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它既与今天有着千缕万屡的关联和影响,又充满着复杂的矛盾与抗争。清代的思想文化和审美价值经历了一个从排斥走向融汇的磨合期。宋元山水的成就、明清前期的掇英,无不振奋着清初文人士大夫对传统的崇敬之心。明末董其昌清秀中和、恬静疏旷的山水风神,深受清初统治者的喜爱,由董其昌而上溯对传统笔墨的继承和梳理成为清初山水画坛的主调。江南的清山绿水孕育出的“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以古人为师,醉心临摹,在清宁雅致的书斋中画出一个清代皇家正统的山水天地。
曾鲸绘王时敏像
王时敏(1592——1680),本名王赞虞,字逊之,号烟客,又号偶谐道人,晚号西庐老人,南直隶苏州府太仓人,明末清初画家,“四王”第一代人。
王时敏《虞山惜别图轴》
王时敏出身名门,祖父王锡爵曾为明朝万历年间的相国,家境殷实,富于收藏,在年少时王时敏就对宋、元古画名迹无不精研。学画后王时敏受到董其昌的亲自调教,以元代黄公望为师,刻意追摹,深究古人传统画法,对传统的继承在王时敏的画作中时有体现。
王时敏《仿黄公望山水》
学习书画初期都离不开临摹,出身官宦家庭的王时敏自幼就有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家中收藏的古书、名画极为丰富,且大多为名迹。在对古人的朝夕相对的过程中,前人遗留法书名画的笔墨情趣,对王时敏的影响至为深远。
王时敏《秋山图》
浸淫在对摹古上的不断积累研习,王时敏形成了“摹古是绘画的最高原则”这一思想理论,力追古法,刻意师古,在古人的山水遗迹中寻找画道正统,探寻古人失落的笔墨技法,王时敏作画无一不透露着古人的精髓。
王时敏《丛林曲调图》
“迩来画道衰,古法渐湮,人多自出新意,谬种流传,遂至邪诡不可救挽。”在王时敏看来,近来画坛多自出新意,背离传统古法,以致画道沦丧,古法逐渐遗失,而要让画道重回正轨、正本清源,就要恢复古法,不忘初心。
王时敏《山水》
王时敏作画无论形体或样式,都逼似古人,早年画作多以宋元古画原迹临写而成,在对宋元古画的临摹中打造出精细淡雅的笔墨。干、湿互用的笔触,醇厚的墨色,王时敏的画又呈现出工细清秀的景致,愈发苍浑而秀嫩。董其昌的影响对王时敏不可谓不深,用笔细润,墨色清淡的董氏画风也对中期王时敏的画带来意境疏简的格调。
王时敏《仿董源山水》
晚年的王时敏画作愈加浑穆,以黄公望为宗,兼取董、巨和王蒙诸家,皴笔干湿浓淡相间,皴擦点染兼用,在苍劲浑厚中又透着些许清润典雅。王时敏不遗余力的摹古主张,开启了清初画坛对传统的继承之路,他既是“四王”中年龄最长的一位,成为“四王”之首,又是清初娄东画派的创始人。王时敏对古人山水画的立意、布局、用笔、设色等方面的再现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他“一意摹古,反对创新”的思想虽有刻板之嫌,但广集众家之长的功力和对传统的继承与梳理方面,让王时敏的画在浑然一体中有着深沉浑穆的味道。
王时敏《拟李成积雪图》
王鉴:画道中坚,明润清雅
清人绘王鉴画像
王鉴(1598-1677年),字元照,一字圆照,号湘碧,又号香庵主、染香庵主,江南太仓人,明末清初画家,“四王”之一。
王鉴《仿巨然山水》
王鉴出身于书香门第,曾祖父是明代著名文人王世贞,和王时敏一样有着丰富的家藏,这些同样为王鉴学习临摹历代名画真迹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出生在一个文学世家和官宦门第,王鉴自幼就受到了良好的文化教养和艺术熏陶,在审美上多受古人书画的影响。
王鉴《仿王蒙九峰读书图》
王鉴曾自言“自幼习董熟耳”,董其昌在晚明清初的影响力隆极一时,王鉴最早学画也是从董其昌处入手的。董其昌的绘画理论和创作实践对王鉴是巨大的,董其昌收藏的元赵孟頫《鹊华秋色图卷》、吴镇《关山秋霁图轴》等名迹,让王鉴对古人笔墨传统深为痴迷。
王鉴《仿黄公望山水》
同王时敏一样,都得到过董其昌亲传的王鉴,深受董其昌的摹古观的影响,在对董氏摹古观念的继承和发展中,王鉴又吸收了宋元董源、巨然、吴镇、黄公望等诸多前辈大家的笔意,并转化成自己的笔墨结构,形成自己丰富的山水画语言。
王鉴《仿王蒙笔意图》
相较王时敏的画风来说,王鉴的笔锋较为靠实,在对古人画作的日夜临摹中,坡石取法黄公望,点苔学吴镇,用墨学倪瓒,元人山水的苍茫空灵在王鉴的笔下得到忠实的再现。青绿设色山水也是王鉴擅长的画种之一,上至元代赵孟頫的雅逸清幽,明代沈周、文徵明的清润明洁,都是王鉴取法的对象,并形成有个人青绿山水缜密秀润、妩媚明朗的风貌。
王鉴《仿赵孟頫山水图》
王鉴曾自述“余生平无所嗜好,惟于丹青不能忘情”,一生历经八十年,人生的主要精力都放在绘画上,近仿元明、远摹唐宋,在王鉴的画中既能见到苍笔破墨的丰韵沉厚,又能看到情意绵密的妍丽融洽,在终生不变的摹古中,给后人留下一派浓厚的复古之风。
王鉴《仿范宽山水图》
王翚:山水清晖,画道正宗
王翚像
王翚((1632─1717),字象文、石谷,号臞樵、天放闲人、雪笠道人、海虞,山樵、清晖主人、鸟目山人、耕烟外史、清晖老人、耕烟老人、耕烟散人、剑门樵客,江苏常熟人,清代著名画家,时人称为“清初画圣”。
王翚《春谷幽居图》
王翚祖上五代擅画,是名副其实的书画世家,在家世的层层熏陶下,自幼就嗜好绘画的王翚秉承家学,很早就在绘画上显现出非凡的才能。王翚学画初师王时敏和王鉴,践从清初画坛的摹古思想,在王时敏、王鉴的南宗山水画派风格的基础上,又借鉴了北宗山水的技法,对山水画的传统有全面性的整理概括。
王翚《松溪观瀑图》
王翚作画善于广采博揽,不为一家所缚,深厚的绘画功底和广阔的取法视野,让王翚的画能集唐宋以来诸家山水之大成,熔南北画派为一炉。在王翚的笔下,他能将五代巨然和范宽的构图与元代黄公望和王蒙的书法性用笔结合起来进行创作,既能创作出华滋深厚、气势勃发的苍茫山水,又能表现出生趣盎然、清幽灵动的江南小景,画风的切换于王翚而言可谓得心应手。王翚在“四王”之中,是变化较多而技巧熟练的一个,康熙皇帝曾亲书“山水清晖”四字褒奖王翚的山水画,深受当朝统治者的喜爱,并由此被视为画之正宗,在当时受王翬画风影响而追随者甚众。
王翚《秋山高逸图》
王翚曾评自己的山水画是“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乃为大成”。王翚作画常以干、湿互用的笔触细笔皴擦,在雄浑的天地中让人感受到一份山水的清润,以开阔之笔写繁密之境。在王翚一生的创作实践中,从清丽工秀到苍茫浑厚,摹古的思想并未过多地局限王翚山水审美观的变迁,在富于变化的构图中,呈现出黑白水墨与浅绛淡彩的巧妙穿插。
王翚《仿曹云西柳塘荷鸭图》
观王翚之画可知其“画圣”之名绝非虚名,在长于摹古且几能乱真的传统功底的基础之上,还能做到不为传统所囿,在“四王”中已能奠定自己画之正宗的地位。除摹古之外,王翚也能写生,在构图多变的江南小景中写得一派闲情雅致,能在清淡简洁之间富有生活气息。
王翚《山水》
“仿古之奇妙,不徒尚其形,而抉其精髓”,对摹古与创作的关系,王翚有着清晰的认识,理解古人才能认识真实的自己。诚如现代美术史大家王伯敏先生评价王翚,“在摹古的圈子里,他是非常认真严肃的;探究古人的笔墨传统,他的功夫是最到家的。”
王翚《仿王蒙山水》
王原祁:传承主流,简淡古秀
王原祁像
王原祁(1642——1715),字茂京,号麓台、石师道人,江苏太仓人,清代著名画家,王时敏之孙。与王时敏、王鉴、王翚并称“四王”,形成娄东画派,左右清代三百年画坛,成为正统派中坚人物。
王原祁《山水》
王原祁出身画门,祖父就是“四王”中的王时敏,自幼就受到王时敏的指点,并同样深受董其昌的影响,于摹古中有所突破,在“四王”之中,王原祁年纪最轻,但成就最高。受董其昌南宗山水说和王时敏的影响,王原祁的取法对象上至五代,下迄元明,绘画风格尤其受黄公望的影响,多用干笔皴擦,浅绛设色。
王原祁作画独具特色,以干渴的用笔为主调,先用笔、后用墨,由淡向浓反复晕染,由疏向密,反复皴擦,干湿并用,画面显得浑然一体。董其昌论画有生、熟之说,而王原祁作画讲究好画当在不生不熟之间,自出心栽,出入古法之间,又要能不受古法的拘束。
王原祁早期作画笔墨意味醇厚,在摹古的同时注重形式的变化,在仿效黄公望笔意之时,能表现出元人山水简淡的笔墨和古秀的风格。中晚期之后,王原祁作画逐渐从摹古中脱出,树立自己的面貌,熟不甜,生不涩,淡而厚,实而清,用笔锋颖幻化,真率而意韵高古,生涩之处见纯熟。
王原祁《溪山草阁图》
王原祁的画一生以黄公望为最高典范,笔墨与设色合理搭配,在浅绛和青绿之间做到巧妙地整合,笔笔交叠、色色相浸,在绵密的画境中充斥书卷之气,不拘小节而得天真之趣。
王原祁《仿董巨山水图》
受清朝统治者的喜爱,“四王”在清初画坛中被确立成画之正宗的地位,数百年来影响着清代乃至民国的山水画风。“四王”因循守旧,一味摹古而不善创变的思想虽然受到后人诟病,但从对传统技法的总结与梳理,匡正古法、厘清主次的角度上来说,“四王”又有着积极的意义,时至今日传统与创新的关系仍然是当代绘画探索的方向。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