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雅昌专稿】UCCA“人间指南”:聚焦并梳理90年代初期中国艺术家的创作实践

“人间指南·上”展

“人间指南·上”展

8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已结束 1.5万+

Ccioyd72sx4tvYGDBPceAaZzvHIjr3jV0LB8mawN.png

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全新群展“人间指南(上)”导览现场

2019年5月17日,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推出了全新群展“人间指南(上)”,展出艺术家陈劭雄、新历史小组、王晋与上世纪九十年代相关的一系列创 作。展览由展览部总监卞卡策划,他曾作为评论家和独立项目策展人,通过自身实践探索相关主题。

xBcBLeMMDdtrUb04cXxrYlfoh92Ytnpab31IZP7o.png

策展人卞卡现场导览

为什么90年代会作为一个话题?

这个展览看起来很像是一个回顾展,但策展人卞卡希望想把变成一个当下的展览,希望探讨的是过去的作品怎么样跟今天发生关系;另一方面它确实也呈现了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开始进入现代性和全球化的进程当中的历史背景下个体艺术家的作品呈现。

PmwnHvPa9OnpwB4yy7hOg2kTk1EoHjDHMLlhEANI.png

​“新历史小组阅览室”现场

展览聚焦和梳理中国艺术家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以不断深化和加速的经济改革引起的大规模社会转型为背景进行的艺术实践。此次展览引导观众重新审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早期——尽管艺术家个体在其创作中详尽地探究了这一时期,但在艺术历史叙事中,它更多地被视为一个过渡时期,而非一个自有其鲜明特征的独立时代。

dlFZjezyGFZcSKJccC0FZrATCnL8lahD1pdT5C56.png

陈邵雄作品展出现场

展览所强调的是:从80年代以来艺术家带着理想主义、人文精神,到90年代变成社会关怀、现实关怀的转变。参展的几位艺术家的作品里有两重性,既有精神诉求,又迅速的对当时的社会变化作出反应,这个是上半部分展览的方向,也是选择艺术家的一个标准。

HlDZ7SHFDpzahaNzotMdq3BhTTvNs9dEgvoFg13k.png

艺术家任戬在其1993年被取消的展览前

展览从多学科路径出发展开研究,将艺术品与汇集了档案资料的阅览室并置展示。在此背景之下,展览的话题重新转向那个关键的时间节点,勾勒出一道从八十年代知识分子普遍的精英主义想象,到九十年代初消费和开放社会来临后的价值坍塌、 自我放逐或重建想象的“曲线路径”,并审视艺术家们所采取的或退出社会领域,或一头扎进新兴消费文化的应对策略。

XWWMj0Kr9ZLVcYPiwfJjHk9JtMCYcMN9v616udU4.png

新闻发布会,左起:策展人卞卡、学者罗庆珉,艺术家任戬,温普林,新历史小组成员弓克

展览标题取自1993年上映的一部国产室内喜剧《编辑部的故事》,该剧由葛优和吕丽萍等著名演员出演,以幽默的方式介绍了彼时新兴的社会现象,更塑造了当时的公众形象。《人间指南》是电视剧中的一份杂志,这个词也因此暗示了九十年代初那个流变不居的年代——特别是经济结构转型的社会背景下,面对价值的虚焦和断裂,公众所产生的焦虑、困惑和对价值重建的期待。

slPHtvqwEBAFn644rHs6LU6vtIQur6IWTPOqZ5ZY.png

艺术家任戬90年代在街头实施“作品”项目

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经济制度与社会结构的急剧变革,中国在整体价值观积淀尚不完备的状况下急速进入消费型社会,这场“消费革命”对中国的私人生活与公共社交均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一时期,知识界和社会个体均在消费主义的经济驱动力的影响下,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丰富性和矛盾性。展览聚焦于艺术家们如何审视和解构这种尚未完全成型的“现代性”,其叙事既关乎艺术家作为知识分子群体的一部分所面临的价值困境,同时也是关于今天我们的文化状况的溯源,以及对当下中国奇观式的社会景观的反向管窥。

中国各地的艺术家以各种方式对这些变化做出了回应,并特别强调新媒体——这得益于相机和视频设备的日益普及,以及全球经济的标志性符号。

wZkZG4E2UC11vZETotNyofgQ9NfftsnAfOS8YgpF.png

5D7od3AlXqPNGkhtcmqGD6eXWUSTa63uX6PhrqaK.png

mbtHVuYIWusCSxZsPWZ89DAqJbkoB3s3EOfJXEZ4.png

陈邵雄展览现场

陈邵雄(1962-2016)

作品:《视力矫正器》、《集体记忆—大裤衩》、《七天的沉寂》

广州是一座在对外贸易和交流中具有关键枢纽意义的南方城市,而陈劭雄的作品“街景”系列即取材于当时广州的城市景观:艺术家将在城市各地拍摄的景观进行拼贴与重组,将自己转变成熟悉城市中“永远的旅客”。影像装置《视力矫正器》使观众置身于广州的街景投影画面中,模拟出个体在街头进行扫视的状态,藉此探讨景观、媒体设备与观看之间的关联。《集体记忆—大裤衩》中,艺术家让公众通过指印来参与城市绘像,借助切身接触将城市记忆重新留存,以公众参与唤起城市记忆。“风景”系列作品和陈劭雄为大尾象工作组展览创作的《七天的沉寂》相关文献资料亦于展览中呈现,以串联出艺术家针对变化的现实所设定的自我和“观看”的他者身份。

cmnxl3Si4tMQ4c2lruvKVzSUIkforhpdce2ZtJ3P.png

王晋作品《扣门》展出现场

王晋(1962年-)

作品:《叩门》

随着中国进入这一有些陌生的新时代,王晋于九十年代初期创作了一组现成品绘画《叩门》,将美元的七种面额的图像印在故宫旧城墙砖上。这组作品最早被艺术家称为“敲门砖”,意在喻指美元是打开中国当代贸易大门、促使中国进入全球金融系统的符号。此次展览中,作品被以大幅图片的方式重新呈现,艺术家转而强调图像的绘画性趣味,通过凸显美元上人物形象的绘画技巧与逸趣来“覆盖”掉意识形态的纠葛。这组被重新呈现的作品被赋予了一个副标题——“美元上的总统”。

jzcw2H9L69na7fIFta9TlLJq8Vsykv92JExI0mar.png

93vcZENUQyjGp2pL0luI3RIKuyLV5CXCbYGJyY8F.png

1RymgzoUOzQC3PmiGJqyFx5o0ZxfXgPKDQU8cekB.png

EkyXTioGLVp95mZAiCQEJ7UGvz0SWVgf2VxTQL4i.png

1aGXfNVCVoZRSJTPofCbQ5zk06ChAXqGJbIYhVhY.png

rUBEhiHIqGn1Yr7JgDd2sRq6tbwdX2eqB93dk6xW.png

“新历史小组阅览室”展出现场

任戬(1955年-)和新历史小组

作品:“新历史小组阅览室”

通过直接指涉甚至仿拟消费文化,任戬的个人创作及其新历史小组时期的工作开辟了新的讨论路径。展览在中展厅设立“新历史小组阅览室”,将之构建成一个阅读与对话的空间,呈现艺术家任戬八十年代的个人艺术创作,及其九十年代初期作为新历史小组成员所开展实践的一系列相关资料,从具体的实践维度出发,勾勒出九十年代初消费社会转向时期,艺术家创作轨迹所经历的清晰转向。“新历史小组阅览室”将艺术家的创作文本资料与创作发生的时代背景并置,让观众在对照中重温那个时代的情景。

展览以回顾的视角观看当下,亦基于当下的现实来回溯问题的发端。“消费”在今天不再只是一种为满足经济需求而产生的购买行为,更成为了一种渗透于知识、欲望甚至是主体建构过程内部的要素。在当今的中国社会高度参与全球化进程、成为全球化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之时,内化于知识界和社会个体中的矛盾性并未消失,反而被展现得更为充分。在此背景之下,展览“人间指南”将艺术作品视为过去时刻的“方位浮标”,在时间轴中重新理解深刻塑造了我们当下的中国艺术与艺术家的工作简史,并获得一种“温故知新”。

另外,“人间指南”分为上、下两个部分,展览的下部将与2019年8月31日至11月24日呈现。展览的第二部分将倾向于90年代,伴随着社会进程,90年代呈现出特别丰富的个体面貌,届时会呈现出另外一些艺术家,他们在90年代以来的创作中呈现的多种面相,与上部形成相辅相成的关系。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作者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