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我们现代人要给自己的孩子留念很一件很简单的事,各种美照随意拍!
但摄影技术也只在19世纪初才被发明,之前孩子们的肖像由艺术作品而存留下来。文艺复兴前极少有涉及人类的孩子?如何从贵族的孩子到大众的孩子?今天,我们通过欣赏不同时代的绘画来探秘西方艺术史中的孩子们,你将看到一部非常有趣的社会发展史。
西方艺术史早期比较知名的小孩,是长着翅膀的肥嘟嘟的小爱神——丘比特。丘比特是罗马神话里的称呼,对应希腊神话中的厄洛斯,是个不折不扣的捣蛋鬼!
小爱神经常背着弓箭到处调皮。下面这幅是文艺复兴大师,波提切利的经典之作«春»。维纳斯头上那只飞翔的圆肚子小天使,就是丘比特。有时还蒙眼射箭,由这么个小屁孩来掌管的爱情能不盲目吗?
丘比特的形象,也是西方艺术作品里的常青树。有时是可爱的儿童,有时美美的少年甚至青年。
小爱神之后,来了一位在西方艺术中被描绘最多的孩子,小耶稣! 他通常与妈妈在一起,简称圣母子图。宗教画是西方艺术里最高贵的历史性题材之一,当时的艺术主要为神权和君权服务。
中世纪持续了千年,孩子们不太被重视,形象也很少出现在艺术作品里。在疾病,战争和贫穷的压力之下,生存才是硬道理。到了12世纪初,西方社会开始有了对孩子的哲学反思,随着学校在意大利等国的出现,教育条约也开始于欧洲扩散。对孩子的关注,反映在艺术里可对应耶稣宝宝的创作发展。
下面这幅卢浮宫的 «宝座上被六个天使环绕的圣母子»,具有重要的艺术史价值,由契马布埃于13世纪下半叶绘制。此画还留存着拜占庭绘画比较呆板的风格,但已带有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前奏。虽然还有小大人的痕迹,但是里面的小耶稣已经显得比较人性化了。
文艺复兴的人性光芒让小耶稣更像个人类宝宝!下面这幅收藏于卢浮宫的«洛林大臣的圣母»,由天才的尼德兰画家,扬·凡·艾克在1435年所绘。
这是幅能呈现文艺复兴特征的代表作: 景观和自然元素被引入宗教性题材画里,复杂的空间透视法和细节化。最重要的一点是,角色表现更人性化!
历史进入15世纪后半期,文艺复兴的全盛期,耶稣宝宝终于回归了人类宝宝的真体!这与文艺复兴的人文思想的发展离不开。达芬奇的«圣母子和圣安娜»里的小耶稣天真调皮,拉斐尔«圣母子和小圣约翰»里的小耶稣温宛依人。
文艺复兴时期皇室贵族对自己孩子的艺术定制,也促进了艺术中孩子的分量。肖像画在当时是权贵阶层的特权。
巴洛克风格的弗兰德画家鲁本斯,当时是欧洲王室贵族争抢的画师。下图是鲁本斯所绘埃莱奥诺雷Éléonore——未来的神圣罗马帝国的女皇的肖像,2岁的孩子已透出满屏的王者威严。小小的年纪却没有孩子的天真。
鲁本斯也会借特长把自己的家人绘画记录。下图是海伦和两个孩子,表现手法自然流畅。
还有位西班牙黄金时代的画家,在为王室服务的同时,顺便把自己也记录在了画面里。大家都比较熟悉的一幅名画《宮娥》(西班牙语:Las Meninas),呈现了被围绕在中心的小公举玛格丽特,由委拉斯开兹在1656年所作。而最左面的手拿画笔的就是画家自己。
在没有摄影不能自拍自恋的年代,画得好的艺术家就是神一般的魔术师。因为艺术家的创作能让想像具体化,能让短暂的人事流传于世。
说到自恋,17世纪的欧洲出现了一位非常自恋的君主,他会打仗,会治国,会谈情,会文艺,会跳舞,还超级时尚。他就是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人称太阳王。感谢画家们的手艺让我们能目睹太阳王的从小到大的风采。先看一张他著名的中年照。
这个争霸欧洲的男人,你可以想像他宝宝时的模样吗?
显然,那个时代王室贵族们的孩子才是绘画里的主角。但也有些艺术家会记录平常人事,比如西班牙画家埃斯特班·穆里罗所绘的《小乞丐》。小男孩衣衫褴褛席地而坐,大概是在抓虱子。构图上大面积的阴影,不过还是有阳光照射进来,我想是代表着希望吧。
慢慢地,以王权统治为主的西方世界在发展着人文主义,18世纪也是历史上的启蒙时代,带来更多思想上的开明。儿童教育也被愈加重视。这个时期,"家庭情感"的理念也充分加强。以前的王室贵族孩子由奶妈抚养,但18世纪许多贵族和新兴的资产阶层开始自己抚养并教育孩子。
布歇的«午餐»,描绘了一家人喝咖啡或热巧克力的场景。
我们都知道在法国大革命时被处决的绝代艳后——玛丽·安托瓦内特,生活挥霍娇纵,故而被称为"赤字夫人"。但其实她是一位十分关爱孩子的母亲,坚持要自己抚养并教育孩子。玛丽和孩子们一起的温馨场面,如下面这幅完成于1787年的画。
不久的两年后,命运被彻底摧毁。民众攻占了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爆发…
绘制上面这幅画的,是那个时代少有的女性艺术家,伊丽莎白·维杰·勒布伦(Élisabeth Vigée Le Brun,1755-1842年),她也是玛丽王后的御用画师。法国大革命后被迫离开法国,12年间流亡在欧洲各国作画。
伊丽莎白·维杰·勒布伦用绘画记录了她与孩子之间的温馨场面。她给孩子的画像中最具代表性的是1786年为女儿朱莉Julie所绘的一幅肖像。小女孩正仔细端详着镜子里的自己,画面非常的细致温柔。
法国大革命改变了很多人事,昔日王朝沦落,1792年法国首次成立共和国。之后拿破仑称帝,但帝国的命运只持续了二十年。继而,几番复辟,共和国又在1870年重新回归。总的来说19世纪是个变革的时代。
19世纪还有工业革命发展带来的技术革新,比如摄影的发明。社会的变革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加速了思想的更新。19世纪对孩子的重视和家庭观念也已深入人心,有钱人家通常会请艺术家给孩子绘制肖像,艺术家则更能便捷地把自己或他人的孩子们绘入画面。
19世纪中期诞生了区别于学院派的新兴艺术,也就是众所周知的印象派。
我们先欣赏下印象派之前的巴比松画派。米勒是农民之子,所以比较关注平民大众的生活,经常描绘农作和田园之画。下面这幅画展现了农妇哺育孩子的场景,温馨淳朴。
还有一位介于写实和印象之间的著名画家,马奈。他的有些画作在当时被学院派严厉批判,比如«吹笛男孩»。没有背景,轮廓过于鲜明以及大面积的红黑色块,好像一幅未完成的作品。但这正是艺术上的创新。马奈表示,印象派并不仅仅靠绘画技巧来与众不同,主题也是可以重新思考的概念。
马奈的弟媳,贝丽特•莫里索(Berthe Morisot)倒是一位正宗的印象派画家,且是印象派中少有的女性。下图是她所绘的«在布吉瓦公园里的马奈和他的女儿»,作品有着明显的印象派的特征,光与色彩,模糊的画面在宁静之中灵动着。
而个人觉得印象派中画孩子最美的是雷诺阿。色彩在画中人的身上和周边流淌着,到处流淌着,满满的却又毫不浓艳。
提到印象派,肯定要讲莫奈, "印象派"一词就来源于他的«日出»之作。下图中是莫奈的妻子卡米尔和6岁的儿子,人物完全融入在自然中。非常印象派的风范。
说到印象派,还能列出一大串的名家名作,但我们就以凡高来收尾吧。下面这幅画是梵高在人生末期所创作,1890年6月。
画面的线条歪扭加之比较灰色调的大色块,让人看着就很压抑。两位小女孩面目模糊得狰狞或悲伤,更像是艺术家的内在情绪的表达。完成这幅画作后的一个月后,梵高自尽,结束了37年的人间苦旅。
幸好,艺术家通常有两次生命。一次是肉体,还有一次是精神。梵高的作品延续着生命,并且愈加传奇......
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西方艺术的风格愈加多元化,立体派,野兽派,抽象派,超现实主义等等。这一时期孩子们的画像也越来越普遍。
这幅画是毕加索给她女儿玛雅的肖像画,看着奇形怪状的,是立体派的风格。
毕加索说过:"我少年时就能画得如拉斐尔那般好,但我花了一辈子学习如何像孩子们那样画画。"
我们现代社会,对孩子有着越来越多的重视,有各类少儿教育和少儿美学等。但是不要忘了,在给予关爱的同时,我们也要多注意培养孩子们的精神修养,独立人格。
郑玲波 原文表发于2019年6月 [玲波看艺术]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