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他一生本想通过科举考试跻身仕途,最终却放舟南下。
他生而不慧,最终却成为了诗、文、书、画无一不精的“四绝”全才。
他言行谨慎、远离是非,但却能与北京、南京、苏州的政治圈、文人圈唱和酬酢,建立良好的交情。
他和沈周、唐寅、仇英并称画史上的“明四子”;和唐寅、祝允明、徐祯卿并称诗史上的“吴中四才子”;和祝允明、王宠并称书法史上的“吴中三子”。
文徵明的祖父文洪是举人,父亲文林和叔父文森都是进士。说起来也是书香门第,家庭环境很不错,但史书中说他“生而外椎”、“幼不慧”、七岁方能站立,八九岁仍言语不清。
1498年,文徵明和唐寅一起到南京参加乡试。其实两年前,文徵明已经落榜过一次了。而唐寅这次第一次赴考,听了祝枝山的话,就稍稍复习了一下。结果放榜的时候,唐寅高中解元,文徵明却没找到自己名字。
此时,只有远在温州当差的父亲看好他,写信给儿子说:“子畏之才宜发解,然其人轻浮,恐终无成。吾儿他日远到,非所及也。”
不过,文徵明从26岁开始就参加“岁考”,一直考到53岁,整整交了10次答卷,却一直是个秀才身。
然而正如他的父亲所说的那样,“儿幸完成,无害也”。事实证明,父亲的预言是对的,这个“笨小孩”的后半生将在整个苏州乃至明代的艺术星空中,拥有自己明亮的坐标系。
除了父亲的身教培养,文徵明自己也身体力行地解释了一句老话:老实人得天下。据说他十九岁为诸生时应岁试,宗师批其字不佳。
大概是被刺激到了,文同学回来就挽起袖子,天天临写《千字文》,每天十大本。老实人认死劲儿,小文同学把这个晨起练字的习惯一直保持到文老太爷。直到八十岁高龄,他仍能挥毫作小楷《后赤壁赋》,用笔精妙处,与二十多年前写的《前赤壁赋》毫无差别,令人叹绝。
文徵明88岁 小楷《跋唐人双钩万岁通天帖》
史书中关于文徵明性格的评述,最为允当的莫过于《明史·文徵明传》中“和而介”三字了。和是随和,介为狷介。
1524年,54岁的文徵明以贡生的身份,受荐赴吏部试,任翰林院待诏。
明朝当时的风气只重进士,贡士和进士虽然可以并称为正途,但以文徵明的个性,很难与官场中人处理好人际关系,不久就有人在翰林院里公开宣称:“翰林院又不是画院,怎么能让一个画匠呆在这呢?”
文徵明《品茶图》
据史书记载,当时杨一清为内阁首辅。杨一清见到文徵明后,对他说:“你不知道令尊和我是朋友吗?”言下之意是说我可以帮助你,你应该主动到我这里走动走动。
这本是杨的一片好心,却不料文徵明正色回答说:“家父生前从未提到过阁下的名讳,实在不知相公是家父的朋友。”确实有点不知好歹,搞得杨一清一时下不了台,又不知文徵明就是如此孤傲老实之人。这样,对他的仕途就难免有些妨碍了。
为官三年后,文徵明重归吴中,才从功名的尴尬中慢慢淡出。不管怎样,他已有了功名,这就足以应对世俗压力了。毕竟在那个年代,功名代表着人生的最高价值。
吴中是清嘉之地,湖山烟云、万物阜美。文徵明在父亲生前的停云馆东边修筑了玉磬山房,还亲自在庭中种下两棵梧桐,“日徘徊啸咏其中,人望之如神仙焉”。
这一份幸福来得有些晚,但也不算太晚,因为他还有很多时间。
嘉靖三十八年己未(1559年)二月二十日,是刚过了雨水的那一天,已九十高龄的文徵明走完了他的生命。
而此时,与他同年出生的好朋友唐伯虎,已经离开36年了。时间进入1510年后,江南四大才子徐祯卿、祝允明、唐伯虎都相继离开人世。只剩文徵明,开窍最晚的这个人,孤独地多活了三分之一个世纪。
文徵明的一生,没有唐伯虎的才子风流,大起大落;没有祝枝山的愤世嫉俗,恣意张扬;也没有徐祯卿的年少轻狂,诗才逼人。应该说毫无天才属性、笨笨的他,靠着自己的勤勉、专注、踏实、苦功以及上天眷顾的长寿,虽然走得慢些,却取得了最大的成就。
文徵明主吴中风雅三十余年,将文人画推向了新的高度。他的艺术传承不绝,文家一门风雅,直接嗣承他书画风格的亲属就有儿子文彭、文嘉,侄子文伯仁,孙子文元善,曾孙文从简,玄孙女文俶,学生陈淳、陆师道、陆治、钱榖等人,私淑者更是众多,形成了以文徵明为核心的庞大画家队伍,后人称之为“吴派”。
如今,我们依然可以透过那些精致纯熟的笔墨,遥想当年那位“无论田唆妇孺裔夷”皆啧啧称赞的“文先生”,他昭显平和执着的力量,造就超越时间的优雅深厚。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