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股新风
历史上的跨界名人很多,他们大多拥有多重身份,在数个领域中游刃有余。比如,在紫砂壶界中,就有一个跨界而来的「斜杠青年」——陈曼生。陈曼生本身是书画家、金石家,与丁敬、蒋仁、黄易等八人并称为「西泠八家」。他虽不是制壶艺人,却把一股来自诗书画印的风雅气息灌注到了紫砂壶艺史上。在陈曼生所处的乾嘉年代,紫砂壶经过明代供春的创制,万历年间时大彬的发扬,以及徐友泉、惠孟臣、陈鸣远等人的各领风骚,已经形成了许多传统造型。但是后人亦步亦趋地仿制,以及对俗文化的迎合,致使此时的紫砂壶艺术失去了创造的动力。他介入到紫砂壶的创作中,以文人之力弥补了匠人之缺,使「曼生壶」成为他身上的众多标签之一,甚至超越了原本的身份。在紫砂壶史上,「曼生壶」的意义非同寻常,可以说挽救了当时紫砂壶由盛转衰的颓势。当谈论曼生壶时,人们总要跟着评论一句「字随壶传,壶随字贵」。这个「字」,指的是陈曼生所刻的铭文。据《阳羡砂壶图考》记载杨彭年售壶 ,「寻常贻人之品每壶值 240 文,加工者价三倍。」可见壶上陈曼生所刻的书法铭文,为时人所重。紫砂壶不仅因为陈曼生提铭而身价倍涨,更难能可贵的,是铭文为壶附加的艺术价值。曼生壶的铭文诙谐生动,常常在三言两语之间,就将茶、水、壶说了个里外通透。譬如,「青山个个伸头看,看我庵中吃苦茶」切茶意,「方山子,玉川子,君子之交淡如此」切水意,「提壶相呼,松风竹炉」、「不肥而坚,是以永年」切壶意。
● 清 陈曼生铭杨彭年制 唐井纹紫砂壶
他尝言:「书画虽小技,神而明之,可以养身,可以悟道,与禅机相通。」紫砂壶亦同,于陈曼生而言,壶上的铭文绝不是附庸风雅的「只言片语」,也不仅是为壶增添趣味的「雕虫小技」,他更多地将其视为养身悟道、与禅机相通的「谒语妙悟」。不仅品茗悟道的所思所想是壶之文,生活中的大千万象也乃壶形之源。
正是从陈曼生开始,紫砂器型发生了文人审美倾向的转变,从日常生活中一瓢一饮、一蔬一果、一器一物中取象造形。比如,一端隐没于云端的彩虹化成了「横云壶」,古朴汉瓦和日用铜镜合为了「镜瓦壶」,院里饱满金黄的葫芦成了「葫芦壶」,随处可见的水井护栏是「井栏壶」的原型……● 潘燕九「陈曼生十八学士图」印谱及壶铭款式
曼生壶式样精彩,妙趣天成,有「曼生十八式」之说。不过,这「十八式」具体是哪十八件,又或者「十八式」只是一个代称,从古至今,众说纷纭,未有定言,仍旧是一个谜。但无论如何,这些从自然与生活中提取出的造型,在二百余年后的今天,依旧是影响紫砂壶艺人创作的经典造型。关于制壶的初衷,身为文人的陈曼生曾作印跋曰:「余性嗜茶虽无七碗之量,而朝夕所啜惟茶为多,自来荆溪爱阳羡之泥细腻,可以为饮器,故创意造形,范为茶具。」大约是嗜茶的性情、对砂器的喜爱、金石书画的才能,共同催生了「曼生壶」。陈曼生制壶的契机是在嘉庆二十一年。那年他迁至溧阳县为地方官,而溧阳与紫砂之都宜兴相邻,遍布着许多制壶名手。在这里,他遇见了「曼生壶」背后另一个重要的人——杨彭年。关于杨彭年其人,据《耕砚田笔记》记载,「彭年善制砂壶,始复捏造之法。虽随意制成,自有天然风致。」杨彭年制壶以泥巴揉捏而成,气韵浑朴,与陈曼生崇尚自然的制壶理念相投。因此,陈曼生赏识其壶艺,并将自己设计的砂壶图稿交由杨彭年制作,再经自己铭刻提款,「曼生壶」便滥觞于此。随着陈杨二人的珠联璧合,他们一起开启了紫砂的文人时代,并且以陈曼生为中心,聚集了郭频伽、钱叔美、改七芗、江听香、查梅史、高爽泉等人参与制铭题刻,皆是精于书画之辈。据记载曼生「四方贤隽莫不踵门纳交,酒宴琴歌,座上恒满」、「与同人觞咏流连,无间寒暑」,可以想象当时的盛况。 如今,「曼生壶」已经成为文人紫砂壶的一个专有名词,倒映着过去文人参与制壶、以壶交游、志道游艺的时代缩影。
©文字 / 徐行
© 图片 /上海博物馆、故宫博物院、雅昌艺术网
© 参考资料 / 韩其楼《紫砂壶全书》等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