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回顾 | “楔子:傅中望”研讨会摘录(一)

  由合美术馆、中电光谷联合主办,湖北美术馆、正负零艺术机构共同协办的“楔子:傅中望”已于2020年10月16日在合美术馆开幕,展览对艺术家傅中望近年的艺术创作进行阶段性的梳理与研究。

  合美术馆此次邀请了众多知名批评家,于开幕式当天上午召开研讨会,研讨会发言内容将陆续推出,以下为部分批评家发言摘要内容:

MTTUjajA9huzgUzohpMo4ACsysUWCz22EWJiBSdK.jpg

  (以下内容顺序依据现场发言顺序)

qknjEFINyc2q51FUYR3PdonBLymVBez7ZxdaKHaU.jpg

  黄立平

  合美术馆馆长

  傅中望的创作:艺术无处不在

  本次展览策展阶段历经武汉疫情时代,有几点关于武汉的见解与大家分享。

  第一,武汉人拥有感恩精神。武汉对曾经伸出援手、曾经鼎力相助、做出贡献的人那种情感之深出乎常人意外,这一点体现在武汉人情真意切的言行里。第二,身为武汉人会有种主人翁的感觉。疫情期间,城市里的广大志愿者、居民们自发行动起来,一起与武汉共度难关,这样的举措给武汉这座城市增添了不少温情与人文情怀。第三,武汉文化具有包容性。在疫情肆虐初期,武汉不仅承受住外来的负面评价,还积极应对疫情病魔,这的的确确反映着武汉文化的包容性。

  合美术馆团队筹备傅中望的展览已达两年,期间一直坚持着策展初衷:做出从艺术思想上、从展览方式上超越过去的展览。如今艺术的外延范围正逐渐变小,但艺术的本质依然没发生改变,这也是艺术的核心意义之一--即能否让观众出乎意外。

  同时,“楔子:傅中望”的重要价值也在于其现实意义。“楔子”本身是建设性的工具,但也具有带来破坏性力量的可能,这种悖论式的思想角度为观众理解当代艺术带来了更直接也更新颖的视野。

  展厅里展出的“楔子”系列作品折射到现实世界中,给我两个非常重要的启示:一是美术馆四周的“楔子”形象让我联想到貌似无懈可击的地方也会存在漏洞,而存在“漏洞”的地方也是艺术能够覆盖的地方。二是被视为“稳定性”的因素反观也能成为“破坏性”的代表,任何事物需要从正反两面的视角去看待它的性质。

dwC4YjRVjM8bBvH5EU6mScDx5NdKmZ5kCixyYObR.jpg

  王林

  批评家、四川美术学院教授

  傅中望的解构与重构

  傅中望先生的作品从解构开始,并经由解构至重构的哲学理念。他把整体、具有形象的东西分解成为最基本的元素,这是一个解构的过程,再将这些元素重新组织起来,构成一个重构的过程。

  傅中望的“榫卯”和“楔子”恰恰构成上篇和下篇的关系。中国建筑有着强烈的物构元素的分析、分解和抽取痕迹,之后再将不同元素结合起来,所以它主要是一个建构的过程,或者说它有很强的唯物性。那么“楔子”不一样,“楔子”着重在物构,它将带有破坏性的形象介入和插入其他物件中,这种插入并非孤立的,它与其他物件一同构成了既对抗又统一的且具有整体性的视觉张力。所以傅中望先生成了中国当代艺术中兼具元素符号性和关系重建的典型艺术家,而且他将中国建筑身上独特的语言特点充分发挥了出来。

5MTsGslIPtVqGODkYXDqwqRgpjTY796LpOwi1e7N.jpg

  殷双喜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美术研究主编

  傅中望东方关系美学

  傅中望的“楔子”体现了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即物与物发生的关系,但实际上展现的是人与环境发生的关系。“楔子”代表人的精神外化,作为一种符号,它体现出人对自然的态度--一种介入、改造并实现自我的态度。傅中望的所有作品都是由独立个体形成整体,他的艺术整体上体现出一种东方关系的美学,也体现了中国文化和哲学的辩证关系。让我们从中联想到这样几种关系:个体和群体的关系、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感性和理性的关系、极少与极多的关系、技术与艺术的关系、材料与媒介的关系。

  从这些角度去切入和展开,我们能看到这是一种关注个体,同时兼顾群体的辩证关系。他早期的“榫卯结构”体现的是一种阴阳关系,就是榫与卯都是平等的、相辅相成的这种关系。他近期的“楔子”是一种不对等、不平等的关系,是一种个体和整体的关系。“楔子”在美术馆外形的设计让我感觉到傅中望的艺术又进行了新的呈现,就像黄立平馆长所说的,所有事物都存在着缝隙,而这种缝隙让我们的思维有了新的发展可能性。

0Pc55qmOIw9n75oabQHqpIbJArHozki0GwYwdErW.jpg

  王端廷

  批评家、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外国美术研究室主任

  “环境”与“楔子”共同成为作品

  傅中望是一个在西方现代主义观念影响下的东方观念主义艺术家,他的创作给我强烈的印象在于阿瑟·丹托所说的“寻常物的善变”,他把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榫卯结构”和“楔子”元素放大,构建出了属于他自己的符号和观念体系。本次展览的“楔子”作品跟他之前的“榫卯结构”系列作品相比,确实是一次质的飞跃。

  “榫卯结构”是一个自足的封闭系统,“楔子”是一个开放且不确定性的系统;“榫卯结构”是一个形式主义的雕塑作品,亦可称其为观念化的形式主义作品;“楔子”是一个观念主义环境化的作品,或者说是一个有形式感的观念主义作品,它们中间存在隐秘的联系。“榫卯结构”代表着一种观念,更侧重于形式;“楔子”拥有一种形式,但更侧重于观念。

  “榫卯结构”带给我们更多的是传统架上艺术的概念,这类作品适合于在美术馆空间展示;而“楔子”已经完全离开了美术馆展陈空间的局限,它属于一个开阔的自然和社会空间,这也使得该系列作品存在更多的可能性。我们目前所看见的“楔子”作品拥有固定的形式,比如见缝插针,即在有裂缝的物件中插入楔子,这就是一种与环境主动融合的表现。“楔子”是不完整的,它需要一个“环境”配合才能完成这个作品,“楔子”与“环境”是一种弥合与补充关系,二者共同演绎作品内涵,这也意味着它们之间的关系依然是整体而和谐的。

  “楔子”还存在着另外一种可能性,在我看来,“楔子”不仅仅与环境存在着弥合与补充的关系,它还可以说是一种破坏、冒犯和侵入的因素。也就是说,它既能将非稳定结构变成稳定结构,例如在有裂缝的地方加入一个“楔子”,建立一种新的平衡关系。但“楔子”也可以作为稳定结构的破坏者。对于傅中望来讲,现有的“楔子”作品只代表一种可能性,另一种可能性是对稳定结构的破坏。在我看来,真正令人惊奇、出人意料的创作恰恰是对于稳定状态的破坏,亦即将解构演变成真正的建构,这是他的“楔子”创作下一步发展的方向。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