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利奥塔尔是偶尔被称为 “满师工” 的艺术家,但千万别以为他要到处寻找绘画委托。事实上,在十八世纪,他经常获欧洲各国的皇室贵族和上流客户委托绘画肖像画。利奥塔尔绘画的人物包括法国路易十五、教宗克勉十二世、邦尼王子查理、玛丽·安托瓦内特王后,以及威尔士亲王(即日后的英国国王乔治三世)。
利奥塔尔有何出众之处?据英国小说家兼艺术史学家霍勒斯·沃波尔(Horace Walpole)所述,“他的作品十分真实”,这意味着利奥塔尔是现实主义艺术家, “尽可能如实呈现眼前所见”。他的作品不会美化画中人,而此原则却无损当时显赫人物对他的青睐。
也许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主要以粉彩而非油彩作画。粉彩是将粉状颜料与粘合剂混合成不同颜色的粉彩棒,然后在画纸或羊皮纸上绘画。
如今,我们往往视粉彩为极富表现力的绘画媒材,德加(Degas)在十九世纪末创作的精彩力作便是最佳例子。而在十八世纪的粉彩黄金时代,莫里斯‧康坦‧德‧拉图尔(Maurice-Quentin de La Tour )和罗萨尔巴‧卡列拉(Rosalba Carriera)等人创作了质感如羽毛般细腻轻柔的粉彩肖像。然而,有别于这些艺术家,利奥塔尔却以粉彩创作出细腻平滑、几可乱真的作品。
1763年,英国首相兼第三代布特伯爵约翰‧斯图尔特(John Stuart)对利奥塔尔为其长子绘画的肖像十分满意,于是付出双倍酬金。
利奥塔尔出生于当时仍是独立城邦的日内瓦,他的委托来自世界各地,因而曾踏足巴黎、伦敦、威尼斯、维也纳和阿姆斯特丹,并在1738至1742年短暂旅居于君士坦丁堡。
君士坦丁堡当时是奥斯曼帝国的首都,他在当地开始蓄起长至腰间的胡须并穿上红色长袍。从他的几幅自画像中可见,回到西方后他仍然保留着这种形象,并成为自己的一大标志,他也因而被称为 “土耳其画家”。
直至他的荷兰未婚妻提出要求,他才在婚前把胡须剃掉。二人于1756年结婚,并定居于利奥塔尔的家乡日内瓦。当时民众认为日内瓦的管治者背弃加尔文教义并顺从法国,以致社会动荡不安。
1758年,利奥塔尔完成了《菲尔伯特‧克拉默肖像》(Portrait of Philibert Cramer),画中年轻的菲尔伯特‧克拉默与兄弟加布里埃尔(Gabriel)在日内瓦合力经营一家成功的出版社。克拉默兄弟是伏尔泰的主要出版商,不少知名作品的初版均由克拉默兄弟经手,包括《老实人》(Candide)等重要作品。
伏尔泰写给克拉默兄弟的多封书信仍然留存至今。这位风趣幽默的作家曾戏称兄弟二人的兴趣并不在于文学,而是 “玩扑克、与德‧维拉尔侯爵(Duc de Villars)共进晚餐,以及带女士乘坐马车享受生活”。不过,这位法国文豪对克拉默兄弟的深厚感情是无庸置疑的,并经常以 “日内瓦王子” 的名号称呼菲尔伯特。
这幅肖像画由菲尔伯特的后人委托拍卖,利奥塔尔在画中描绘30岁的菲尔伯特,他样貌俊俏,充满魅力。利奥塔尔也按照惯常做法,让人物置身于明亮均匀的光线之中,身穿华衣美服,背景则素净淡雅。菲尔伯特身穿缀以银色刺绣的天蓝色外套,内搭白色荷叶边衬衣,双手交叠在胸前,散发自信和知性魅力。
利奥塔尔笔下的发丝和衣服,让人忍不住想要梳理和触摸。他用力将粉彩棒压在画纸上,巧妙隐藏明显的笔触,但形成如瓷器般的光泽。尼尔·杰弗雷斯(Neil Jeffares)在著作《Dictionary of Pastellists Before 1800》中写道:“与在画面上轻轻涂抹相比,这种力度改变了粉彩的反射效果。”
在完成这幅肖像画五年后(即1763年),菲尔伯特离开家族生意,决心从政,后来更成为瑞士驻法国大使,而伏尔泰也不禁对这个转变冷嘲一番。他曾写道:“日内瓦共和国居然把我的出版商派驻到凡尔赛宫担任大使。我想(法国)国王接着会把他的装订商派遣到瑞士进行调停。”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