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苦心经营的祖孙四人合葬墓
2014年1月9日 晴 通江县松溪乡
从墓坊进入,可见宽敞的墓园正中的四方碑和宽敞高大的主墓碑,四方碑保存较为完好,四角攒尖,宝顶三层,四面有脊饰延出的装饰边形成保护卡托,出檐平缓,较之王治邦墓的夸张造型,这座四方碑的檐角和脊饰都显得很克制。但其碑身和基座的雕刻装饰则更为精彩,甚至其檐下的卷棚上都有雕刻和彩绘的云纹装饰,这种形式所见不多。
四人合葬墓四方碑和主墓碑
碑身为方柱,正面柱间顶部匾额刻“俎豆维新”,文字有魏碑之风,其下门罩有“双狮”托匾,左右立柱分三段,以减低浮雕手法雕刻人物场景,上面两幅为“教子”一类的世俗题材,最下面一幅是“刘海戏金蟾”和一幅鹿、人、树组合,也应该是某种吉祥寓意的图像,透过柱间可见四方碑亭内方柱面上有绿地红字:“皇清待/赠端方/诰淑慎罗公讳成/向老大/儒人孙榮宗/何氏之墓志。”左右饰以龙纹,底部还有两只小鸟和狗的浮雕图像,外框用回纹做边饰。柱间底部门槛上雕刻一幅图像,之前也未曾见过,有点像丝绸捆束的竹简,手法简洁大方,可能有似于兵书宝剑一类的吉祥寓意吧。向前奔跑的麒麟,张口回望,身体周边满是云头如意、书本、芭蕉扇、海螺等祥物,似乎想把所有的吉祥如意一股脑儿地呈上。
四方碑门槛和基座雕刻
四方碑背面同样有匾额,雕刻“琳琅懿范”,匾额下有一对大象托匾,左右立柱有联曰:“祖孙同塋衣冠宛在,苗裔永祀泽教常存”。亭内方柱上竖刻:“大清四川北道保宁府通江县长宁里五甲地名小井坝 墓府”。碑板文字右起为一则短序,左为后世子孙姓名罗列。正面的“俎豆维新”和背面的“琳琅懿范”显然分别指罗成和向氏,或者说是墓主夫妇,更有明显的男女之别。左右相对造型和装饰大致相同,其柱间顶部没有匾额而是一块雕刻了戏曲人物的檐板,檐板下的门罩造型简洁但装饰细节丰富,少许镂空,曲直相错,层次丰富。亭内四方石柱上有文字显示该墓建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以及其他家族相关的信息。左右门柱上同样有减地浮雕人物场景十余幅,尽管不完全识得,但人物动态、环境道具、情节设置都意趣盎然,足以引人住足细看。
四方碑之名,不仅仅是因其造型的四方,更是一种空间方向的四面。从四柱合围而成的装饰,还包括柱间亭内四方石柱上各面的文字信息,它们明显地呈现出一种前后相对,左右相应的格局,加上四方碑周边留出的宽阔空间,构成了一种引导观者“转览”的动线设计,这和一般的观碑有着完全不同的体验。一般的碑都只有正面可看,部分碑阴也有装饰,但像四方碑这样刻意引导人们绕碑而观的设计实不多见,这种造型的四方碑在四川地区,特别是川东北地区格外流行,这倒是值得深究。
四方碑左侧面的雕刻装饰
罗成祖孙墓葬建筑上的匾额
主墓碑正面四柱三间结构
墓园最后面的主墓碑造型也比较特别,整体上为七间五檐式,严格地说,也有超规格之嫌疑。底层四柱三间为柱廊式结构,顶部长檐横跨三间,檐下横枋雕刻三组戏曲场景,檐下四柱各有匾额柱联,明间匾额为斜方匾,刻“燕翼贻谋”,匾下有“双狮解带”,立柱直通基座,五柱础。左右匾额为三折书卷样式,分别为“百世流芳”“名播千古”,其下门罩为多层帐幔式,还刻有牵花人物。左右柱联较明间立柱少,柱础为束腰仰覆斗造型。这三处匾额和立柱柱联的书写风格、刊刻手法各有变化,加上前面墓坊和四方碑上的匾额、柱联等,实际上该墓为我们呈现出了一个丰富多样的匾额文字题刻和门罩装饰案例,很明显,匠师对此是自觉而刻意地寻求这种多样变化的。
在明间底层门柱之内是一个享堂空间,享堂里壁同样有三间,基座为须弥座,明间左右为宽厚的抱鼓造型,而开间大小与外门柱相对应,其内刻浮雕牌位,牌位周边以蝙蝠、云纹等装饰,其内分别刻“皇清终显祖父/母罗成向老大/孺人之墓志,孙男罗荣宗奉祀”“皇清寿终显考公讳荣宗老府君之墓志,男罗芳秀奉祀”“皇清寿终显妣何老太君一位之墓志,男罗芳秀奉祀”。看来,碑文中出现的这位“罗芳秀”可能是该墓的修建者,他应该是罗榮宗向氏之子,罗成之重孙,这种跨代际而修建墓葬的情形显得有些神秘。
主墓碑内的享堂
主墓碑享堂内的牌位
罗成合葬墓主墓碑享堂内壁画
享堂左右侧壁宽1米,高1.5米左右,内外壁上雕刻、彩绘的4幅人物图像也十分精彩,但因潮湿,加上光线昏暗,这些图像有些模糊不清,当然,在深处幽暗的室内装饰这些图像,其初衷也许并不是让人观看的吧!这一不大的享堂空间让墓葬建筑的造型显得更为复杂,同时也显得更为幽深,让人想起这一地区流行的明代石室墓的造型。
罗成四人合葬墓亡堂
主墓碑梢间内的一组人物雕刻
在主墓碑正面三间的两侧还有两个较小的开间,它们共用一个须弥座样式的基座,须弥座的三角包袱布上是一些瑞兽云纹的纹饰,可惜最外侧的尽间已经坍塌,从地上的门罩和柱石勉强可以拼接出部分样式。而梢间内人物的雕刻引起了我们较大的兴趣,一方面是其尺幅较大,背景墙上挂着各种口袋、衣帽、香囊以及刀具等物,似曾相识;另一方面人物的动态举止,即左边是男子在看书,翘起二郎腿,右边是女子衣着华丽,坐在圈椅上,手拿烟斗……在我的印象中,这又是一个较为固定的表达手法,之前也在其他墓葬建筑的左右梢间或尽间之内常见男子翘腿读书,女子或劳作、或休憩的组合,这又有什么特别的意涵呢?只有留待后面慢慢考证了。
主墓碑左右次间的仰覆斗和悬鱼
在正面长檐之上还有三间两檐,正中明间为“遮蔽式”亡堂,亡堂开间复杂的柱式下是入口的栅栏和梯步,透过柱子可见其顶部垂柱、门罩、匾额一应俱全。正中最大的匾额题“广寒宫”,左右扇面匾分别为“音容”“宛在”。亡堂左右立柱刻联“ □□漂荒□,寒烟锁夜台”,语境倒是非常契合。透过门柱可以窥见亡堂左右的挡板以直线切割出多层转折,侧面可见拐子纹装饰,挡板下端有“下山狮”一对,左侧一只已经不在了。由于位置较高,难以看清亡堂内的详情,但透过门柱,勉强可见堂内的“宴饮”场景雕刻,人物看不清楚,但桌上圆盘中的鸡、鱼以及桌子上的筷子雕刻得还比较写实。整个亡堂结构层层叠叠、空间虚实结合、场景若隐若现,把阴宅那种特有的复杂而神秘的氛围表现得非常到位,几天下来,发现川北地区特殊的墓葬建筑结构和图像模式非常特别且稳定,值得深究。
亡堂之外的左右开间内为一对束腰仰覆斗,斗面有彩绘花卉,涂黑白二色,在建筑主体的红色背景中较为明显,而在次间外柱上又见到了倒悬的鱼,几近圆雕,非常写实,其实在前面仅存半边的墓坊顶檐之下也有一条这样的鱼。看来这也是一种区域性的流行图式。
罗成家族墓地中的连体神主碑
在罗成向氏墓的右侧紧挨两座较小的神主碑,两碑立柱之间约有30厘米的距离,仔细观看,发现并不是常见的两座碑并置的样式,因为两座碑是由一块巨石雕凿而成的,完整的基座石和整体的背板将他们连成一体,这种造型极为罕见。可惜两碑明间内的文字已模糊不清,只能从右侧一碑看出为二人合葬,从整个墓地的空间位置上看,这两座神主碑(准确地讲是一座墓)的基石又与左侧罗成四人合葬墓的主墓碑处于同一水平线,且基石紧挨在一起,像是同一时间所建,但这两座碑又被大墓的茔墙所隔开,不知它们之间是怎样一种关系。这两座神主碑的碑帽、匾额和立柱联的装饰都颇有创意。
首先是碑帽的尖弧形顶,后方还有卷云状冠式,弧形外一圈云龙纹饰,正中浮雕人物图像,右侧为福禄寿三星,左侧正中为一武将,左右两位侍者均手捧官帽。其下的匾额刻“洞天一品”,匾额下一对张翅的鸟造型生动,可惜头部不存。匾额两侧的柱顶,雕刻一只手提着匾联的吊环,很有创意。右侧匾额文字看不清,门罩上方有双狮托匾,碑身立柱顶部的匾联为铺首吊环,都颇有创意。不知这两座碑与旁边的大型墓葬建筑之间是何种关系。由于时间关系,加上关注的重点也不在这里,也就来不及细细考究了。
用古老砖块垒砌的房屋墙体
时间已不早了,我们都有些累了,便打算到村民家休息一下,途中居然还看见了一堆汉砖,据村民说是修房子的时候挖出来的,砖的颜色灰白,比常见的砖要厚,分量也比较重,侧面可见各式植物纹样,呈二方连续式排列,如今已成为沙堆的挡墙,但我也判断不出是什么时代的文物。
村民热情招呼到屋里坐下,他们也姓罗,还是本家。我们坐在火塘边,喝着端上的热茶,倦意顿时消散大半。村民说这里原本是一处大院子,他们的房子就是在原址上修的,院坝边上还有早年间留下的石雕,屋子后面还有老祖坟,罗氏入川世祖的坟都还在,为此还修建了一座“罗氏坟亭”,我们在墓地看到了一块碑,是2000年新建的,碑文显示有“十二世祖罗岱/伏氏(武科秀才三品封典)墓”等字样,坟亭也是新近才修的,立于一排墓前,比较简陋。
从院子里看到,老乡的这座房屋是建在老屋的地基之上的,石头台基上的好些石雕还保留着,但令我们目瞪口呆的是,刚才那些传说中的汉砖,在这里居然还被砌成了一堵墙!如此,古建筑砖头的背后是不是之前此处有大型建筑?
回到松溪乡吃完饭,乡里龙书记也来了,她为人热情爽快,大家围坐在炉子边吃了一顿竹笋汤锅,相谈甚欢!
——完——
图文|罗晓欢 编辑|薛珂 审校|门 吉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