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访碑(42)|马三品墓坊和四方碑

马三品墓坊和四方碑

2013年8月28日     晴     万源曾家乡


因返回万源市区比较远,昨晚住在距离石岸口不远的罗文镇,该镇通火车,经济发展状况还比较好。今天打算去看马三品墓,还是只有乘坐摩托车,摩的师傅似乎知道我要去的地方,但今天的路途格外的远,还有点热。终于,绕过山梁远远看见一座大院子,旁边有一株高大的古树郁郁葱葱,师傅说就是那里了。

树荫下的马三品墓

走到跟前,果然发现在路旁的土坎上,一座类似覃步元墓前的文物保护单位立的墓碑:“达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马三品墓”,尽管其上的时间是2010年12月,但从雪白干净的碑石以及地基上尚未长满的青草看,树立的时间应该不长。马三品墓还在更高一个台阶之上,透过灌木丛,可看见前面的一座三层石塔,一对不是太高的桅杆,以及一座有点像覃步元墓那样的墓坊。

因前面就是住户,我得先去看看是否有主人在家,了解一下关于这座墓的一些情况,也可以顺便借个梯子、凳子、砍刀等工具。

马家族四合院

这是一座典型的四川民居建筑群,穿斗结构,青瓦坡屋顶。四顾无人,整个环境略显凋敝,一条稍显狭窄的通道沿着墙根通向院子,屋檐下几个筛子里晾晒的红辣椒似乎是唯一的亮色。拐过院墙顿觉豁然开朗,原来这是一个两进的四合院,院子很宽大,正房台基较高,左右厢房台基稍底,但都有廊柱,石雕柱础,多为板壁墙,也有部分夯土墙。各家关门闭户,形成的围绕四五个开间的房屋。尽管房梁上挂满包谷,门和柱子上也有红彤彤的对联,但几乎都是关门闭户,宽大的院子里正中铺着几小块玉米和辣椒,显得异常安静。透过院子的缝隙,看到屋后的树丛中一支半截的石桅杆,估计那里还有一座墓葬,打算等会再去看看。

我径直走向前面一家半开的门,想看看是否有人在家。向里招呼了一声便听见有人回应,进屋发现一位老太太在家。老人家姓马,她说那是她祖辈的墓,其它相关信息却知之甚少,只说,前些年该墓的构件被偷走了,直到现在也没有抓到人。说话间还给家人打了电话,问起我关心的事情,但也没有什么收获。只得借了一把砍刀和一张高脚凳子返回到墓地。

马三品后人

马三品墓坊

墓前的三层檐字库塔高近3米,素面无饰,正面第二层和第三层分别开圆形小孔,顶层侧面还有“寿桃”小孔,应该是排烟的孔道。两根4米多的单斗石桅杆分立左右,杆柱为八棱柱式,上端有奢口单斗,斗下四面有窃曲纹饰斜枨,基座为须弥座垫圆鼓台面,倒也常见。

墓园为四合院式,正门为四间三柱三檐的墓坊,看起来风格特征倒是有点像覃步元墓,但该墓坊整体造型横向的感觉更强烈。墓坊明间开放,高约4米,顶脊为“山”字形,纹饰比较复杂,只不过表面覆有厚厚的苔藓,看不太清楚了。两个端头的纹饰有翘起并有回勾的感觉,正中似乎为瓶花。其下两层脊饰均较为突出,第二层为拐子纹饰变形,取势较方,第一层纹饰更为复杂,取势较为圆浑。看得出,这些脊饰有着在统一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统一的设计意图,颇有新意,更有匠心。

明间两门柱相隔不宽,立柱联和檐下匾额分别为:“瓮仲排三面,麒麟卧两边”“高其开宏”。匾下的“二龙抢宝”的纹饰云龙飞舞、海日升天,与覃步元墓几乎一样。其下的门罩为拐子纹,比较宽大,也很精美。特别是立柱匾额顶部的挂饰,雕刻如意锁、流苏、扣环、铺首等纹饰,用心用力不少。

明间柱顶斗面的双人立像为两位手执鞭锏的武将,以及第一、二层檐间的人物雕刻手法也与覃墓有诸多类似的地方。第一、二层檐间左右为并立双斗,斗面分别刻有三人一组的人物场景,造型浑朴,布局紧凑,各人物的个性特点十分鲜明,每一组人物间的应答、互动关系跃然而出,给人以很强的场景性和情节性,整个看上去像是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

马三品墓坊方斗上的“赵元求寿”

画面左起第一幅为一老者一手指向远处,给面前的一位妇人指指点点,旁边还有一人在侧耳倾听;第二幅画面上似乎为一位女子正在向樵夫打听什么事情,而在画面的左上角,有一位打坐模样的人;右边内侧一人手端着一盘食物,正要奉献给两位高高在上者。最右侧一幅为一男子正在观看两位老者下棋。看这几幅图,我忽然想起有一个“赵元求寿”的故事,说赵元年轻时,一日到在田间劳作,忽有一过路老者告知说,他的阳寿将尽,男子立刻向老者求延寿之法。老者告诉他说,自己法力太浅,帮不了他。但告诉他说,南山之上有两位神仙,经常在那里下棋,你可以带上好的酒食前去,待他们下棋后献上,可得破解之法。赵元依照计而行,终于找到两位神仙。待两位下棋的神仙吃饱喝足便提出延寿的请求。两位老者无法,便各自向相反的方向走了百步,于是赵元最终活到99岁,寿终正寝。这也就是“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的来历。

看着这些图像,讲的似乎正是这个故事,而且这样的故事在墓上出现也非常合乎情理。这也解开了我之前常常困惑的一个谜团,那就是经常会在墓葬建筑中出现“下棋”的图像,有时候甚至只是为一张简化的“棋盘”,这种自宋以来就有的图像原来与“求寿”有关。

墓坊明间立柱和次间外柱前均有衬鼓,鼓面有浅浮雕纹饰,但也被斑驳的纹饰遮盖,不过从显露出来的部分看并不是简单的程式化纹饰,而是带有匠师新创的一些图像。

左右次间有一幅横长的石板,周边装饰以“卐”纹饰边框,其内刻数百字的碑文。其内容为两首七言律诗, 每首58字,其主要内容大致围绕墓地的风水及其引发的人生感悟,读来也不禁令人感慨!

这座墓坊背面的结构和装饰就显得特别简单,门枋上的“丹凤朝阳”也只是简略的线刻和红色涂染。不过背后的左右次间石板上还是有一样的诗文,可惜都没有落款,限于篇幅,仅摘二首,以飨读者,诗曰:“佳诚鬱鬱为君开,一世宏功在夜台。闲内芳型铭白石,阶前事业□青苔。兰枝应自三生育,桂蕊还□一杯来。欲识蓬莱今便是,更于何处问瑶台。”墓坊背面一首:“不计春来不计秋,人生一去此生休。风尘踏破三千界,造化生成十二楼,白石不言传姓字,青山作伴话朋侍。五更了落霜寒净,寂寞萧修土一坵。”

进门可见宽约六米,进深七八米的长方形墓园。墓地中轴线上最前方是一座高、宽一米见方的拜台,也称为“钱柜”,是作为祭祀时摆放祭品所用,正中一座四方碑亭尤为显眼。

马三品墓园中的四方碑

碑亭的基座为须弥座,四柱顶帽,通体涂红色、蓝色等,四角攒尖顶大厚实,刻瓦垄,檐角翘起,檐下横枋外有斜挂的匾额,匾额宽度与柱间相当,左右各留出立柱宽度,并雕刻方斗造型,构成了柱顶的装饰,使得碑帽与柱身形成一个自然的过渡关系,一改常见的那种将碑帽直接叠压在立柱上的造型结构,使得四方碑更为高挑敞亮。

四方碑各面的柱联和匾额形成一个各自的完整系统。正面为“本支绵百世,谱牒系千秋”, 横批“敬宗睦族”。由于该碑四面的柱间檐板(门罩)均被盗,据赶来查看的马老太太和一个村民回忆,门檐板雕刻了好多的 “人人马马”,很好看,但是它们分两次被盗走了,真是令人非常气愤!

马三品墓园中的四方碑诗文题刻

可以看到,各面的门罩位置都留下清晰的凹槽,边角有凿除的痕迹,从明间立柱内侧的一组雕刻中还可以推测所缺失的门罩雕刻的工艺水平,确实非同一般。一侧的门柱底部一块门槛栏板还在,其上一幅山石牡丹的装饰也很精美,这就更令人痛惜了。不过没有了门罩的遮挡,碑亭内部方柱上的文字完全显露了出来。我还是第一次如此完整地看到四方碑亭内的文字。

环视一周,发现其碑文的内容还是比较有规律,前后为家族成员的姓名等,左右为关于修建此墓的一些记述。正面碑文正中竖行刻较大的字:“皇亲待曾/诰封君公讳三品马/王老大/儒人二位之墓。”左侧碑文右起有:“入蜀始祖老官人李氏,二代君进张氏……祖父国学怀恭张氏,父母志远赵氏。”历数了马氏十五代的先祖姓氏。左侧有胞叔、嫡堂兄弟等数十人的姓名,整个一个家族世系。正对的背后正中刻“四川东道绥定府太平县七乡三甲黑山子山下地名石高壕”,左右为堂兄弟子侄的姓名。

马三品墓园中的四方碑立柱雕刻

除了正面立柱的内侧为高浮雕人物图像,其余各面有平雕线刻,并施加彩绘的人物,还刻有行书诗文。其中两首我还比较熟悉,一首为“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是李白的《山中问答》;另一首是:“十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为高适的《别董大》,不过第一句我记得应该是“千里黄云白日曛”,这里是写错了。

阳光下的马三品墓园

不过从出现在乡村家族墓地的这两首诗歌中,我忽然觉得碑文的图像和文字似乎并不像之前看到的那样,都是底层、民间的俗事,也并非底层文人的简单书写,在偏远的乡村,这样的方式正是传播文化的重要途经,那些来祭拜和观看墓碑的人们,正是通过这些图像和文字接受了文化和艺术教育。而墓碑上留下或者没有留下姓名的古代读书人,他们撰写的匾联、墓志、诗文不仅成为乡村的重要文化遗产,更是在乡间传承、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力量。此刻,我顿觉这些矗立在偏远乡村中的墓葬建筑,特别是那些碑文和图像有了特别的、之前未曾发现的意义和价值。

恰在此时,一缕阳光穿过浓郁的树荫,投射在四方碑上,墓地一时间明亮了许多!

——完——

图文|罗晓欢       编辑|江金花         审校|门     吉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