrcwMWs1IiBckabEnFLiW9Xto.jpg

uYzYeQyDaGwYfmX3Lb1OaZ5aZBmEonryuFv8kvCU.jpg

郝明明 《新诗意成都》系列 2018

日本留学回来的郝明明对花和建筑的描绘更多的是基于文化价值和社会责任感,现场可以看到艺术家对于《新诗意成都》系列的架上和装置作品。

9NqVtXjeH5g9KcXRTA96S3EBopLHcmFHQOCg2wDG.jpg

Yxc4264yVPc3WTLInA3rq0VCxW42whGDMayXiYUJ.jpg

孙晓伟 《生长》 纸本水彩 绘画装置 尺寸不定 2019

除开策展人身份,孙晓伟作为参展艺术家带来了绘画装置作品《生长》。这些一颗颗像蘑菇生长般的纸本水彩聚集在一起,由窄到密集再呈分散形状,契合了所表现的矿石这一物质经过时间的转化之后所形成的各种新的颜色和形态,传递出时间流逝的同时,也在塑造新的价值和内容。

QaHxJrsEMmGnv4eReJxeq1CMPDmaJWL2eGdrJWMG.jpg

王光林 《见 2017-05-30 TUES 23.32.18》 纸本设色 61x99cmx4 2017

王光林在《见》系列作品中,艺术家将国画这一材质变成媒介,用来表达当代视觉图像和意义,突破了传统对于笔墨的定义。

F68rUNRKexRcsCEpO0zuyt0lelU6SoK2EMSPsuDk.jpg

朱迪作品

朱迪的花鸟图式比较特别,既有传统意味,也被艺术家赋予了当代性。在作品的呈现形式中,策展团队也是对墙面背景颜色和装裱方式做了新的尝试。

laJNALyArSD5Ql4GQEww8OmVpGV0icuPi0XQOYbY.jpg

黄俊伟 《阒无人声》系列 绢本综合材料 2017

黄俊伟在绢本综合材料《阒无人声》系列中,用了两层绢布叠加的方式,以立体的方式将画面的空间感进行延伸。

YmoANNkIHLWWHSTFY8aeZw9gE26gwiALxiwhN45g.jpg

7YqVdvAyWkOHu86GF042taNUY87AvYRuCYRawJgo.jpg

李典作品

从意大利留学回来的李典展出的水彩和油画创作若干,以真诚、扎实的功底,打动着观众。

s0pvQ9DtzjVy4RYRhEQdGXKc3L3kVz7ejZW5ekyB.jpg

斯政 《点灯看影已无影》 综合材料 63x177cm 2018

斯政 《汲水不见烹茶人》 综合材料 33x177cm 2018

斯政对于中国传统文化颇有研究,本次展出的作品在形式上与传统文化符号相结合,并在装裱上进行了新的尝试。

0tB3llrdPxVtPQs07sFuv9SK3EqsvHEjDTtLRBb7.jpg

普鹏 《浮生集123-万物生长 以信仰之名》 布面丙烯 200x150cmx4 2018

普鹏的作品《浮生集123-万物生长 以信仰之名》作为本次展览中最大尺幅的创作,呈现了艺术家一贯的神话,梦幻的内容,与他云南人以及少数民族的身份不无关系。

线上+线下,持续开展活动串联展览温度

RpGIlEZGcXdeLOEcdLbolFF1HDnGXuyorgPZXMEn.jpg

展览期间,成都画院举办了4场公益导览,并展开公教,讲座和座谈会等线下活动。同时,与展览同步上线的云导览,在展览期间,观众通过云导览观看展览次数为7535。并通过线上“青春的连线”小程序邀请观众进行虚拟连线,随机播放参展艺术家具有青春态度的短视频,连线次数达到21492次。

GMt7PSzKlXkDYeW8vf65FhYJfDIge5hdma11dRBR.jpg

4月28日,“重塑的个体”展览座谈会在成都画院举行,经过整理后精简形成了2万多的讨论发言。

PEUurThbPIG6oiODHQlP8JBJwLcwHThL0zEZWmWR.jpg

5月7日,成都画院开展了《版刻青春》水印版画体验活动。

eO5Fe1c60y9XjtHTQtOCtdv5R7YTyDQqgVLBvBYB.jpg

5月10日下午,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彭肜带来主题为《中国当代美术“乡土叙事”的生态学转向》的讲座。

孙晓伟表示,本次展览尽可能的呈现每一位艺术家的创作面貌,并对其艺术语言的持续性进行关注。“延续以往几场展览的线索,从媒介出发,对青年艺术家群体进行艺术创作面貌的梳理,这其中我们做了很多的考量,希望今后持续的研究中,可以看到对艺术家的持续跟踪外,有更多新鲜的面孔加入进来。也希望通过对作品的观看,观众对青年艺术家的创作面貌有了更为丰富的认识和了解。”

作者:李璞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