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青铜永铸
雕塑是人类生产、生活中意识形态创造出的一种具有一定寓意、象征或象形的观赏物和纪念物。制作加工可分为范铸、范塑和捏塑、盘塑、贴塑几种形式。
图1
其中捏塑是雕塑成型技法中最简洁常用的技法之一,多表现于制作一些小型制品。捏塑也是一种延续时间最长的手工雕塑形式,在中国古代,捏塑艺术的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自裴李岗文化起就出现了小型的动物或人物捏塑偶像(图1)
捏塑的产生就如恩格斯说的“有了人,我们就开始有了历史。”一样,是伴随着人类发展的产物。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不断开发着自己的头脑和双手,在漫长的岁月里不仅创造了维持生存的物质财富,同时也伴生创造出了丰富的精神财富,因此,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随即产生。它的出现也是人类脱离一般动物的标志之一。人类靠自己的双手劳动来维持生存,最早制造的陶制器具从广义上讲就应属于捏塑品。
图2,范塑工艺,便于批量生产
图3,是多种雕塑技法并用,先范塑成形猪的身形,然后耳朵、尾巴部分再贴塑、捏塑加工美化。
捏塑品具有取材范围广泛;内容涵盖面大;造型灵动、丰富、随意性等特点。因此各个时期遗留下的作品都有发现。又因捏塑都是一形一物的表现形式,本身具有不可复制性,所以又导致捏塑作品不能够批量化来加工生产。故此在先秦以后逐渐退出了主流生产,被以后快捷、简便的范塑加工工艺所取代。战国中后期开始直至唐宋大多采用的都是范塑加工工艺,当然有些雕塑造型也会多种制作方式并用,如先批量范塑出大的形体再局部采用捏塑或贴塑等形式修饰完善。(图2~3)但做为捏塑这种艺术形式在民间却一直蓬勃发展延续到了今天。(图4)
图4,现在捏塑作品,捏塑最大的特点就是一物一样,没有重复性,缺点是不便于象范塑一样可批量生产。
先秦齐国由于主流思想比较开明,奴隶社会形成的牺牲和人殉制度在春秋后期的齐国就多以废除。但又为了合纳礼制,齐人又率先采用了陶塑形象做为替代。为此,陶塑牲畜、人物等形象在春秋后期的齐地就以出现,但这时期的陶塑替代品还没有完全代表主流礼制,使用数量相对还是比较少,所以采用的还是一种最原始的、随意性的捏塑手法完成。
但这种能主动殉葬陶塑替代品的意义却非常重大,它不单纯是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转变,更是一种社会现象表述。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的思想也随之丰富,再采用大量“活体”殉葬,不仅影响生产力的发展更有可能带来社会的不稳定,开明的齐国统治阶层也意识到了这点,因此产生陶塑替代品成为了必然。这种现象在东周列国时期还没有普及,从全国考古发掘资料看还仅限于齐国一隅,因此愈发意义重大。为秦汉以后列国殉葬陶塑替代品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图5,章丘女郎山战国墓彩绘捏塑陶俑
图6,章丘女郎山战国墓彩绘捏塑陶俑
图7,同上,由于形体小又采用的整体捏塑工艺,因此看上去陶俑的脸部都好像猴脸一般。
战国中期以前,齐国版图内多处地方都有发现这种捏塑作品的出土,最有代表性的就是1990年7月山东省考古研究所在济南章丘女郎山发现一组战国乐舞彩绘陶俑(图5~7)和2001年临淄区赵家徐姚村中轩热电厂M2发现的一组战国马匹和人物舞蹈彩绘陶俑。(图8~9)所采用的雕塑手法都是捏塑形式,尺寸高度多在6~7公分左右,造型表现的随意、灵动;衣着彩画艳丽;包含内容也很丰富。
图8,临淄区中轩热电厂出土战国彩绘陶俑。
图9,同上。
本文已经获得作者授权乐艺会发布
图文由作者提供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