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嘉德香港·秋拍】汇融世界大师杰作,演绎西方百年美学变革:从毕加索、基里科,走向沃荷与菲吉斯

中国嘉德香港2020秋季拍卖会

亚洲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

10月8日丨下午2:30

香港会议展览中心 展览厅3DE




回顾二十世纪的西方现代美术,流派迭起,千姿百态。自1910年代,毕加索(Pablo Picasso)以破格的分析立体派画法掀起「构成主义」狂潮,开启前卫肖像画创作的大门,推动了造型艺术的颠覆性革命,带领立体主义站上历史舞台,从此改变了现代绘画的走向,如也影响了1920年代萌芽自意大利「形而上绘画」、1950年代美国的普普艺术等。


是次秋拍「时代的脸庞」专题,将隆重呈现毕加索立体主义的缪斯女神《加泰罗尼亚少女》、超现实主义大师基里科(Giorgio de Chirico)投注对父亲之缅怀及追忆的奇幻《意大利广场的加富尔像》,沃荷(Andy Warhol)独具社会思辨的美术馆之选《淑女与绅士》与爱尔兰艺术家菲吉斯(Genieve Figgis)独到的变形人物之作,共同演绎西方百年美学的跌宕变革。



立体主义的时代先声

毕加索的缪斯女神


Lot 37

巴布罗‧毕加索

加泰罗尼亚少女

水彩 铅笔 纸本 | 一九一〇至一九一一年作 | 35 × 25 cm

Pablo Picasso

Catalane

Watercolour and pencil on paper

Painted in 1910-1911

出版

1974年,《巴布罗毕加索1910-1913年作品增补》,第28卷,Cahiers d’Art出版社,巴黎,图录第9号,第5页

1979年,《毕加索的立体主义:1907-1916年作品全集》,Ides et Calendes出版社,纳沙泰尔,图录第405号,第226页

1998年,《毕加索立体主义》,Könemann出版社,科隆,图录第604号,第222页

来源

巴黎西蒙(丹尼尔亨利康威勒)画廊

柏林及杜塞尔多夫弗莱翰画廊,1911年购自上述来源

汉堡市马克思里昂弗莱明旧藏,1929年购自上述来源

纽约雨果佩尔斯旧藏

1998年11月18日,纽约苏富比拍卖会,拍品编号353

意大利私人藏家购自上述来源

2006年5月4日,纽约苏富比拍卖会,拍品编号193

现亚洲重要私人藏家直接购自上述来源

注:据《毕加索的立体主义:1907-1916年作品全集》,此作为艺术家1910年旅居西班牙卡达克斯或1911年于法国塞雷居住时所作


估价 ESTIMATE:

HK$ 1,300,000 – 2,000,000


1907年,毕加索创作了被誉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杰作《亚维农少女》,受非洲原始艺术,他从玫瑰时期中的甜美暖色逐步展现出线条粗犷、造型凝鍊的表达,并跟随西方现代主义思潮,转向对「艺术本身的形式美」的探讨,以几何分割构成,颠覆造型的固有认知,掀起「立体主义」的视觉变革,完成自我从「破」到「立」的创作转变。

1910年代的毕加索在巴黎工作室


是次呈现《加泰罗尼亚少女》(Catalane)即见证他所开启的西方现代美术百年变革的新时代。根据毕加索全集作者戴克斯(Pierre Daix)与本德耶(Joan Rosselet)佐证,此作创作于1910或1911年,完成后经由艺术家代理画廊于1920年代被德国最大欧洲现代艺术收藏家弗莱明(Max Leon Flemming)购藏,收录于他最负盛名的毕加索纸本系列收藏之中,后被纽约印象派赫赫有名的印象派大藏家佩尔斯家族之长子雨果(Hugo Perls)珍藏逾半世纪后方释出市场,来源显赫,且被收录于多本权威艺术家全集画册之中,尽见经典之珍。


左:毕加索《持曼陀罗琴的少女》(左),油彩画布,100 × 73.6 cm,1910年作,纽约现代美术馆(MOMA)藏,是次上拍的《加泰罗尼亚少女》为此作的原型

右:毕加索《加泰罗尼亚少女》


自1909年起,毕加索常在其精神故土西班牙的小镇短居,为其解析立体主义时期创作最丰盛的阶段,诞生《弹曼陀罗的少女》等代表作。《加泰罗尼亚少女》中的少女即为《弹曼陀罗的少女》中艺术家重要缪斯——费尔南德(Fernande Olivier),该作更为毕加索同期重要的「站立的少女」创作研究关键的原型。


毕加索人生的第一位爱侣与艺术缪斯费尔南德(Fernande Olivier)



构建精神美学的关键造型革命



作品虽采用了现实主义题材,但他经典的「同时性视象」的几何造型语言已见端倪将少女面容、侧腹及背臀,三个不同视角的画面合并、重构为全新的形体样式,彻底打破了意大利文艺复兴之始末五百年来传统透视法对画家的侷限。


同时,展现极具力量和律动感的,手与脚的处理虽简单的呈圆、三角形结构,却给予观者一种直接的精纯活力,并与抽象的背景形成高度和谐、动静平衡、超越时空局限的崭新视觉关系。毕加索藉由此作拉开了立体主义革命的序幕,并在此基础上以积极探索物象多元的「拆解」方式,成为贯穿其一生不同风格所共见的重要形式基石。


左:毕加索《加泰罗尼亚少女》

右上:毕加索《站立的少女》炭笔纸本,1910年作

右下:毕加索《站立的裸女》 炭笔纸本,48.3 × 31.4 cm,1910年作,纽约大都会美术馆藏

《站立的裸女》系列作品为以是次拍品《加泰罗尼亚女孩》(左)为原型所作的进一步几何解构


毕加索通过水彩的轻薄质地、细线的轻盈走向展现出爱人天真烂漫、在家乡小径中如沐春风般之美。她如同一位新时代的「自由女神」,拿着胜利的花束向着观者走来,向挣脱传统桎梏的人们加冕桂冠;没有标准化的古典面容,亦无过分引人遐想的身姿,她以一种「原始」的力量激发着人们对于「真我」的向往。


毕加索《加泰罗尼亚少女》作品局部



普普风华,灵魂盛装

安迪·沃荷传奇系列代表作荣耀归来


今年3月,在伦敦泰特美术馆在睽违二十年后首次举办沃荷(Andy Warhol)大型回顾展中,25件沃荷70年代的「淑女与绅士」系列作为重磅在独立的展厅中首次集中亮相于公众视野,是次大展乃该藏家近30年来首次外借,弥补了学术机构与公众对其长期的认知不足,足见该系列举足轻重的学术地位,以及在沃荷创作脉络中独一无二的要意。


2020 年,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Tate Modern)「安迪 · 沃荷」展览现场,「淑女与绅士」系列作为重磅在独立的展厅中呈现,右侧展示的作品与拍品编号38《淑女与绅士》中的人物模特为同一人——沃荷在此系列中最钟爱的模特之一潘奈儿



变装皇后:交错的两极,匿名的自由



「最引人振奋的吸引力来自于从未相遇的两极。」

——沃荷


Lot 38

安迪‧沃荷

淑女与绅士(双联作)

压克力彩 丝网油墨 画布 | 一九七五年作 | 35.6 × 27.9 cm×2

Andy Warhol

Ladies and Gentlemen (Diptych)

Acrylic and silkscreen ink on canvas

Painted in 1975

出版

2014年,《安迪・沃荷作品全集:油画及雕塑1974-1976年第四册》,费顿出版社,伦敦,图版2916及2917,第133页

展览

1997年9月13日至10月11日,「安迪・沃荷:淑女与绅士」,高古轩画廊,纽约

来源

纽约安迪・沃荷遗产基金会

纽约安迪・沃荷视觉艺术基金会

纽约斯特拉・侯姆画廊

私人收藏

2007年2月8日,苏富比伦敦拍卖,拍品编号402

现亚洲重要私人藏家直接购自上述来源

注:画背均分别盖有沃荷遗产基金会钤印一方及沃荷视觉艺术基金会钤印二方(左件)、四方(右件),标有作品编号PA35.042(左件)、PA35.038(右件)于画架上


估价 ESTIMATE:

HK$ 1,400,000 – 2,500,000


以沃荷为核心代表的波普艺术(Pop Art)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自美国席卷世界,他以一己之力开创了「图像复制」的新时代,赋予艺术自由的新貌;在他的人物主题创作中,始于1970年代的「淑女与绅士」系列堪称为最具反叛性和革命性的经典之一。


1974年,沃荷在纽约跨性别人群聚集地挑选了14位模特拍摄了逾500张照片,后将图像放大并转移至丝网上制版,再以他标志性的丝网印刷与油彩结合的方式完成250件肖像画,画作中这些无名之辈,匿名的隐藏在沃荷商业化的霓虹色彩中,成为日后学者们不断探寻的传奇身影。


1974年,沃荷正在用拍立得捕捉变装女皇模特儿的神采风姿,成为「淑女与绅士」系列中的形象来源


直到2018年,沃荷基金会始确认了系列中的14位人物的身份,当中,被应用最广的人物图像,即为潘奈尔(Aphanso Panell)——沃荷以7张潘奈尔的照片创作了60件作品,成为该系列中运用最广的人物原型,更被艺术家选为1975年在意大利费拉拉市的「钻石宫」首此发表该系列作品的展览画册封面设计。


1975年「淑女与绅士」在意大利费拉拉市的「钻石宫」首展,展览画册封面与封底便来自沃荷所创作的潘奈尔肖像作品,可见沃荷对她的情有独钟。


是次上拍的一组《淑女与绅士》作品便是以潘纳尔为原形的两件代表作。作品自完成后便由藏艺术家珍藏工作室直至1987年沃荷离世,后由基金会收藏长达20载。曾于1997年纽约高古轩画廊的沃荷个展中亮相,备显艺术家及基金会对此作的重视。


沃荷在此将相片以丝网印刷转移至画布之上,图像在不同媒介上的游移形成微妙的变异,使每幅作品都成为独一无二,以人物的不同「面相」展现其扮演的不同身份。虽然当中的人物形象保留了鲜明的特征,却因局部图像在印刷过程中的「遗失」而显得不全。


左:《淑女与绅士》人物原型潘奈儿,手搭放于肩膀,为沃荷最钟爱的姿势,沃荷以此及相近姿势照片创作了共 30件潘纳尔肖像作,占所有其肖像的一半之多,而潘奈尔更是该系列 14位模特儿中沃荷创作数量最多的二位模特儿之一。

右:沃荷《淑女与绅士》局部


而下方搁放于肩的左手,颇具男性化的形体特征,却在自然垂靠的姿态中,更显女性优雅婉约的气息,以「抓取」的姿态展现出无法隐藏的性别欲望与愿想。


沃荷《淑女与绅士》先正在嘉德香港位于金钟力宝中心5楼的G art空间展出


与丝网印刷的平面图像相比。沃荷若有意的在画面上制造出某种混乱—不仅通过颠覆图底关系来暗示图像意涵的转变,并且极大地突显出厚重的笔触,利用颜料的厚度营造交错的立体感,以此暗示外界带给跨性别群体的道道伤痕,以此构建「淑女与绅士」的主题,用静态的脸庞展现出现实里的「一人千面」,用沈默的图像吶喊出社会中的「万人之言」。



吟咏叹之诗,言形而上之不朽

基里科博物馆级之作现身


Lot 39

乔治‧德‧基里科

意大利广场的加富尔像

油彩 画布 | 一九四九年作 | 50 x 40 cm

Giorgio de Chirico

Piazza d’Italia con Monumento a Cavour

Oil on canvas

Painted in 1949

出版

1987年,《基里科全集目录第三卷·卷二1931-1950》,Electa Editrice出版社,米兰,图版第784号

来源

意大利普拉托Farsetti画廊

2009年6月16日,米兰Finarte现当代艺术拍卖会,拍品编号176

欧洲私人收藏

附:罗马法院指定基里科顾问、《基里科全集目录》作者萨克莱西克(Claudio Bruni Sakraischik)签字之鉴定书(鉴定号45/83)及米兰海关开立之官方艺术品出口证明


估价 ESTIMATE: 

HK$ 1,500,000 – 2,500,000


回看二十世纪欧洲兴起的超现实主义运动,无人能绕过基里科(Giorgio De Chirico)被誉为「超现实主义」画派先驱的他出生于希腊一富庶家庭,十二岁即赴雅典工艺学院学习,后辗转至慕尼黑美术学院就读。在德国四年的求学生涯中,接触到瑞士象征主义画家伯克林(Arnold bocklin)及哲学家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的唯心主义思想,影响他在21岁创作了人生第一幅「形而上」画作《一个秋天下午的谜》。

基里科《一个秋天下午的谜》,油彩画布,1910年作,此为21岁的基里科于米兰创作的第一件「形而上」画作,开启这一天才艺术家传奇的艺术之途

1944年,基里科定居罗马,将研习多年的文艺复兴传统绘画,与自身天马行空的想象结合,创作了一批被公认达艺术巅峰的「成熟时期」(1944-1970)之作,完成于1949年的《意大利广场的加富尔像》便为箇中表征。


左:位于罗马的意大利广场上高耸的加富尔雕像

右:基里科《意大利广场的加富尔像》(拍品编号39)

基里科自1944年后一直居于罗马,《意大利广场的加富尔雕像》即创作于该时期,其中的意大利广场仅与其居所一河之隔


作品画面由刻划意大利第一任首相的「加富尔像」为中心开展;漂浮在广场中间的白塑像令整座广场犹如一个被创造出的孤岛,远离真实世界的束缚。而它身下,两位行人正在滚动浓烟的烟囱前高谈阔论,意涵形而上画派强调哲学的及精神思辨。



哲学:落日成影



基里科最早的创作灵感,来源尼采的哲学著作。如尼采写道:秋日意大利广场的落日,让万物拖上长长影子的神秘性」,让他激动万分,成为他终其一生所追寻的幻像,其作品也反复强调对影子的描绘。如本作中成双的人影、雕像、右侧的建筑全都在地面上倒影出狭长的倒影。


基里科《空旷的意大利广场》,油彩画布,1968年作 2018年拍卖成交价:HKD 4,954,128



建筑:雕像之谜



「意大利广场」系列为基里科最负盛名的代表题材,所描绘的便是河对岸的加富尔广场之景,而系列中反复出现的雕像背影,都是其对幼年失去的父亲的崇拜和怀念。


基里科《远航之谜》,油彩画布,1914年作,罗马国家现代美术馆藏。「意大利广场」系列贯穿基里科创作生命,不变的是其对父亲的尊敬与眷恋


《意大利广场的加富尔像》作品局部


在《意大利广场的加富尔像》中,已过花甲之年、返义定居的基里科,特意用带有「不朽」及「父权」象征意涵的纪念碑,承载其对父亲的思念。「背对」的雕像就如同他已逝的父亲,在被岁月拉长的阴影中沉默着、凝视着,伴随回归故土的基里科观望城市变迁,那冒烟的烟囱彷彿是亲情的讯号,是他和父亲穿越时空的对谈。匍匐涌动的情感暴露在日光之下,成为一生克制的基里科最直接、最为炙热的情感表达。


《意大利广场的加富尔像》画背,由艺术家亲笔签字认证作品,「这件《意大利广场的加富尔像》是我本人创作并署名的原作。乔治·德·基里科」


此作不仅附基里科基金会开立之证书,更收录于艺术家全集出版,来源有序,汇融他对艺术、哲学、建筑乃至亲情的不灭探寻,令此作成为藏家收藏博物馆级作品的不二之选!



大千世界中的空谷幽兰

耀闪国际的新星——菲吉斯


艺术家菲吉斯


十八世纪的贵族美学最为当代艺术市场备受追捧菲吉斯所迷恋,她用超凡的个人语汇为传统绘画埸景注入有趣的当代灵魂,由此衍生出颠覆传统绘画主题的幽默手段。2014年,菲吉斯的独特绘画表达在大众社交媒体推特(Twitter)上引起美国著名当代艺术家普林斯(Richard Prince)的关注,在购藏她作品的同时,将其引荐至纽约艺术界,令她一举成为艺坛最受瞩目与追捧的当代新星。其藏家名单更是星光熠熠,从Louis Vuitton前任创意总监、时尚教父Marc Jacobs、至亚洲明星周杰伦等众多名流均争相收藏,并于拍卖市场屡创高价,成为最炙手可热的收藏之选。



周杰伦在社交媒体展示的菲吉斯作品



浮生若梦,古典的镜像世界



Lot 41

热尼维‧菲吉斯

女士与猫

压克力彩 画布 | 二〇一五年作 | 80 × 99.8 cm

Genieve Figgis

Lady with a Cat

Acrylic on canvas

Painted in 2015

来源

纽约半画廊

洛杉矶私人收藏

亚洲重要私人收藏


估价 ESTIMATE:

HK$ 500,000 – 700,000


菲吉斯尤擅描绘浪漫悠闲的生活场景,那些精致的室内空间、奢华的衣着装束在其自由笔触之下均若重获新生。如完成于2015年的《女士与猫》(拍品编号41)即展现一贵族女性的日常生活:在偌大、华丽的房间内,身着粉色束腰裙的她立于中央,「流动」的衣装几乎与身后的白色玻璃窗面融为一体,显得乖戾又抽象。对菲吉斯来说,动物是表现色彩及其律动的重要媒介,画中一只花斑猫从右窗边沿探头张望,以灵动的目光看向观者,如侍者般衬托中心物的地位。


菲吉斯《女士与猫》作品局部

艺术家刻意抹去室内的家具陈设,只保留屋室对称的格局、横向延展的绿色墙面,以及巨大面积的红色地毯,无不加剧了虚空和寂寥的视觉感受,若言说浮世繁华和物质生活如过眼云烟,唯有真心相伴是情长。弧形的房间带有一种中心放大的视觉效果,使观者如从「透镜」中窥探一个奢华又空虚的欧洲黄金年代。


左:戈雅《红衣男孩》,油彩 画布,127 × 101.6 cm,1787至1788年作,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右:维拉斯奎兹(Diego Velazquez)《玛格丽特公主》,油彩画布,212 × 147 cm,1660年作,西班牙马德里市普拉多博物馆藏


将委拉斯奎兹(Diego Velazquez)笔下衣着华美的宫廷女士与戈雅(Franciscode Goya)笔下神秘灵动的共处同一场景,用广角式的构图、宫廷画的题材暗语被物质欲望所囚禁、「萎缩」的精神世界,而与意指「好奇心」的「天真」猫咪隔窗相望,将身处不同欲望围城的生活现实诉诸笔端。


Lot 40

热尼维‧菲吉斯 

马车

压克力彩 画布 | 二〇一五年作 | 40 × 60 cm

Genieve Figgis

Carriage

Acrylic on canvas

Painted in 2015

来源

纽约半画廊

洛杉矶私人收藏

亚洲重要私人收藏


估价 ESTIMATE:

HK$ 320,000 – 420,000


另一完成于同年的《马车》(拍品编号40)则见菲吉斯对后印象派大师劳特雷克(Henri de Toulouse-Lautrec)的经典名作《黑人伯爵夫人》的致敬。画面中,艺术家用流动的笔触消解了一切关于环境的暗示,以戏谑的手法颠覆了贵族式的传统场景:往日乘坐马车的贵族形象已消失,「劳动阶级」的车夫成为主角,以此暗示社会结构中的阶级矛盾。


劳特雷克《黑人伯爵夫人》,油彩木板,32.4 × 40.7 cm,1881年作,哈佛艺术博物馆藏


菲吉斯《马车》作品局部


背景中旋涡状的笔触描绘出橘红色的天空,如同融化的烈焰,将要滴落在冰蓝色的地面,又把中央的马车和车夫炙晒得面部全非,彷彿经历了一场擎天撼地的风暴。使画面带有一种「火焰哥特式」(Flamboyant)的华丽风格,若预示着一场即将到来的革命风雨,充满张力的画面摄人心魄。



通今博古,串联历史与现实的自省



Lot 42

热尼维‧菲吉斯

蓝色房间

压克力彩 木板 | 二〇一六年作 | 40 × 60 cm

Genieve Figgis

Blue Room

Acrylic on board

Painted in 2016

来源

纽约半画廊

洛杉矶私人收藏

亚洲重要私人收藏


估价 ESTIMATE:

HK$ 270,000 – 350,000


菲吉斯的创作灵感经常来自她「最喜欢的一些艺术家」,如戈雅、和庚斯博罗(Thomas Gainsborough)等。在《蓝色房间》中,菲吉斯将庚斯博罗晚年代表作《狄安娜和阿克泰翁》(Diana and Actaeon)中奔放的户外裸女在此安置回室内,使之成为16世纪中期那无法公开示人的私密场景。


庚斯博罗《戴安娜和阿克泰翁》油彩画布,158.1 × 188 cm,1785年至1788年作,英国白金汉宫藏


并与叙事内容相对的,在颜色处理上别出心裁的单以蓝彩勾勒人物形貌与空间环境,令画面涌现庚斯博罗革新名作《蓝衣少年》内的当代精韵,亦如单色抽象画的当代意味,以此暗示「不遵从传统」的个人姿态,叙事环境的错置与色彩的革新碰撞出内蕴丰沛的戏剧张力。而右侧墙上悬挂的画,若隐若现提香的笔意,用轻松的戏谑口吻,进一步将传统与当代的时空并置,亦对「颠覆」、「进取」的现实定义发起了较此前创作更深层的精神诘问。


上:庚斯博罗《蓝衣少年》油彩画布,178×112cm,1770 年作,汉庭顿图书馆藏

下:《蓝色房间》作品局部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