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21-10-01 13:24
要了解赵森,首先涉及“传承”。
“传承”这个词汇虽只有两个字,却包含两个人,一件事——传递者、承继者,和一件值得持续发展,生生不息的事物。
赵氏家族即持续着一宗传承了三代的事物。赵森的祖父赵望云先生于上世纪初,中国画面临时代性大变革的时候,坚决地从贵族化、因袭性的强大旧势力中冲杀出来,走向民间,回归自然,开出一条新路,被誉为“中国画革新的闯将”;接着,他率先表现大西北壮阔之美,为长安画派奠立了基础。子弟们遵循其道,皆大成之。画家如:黄胄、方济众、徐庶之、赵振川;音乐家如:赵振霄、赵季平、赵保平、赵麟等,人称“赵门虎子”。赵森同叔兄赵麟一样,是赵门第三代成员,都以继承先辈之志,发扬光大为己任,接过了祖父、父亲传下来的接力棒。
赵森虽然直到中年才专一山水画创作,但他从出生就在赵门浓厚的艺术气场中成长,深谙父祖辈所秉持的艺术原则:到生活中去,陶冶情性,寻找主题、锤炼艺术语言形式。
他循着先辈的足迹出发了,遵循着赵氏的艺术路线,研习先辈的手法,悟性加勤奋,起点既高,学乎其上得乎其中。
承继行为是系统的,全方位的。譬如:
一、 专攻山水
山水画是祖父、父亲所专攻,成就斐然,也是长安画派成就最高的领域,勿论经验层面、技艺层面、理论层面都有精深的探掘,既有对古代传统的吸收,也有在创立西北画风过程中的创新。赵森怀着深深的敬畏步入其中,十分努力。
二、 画西北山
虽然长安画坛曾出现过范宽、关仝等历史巨匠,但一部中国山水画史基本上是由东部与江南篇章书写的。直到赵望云及其长安画派才开始补写西北山水画史的新篇章。继之,石鲁画黄土高原,何海霞画华岳终南,方济众画汉江巴山,赵振川画关陇山水,从此中国山水画东西失衡的局面才有所改变。从全局的眼光来看,西北山水的进一步推进任务依然艰巨,必须有新的力量不断接续。当下,赵森就是一位勇敢的接棒者。作为第一步,他踏着先辈的足迹深入祁连、关陇,以及秦岭、巴山、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天山,亲身体验艺术拓疆的辛劳、快乐及其中密奥。
三、 走向生活
遵照祖父遗训,不从摹拟前人的勾描皴擦点染等程式入手,而是直接到生活中去细细地观察,用心地体会,看祖辈如何把自然界的树石山峦,“变”成宣纸上的笔墨图式,变成一幅有美学含量的画。再博揽典籍,领会前人怎么把自然形式变为艺术形式,佐以自己的实践。自然生活的极大丰富性与无比生动性、鲜活性如何感动了先辈,他若有所悟如。祖父80年前在祁连山面对高耸的云杉和巉岩的情境似乎就在眼前。陇县八渡的老林在感动他的同时,他也切身体验到曾在这里插队当知青的父亲下笔即关陇山水特色的根源。在西北高原的大山之中,随着不断升高的海拔,他在克服高山反应的同时,也见识了从混交林的多姿多彩,到清一色的针叶森林,再到没有一棵树的草甸,不见一棵草的昆仑——“只有深沟大壑、岩石、雪峰,没有植被!”白云、白雪、蓝天、冷杉—— “祁连山的云杉不同于天山上的冷杉!”他说。越往生死边界线上攀升,越能触摩到美神与不凡。
四、 笔墨为尚
笔墨不仅是一种绘画形式,更是一种文化。在当下艺术界形形色色的艺术样式与价值系统中,面对近百年来舶来的西方造型艺术体系与现代艺术浪潮,面对“笔墨等于零”的争论,坚守中华文化传统是一种艺术的选择,也是一种信仰,是献身于民族文化的披甲出征。赵森从先辈手中接过来的,既是形式技巧,更是对笔墨语言的文化自信和担当。笔墨是一种功力,须年复一年地苦练与积累,他终日沉醉于案头,并到生活中苦苦地琢磨如何把自然物像演化为笔墨之勾皴点染,变成宣纸上的墨象。
五、 壮阔之美
赵森的审美取向是祖辈传承的,也是西北地域人文特性培育的。一个生长在古都长安的北方汉子,受汉唐雄风之沐浴,淳厚民风之熏染,面对大漠孤烟与莽莽高原,很自然地秉承了赵门艺术壮阔、朴厚与雄旷的审美特质。他像父亲画关陇山水一样,往往是乱山合沓、梢林荆棘、荒坡危崖、农舍土窑、山间蹊径、栖居畜栏、垄上牛羊、断崖梨花、河滩古柳,老笔纵横,山有“野劲”,而不是“小桥流水人家”。纵笔斑驳,荒率粗放、去甜俗,取秀润,于随兴之中求取审美的品味,归属于“阳与刚之美”者。
当然,按照“无法之法”、“人书俱老”、大器晚成的中国山水画至境的修炼之道,路漫漫兮修远。赵森还很年轻,有了一个好的开端,其未来可期,是毋庸置疑的。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