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静置世 一 2021大理石、钢、钢丝、绡、墨、线 338 x 50 x 48 cm
胡晓媛在北京公社的个展“瓮中沙”将观者邀入一处观看路径错综复杂的地带,艺术家设置的浅冷灰色展墙内,三组作品错落而立。艺术家在日常经验里感知到的幽微情绪与由此生发的想象和犹疑,在两个不规则空间的架构中低回流转。通过在创作过程中不断重访“进程”本身,胡晓媛的新作是既具象又抽离、既敏锐又安定的。她将对个体生命的体察隐匿于材料之中,同时又默允它们展开更多纬度的投射。
静置世 三 2021大理石、酸枝木、细钢筋、墨、绡、线 223 x 68 x 68 cm
《静置世》作为首次展出的新系列,艺术家自造的题目借用了“人类世”的造词逻辑,将一个不将时间进行实体划分的时空纪元以及其内潜藏的动能提示出来。而如此辩证的时间性与其内里挟裹的叙事潜能也恰恰是《静置世》中六件作品的立足之地。《静置世
一》、《二》、《五》似在共享某种割舍与剔除冗余杂质后的静态,在缄默的张力中席地而坐,并且与混沌尚未到来前的沉寂共处着。在厚重的大理石、钢结构与纤细的铁丝、绡(生丝)结构交织的赋格曲中;在孤独静止与伺机勃发的辩证法间,此般物理架构似能让观者遁入“稳固”与“悄然逃逸”间的罅隙,并同时徘徊于“静置”与“默然滋长”的中间地带。
静置世 五 2021 花岗岩、钢、铁丝、血、纸 90 x 40 x 40 cm
而《静置世 三》与《四》则呈现着被精心计算过切面的乌黑的大理石块,以其不规则的多面体几何结构与轻盈的绡(生丝)互为映射。这既是“动能”的节点,也是“消亡”的末端。《静置世 六》以微小的体量悄然矗立,在与其他作品产生强烈反差之时,也让岌岌可危的破碎性与不易被湮灭的坚韧感持续拉扯。
石疑 | 再见,永恒 三 2021 墨、绡、线、人造大理石块、铁管、海蚀混凝土块、木片、大理石、铜排、海蚀砖块、花岗岩块、纸团、干百香果、废太空铝、废钢筋、混凝土 246 x 73 x 50 cm
作为《石疑|再见,永恒》系列的延续,胡晓媛把从各处拾捡的建材碎片与日常器物并置,辅以颇具未来性的太空铝,并在铝板上面用电锯暴力划擦,布满肆意的刮痕,让观者透过看似岌岌可危却实则稳固的架构去逐渐触及并勾勒出个体经验的根源。不论是有切肤之亲的日常用品(如使用过的卫生纸、逐渐干瘪的果实),还是来自疆界地带的礼器(如藏区的黑陶钵、祭祀用的铜器等),或是石化的牙、石器时代的石制箭簇头,它们看似在功能性上难以弥合,却在共感的层面环环相扣。艺术家把曾被熟视无睹或未被熟谙的它们一一放置,让无序的感知在“物”的排列间绵延生长。敬畏、痴迷、悬停的迟疑或者持续的矛盾,这些无法被精准诠释的感思,在预示着多维的环状结构和层叠架构中暗潮涌动。
天上一日 2021 木块上综合材料、铝板上综合材料、墨、绡、线、干燥果实、钢筋土 160 x 20.5 x 13 cm
《天上一日》也是全新系列,本次呈现了这个系列中的第一件,细韧的钢筋结构与木块上的综合材料绘画互为支撑,被生丝包裹的果实悄然置于其上,既默契地呼应着彼此,亦无声地生发出新的意象。
展览现场
无论是展厅内的这三组作品还是印于墙上的保罗·策兰的诗句,都并非是在兀自抒情,亦不是在协作叙事,它们在各自的感知肌理与意象层叠中,将隐而不见的个体思考编织而成的混沌沉淀、厘清、继而持续扩写。正如《瓮中沙》的德语原文一般,本次展览试图在克制、坚硬、敏感、隐含的温情中牵引出一种醒目的炽烈,并在炽烈中留有被曲解、甚至被误读的包容,这或许也是在墙上同时呈现诗文原文与译文的用意。而入径中的艺术家个人收藏的摄影照片拍摄于1943年,拍的是牡丹江边野地上生长的一株虞美人,拍摄的人不知姓名,只知道他是一名士兵。
照片与诗都是这个与“进程”有关的展览的引言。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