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22-03-03 13:27
展览主题:《无始无终的“生成”》张文彬个展
策划:罗吟
学术主持:张长收
展览时间:2021.12.08—2022.03.20
分享会:2022年3月10日 下午16:30
主办机构:iSGO Gallery(北京)
展览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九街九号楼数码科技广场 一楼
无始无终的“生成”
文/张长收
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世界生生不息,变动不居”,其观点就是“万物随时在变”,柏拉图也在《泰阿泰徳篇》里描绘:“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因为水不断地在流。”这与艺术家张文彬所谈到的“生成”观念有某种契合,生成是纯粹差异的力量,不断生产新的生命和非生命形式。“生成”可以简单理解为生长和建构,张文彬所创作的海水的形象,从描绘物态的形式,到意识的自然流露,变化不一,这即为一个生长和建构的过程,然而并非刻意为之。
《Red》 布面油画 80x60cm 2016年
《zero》 布面油画 420x160cm{二联画} 2016年
“生成”是哲学系统里的核心环节,也是哲学的重要特征,无论是用意识影响世界,还是用理论指导行动,都需要“生成”的过程。在张文彬的哲学观里,“生成”无始无终,没有起源,也没有特定的目标和状态。他用画面生产时间与空间,生产它者,生成暴力与游牧主体。从张文彬早期作品到最新作品可以看出,他痴迷于对于线的研究和运用,线本身具有生长性、流动性和不确定性,这种特性与“生成”观念不谋而合,也成为了他创作的某种动因。
《彩色之河》 布面油画 130x110cm2021年
《激动》 布面油画,综合材料 大于200x170cm 2021年
《起源》 布面油画 420x180cm{三联画} 2016年
因此,在张文彬的笔下,似海非海的画面逐渐从具象走向抽象,从对物体的具体描绘转变到抽象形式的观念表达,并由此上升到精神层面的阅读和理解。这种无始无终的“生成”映照了生命个体的生存状态,不知道何时开始,也无法预知何时结束,一切都在变化的过程中。当然,这种状态也在时时刻刻发生变化,从一种窠臼中脱离出来,又进入另一种框架中去,然而艺术家所追求的偶然性既为变量也为常态,限制无处不在,突破也不断涌生。于是,张文彬的画面语言就具有了一定的扩张性与隐喻性,我们既可以理解为艺术家的情感外泄,对于外界的感受所带来的艺术物化,也可以理解为艺术家在艺术领域更高维度的尝试与探索。
《无题-2》 布面油画 145x200cm 2015年
《意识2》 布面油画 130x110cm{2016年
“生成”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预设下的现象,一种是非预设下的现象。张文彬所创作的作品既在预设之下生成,也在预设之外生成。预设之下是艺术家经验的潜意识使然,预设之外是艺术家所追求的偶然性的结果。映射在画面中就转化为形式感和美感,画面中的线犹如艺术家的意识流淌,从本质上而言,意识就是信息的分类处理,将更新后的已知信息与行为目的的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重新权衡要素权重并定位信息含义,继而更新行为策略、观点或立场。这一更新的过程,也是生成的过程,形式感的生成会促进艺术家艺术语言识别系统的建立。
《意识4》 布面油画 130x110cm2021年
《源头》 木板综合 ,丙烯,水性漆。130x110cm 2021年
对于张文彬而言,他更加注重艺术实践的“生成”过程,在不断的实践和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了创作个体的哲学观,他希望行动的主体变成“事物”本身,从意识到身体到画面,艺术家似乎成为了观念表达的载体,线条的流动性,画面的律动感,以及结构的变化性,都是意识的行动力结果,其反作用力让创作个体的实践及探索不断完善和系统化。因此我们所看到的艺术画面看似纷繁复杂但拥有了独特的秩序,感性中透露着理性思考,理性中流淌着感性抒发,也印证了艺术家无始无终的“生成”理念。
关于艺术家
张文彬,1980 生于河北省迁安,2004 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油画系获学士学位,2007 毕业于天津美术学油画系获院硕士学位,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