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22-08-29 10:55
手执鲜花的供养菩萨款款而来,迎风而动,彩带飘飘。
铃鼓舞、胡旋舞,婀娜的身姿演绎出一段段美妙的西域舞蹈。
在漫天飞舞的彩绸中,我们恍然已遁入画中。
一花一世界,在持花菩萨的步步生莲中,开始极乐想象之旅。
2022年8月28日,“我与敦煌——靳尚谊、唐勇力绘画展”开幕式在南池子美术馆举行。
有别于常规的开幕式现场,此次展览的开幕式采用音乐、舞蹈的形式,让展出作品“活”起来,让绘画中的“人物”走进现实中,使我们对沉浸式展览又有了新的理解。
此次展览以架上绘画——静态展览与敦煌乐舞剧场——动态展览两部分进行呈现,其中,动态展览部分主题为“飞沙”,由宁强教授担任艺术指导,部分以靳尚谊先生所画原型敦煌莫高窟220窟北壁乐舞图的供养菩萨局部画为灵感衍生而来。
展览开幕式,以沉浸式的敦煌乐舞剧场,为大家呈现千年敦煌的“飞沙一刹”。
乐舞现场
通过肢体剧场、诗词吟诵、敦煌群像复原、西域乐曲、飞天乐舞等艺术形式,分为缘起、尺素(上下)、大千、风沙、飞天、回望等七个表演环节,想象和表现出乐舞菩萨闭眼闻花的一刹那,带领观众游历令人魂牵梦绕的千年敦煌之梦。
“尺素”部分
比如在“尺素”部分,一位身着汉服的吟游诗人,挥动宽袍大袖,在舒缓悠远的背景音乐中,迎风叩问“敦煌何有” ,将敦煌的万千气象一一展开。尺素者,书信也,可越山海,亦可跨千年,拆封有忆,见字如面。
“风沙”部分,舞者在屋顶迎风起舞,给人强烈的视觉震撼。
“风沙”部分
在南池子美术馆这座江南园林布景的空间之中,欣赏具有西域风格的音乐和舞蹈,景观与视觉和听觉所形成的文化碰撞、交融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是一场极为难得的文化、精神体验。
宁强教授作为此次展览的总策划,他讲到,此次展览他希望观众不仅仅是参加一个画展,在作品中重复艺术家体验过的东西,思考艺术家们思考过的问题;而是通过音乐、舞蹈、洞窟式的布展,营造一种综合、沉浸式的现场氛围,重现敦煌壁画中的小菩萨,让其从作品中走出来,将她的宁静奔放、禅思、情感、诗情画意,活生生的展现在观众面前,这样,观众不仅仅可以与艺术家的创作产生共情,更能超越这种共情,感受敦煌文化的魅力。
南池子美术馆夜景
展览的静态部分,以油画家靳尚谊和国画家唐勇力的绘画作品为研究对象梳理了两位艺术家的创作与敦煌壁画的联系及中国当代艺术家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之路。
展厅搭建出艺术家进入敦煌石窟内写生的场景,使观众能身临其境地体验艺术家的创作过程。展示了靳尚谊1978年在敦煌写生的6幅作品,北魏时期第254窟南壁上的《萨埵太子舍身饲虎》,隋代第404窟西壁龛内北侧的《供养菩萨》,初唐第57窟南壁的《观音菩萨》和西壁龛内南侧的《供养菩萨》,第220窟北壁大幅《药师经变》图局部里的《供养菩萨》,元代第3窟北壁《千手千眼观音》图里的局部人物《老年男性婆娑仙》。
展厅现场
宁强教授讲到,靳尚谊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反映一个以油画为创作媒介的中国艺术家怎样探寻自己的民族艺术之源,探讨油画艺术在当代社会语境里的生长路径。
展览呈现唐勇力《敦煌之梦》系列中的作品20件,唐勇力是从中国传统国画的学习开始其艺术生涯的,在宁强教授看来,他的《敦煌之梦》系列作品是在融入古老壁画视觉元素基础上,对当代中国美术的个性化创新。
“作为以中国传统工笔画为主要探索方向的艺术家,唐勇力对敦煌壁画的研究、借鉴更加直接、更加明显,既赋予了敦煌壁画以当代性,也给当代中国工笔画注入了传统艺术血脉之力。”
艺术家靳尚谊(右)与唐勇力在敦煌合影
宁强讲到,靳尚谊和唐勇力,一个油画家和一个国画家,分别从自己专业创作的角度探索中国当代美术的发展之路,两个艺术家思考和实践路径,有一个共同的交接点-敦煌壁画。
敦煌石窟作为东西方文化艺术融会贯通的古代艺术宝库,为中国当代美术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源泉,整场展览,通过动静结合的沉浸式呈现,展示了中国当代艺术家对于时代的思考,使观众能身临其境地体验穿越不同艺术媒介,传统与现代、现实与理想、继承与创新的敦煌文化精神之旅。
靳尚谊:去敦煌是油画发展和探索需要
1978 年,敦煌刚刚开放靳尚谊就去了,他当时把所有的窟全看了,那个时候所有的洞窟都对外开放,参观的人却很少,因此画面呈现的情况很好。
为什么要去敦煌,是因为1978年是靳尚谊由基础研究转向创作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他画了很多写生,同时去欧洲看了大量的油画原作,1979年画了《小提琴手》以后,他认为打基础要结束了,于是就来到藏区、敦煌深入生活,收集了很多资料。
艺术家靳尚谊在敦煌石窟临摹
靳尚谊在敦煌待了两周的时间,期间,他被敦煌壁画的视觉效果吸引,在他看来这种效果非常适合油画表现,壁画经过千年的变化,好像有了油画中灰调子的效果,非常复杂但又很和谐,这是吸引他创作的地方。
创作中,靳尚谊选择一些重要的画面进行了临摹,如最早有北魏的、唐代的,一直到最后一个第三窟元代的。
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靳尚谊在创作时带的工具都是纸,所以尺幅很小,五六十公分左右,因此就选择尺幅比较小的主要佛像来临摹,他选择临摹的这些画面是历代的画家都临摹过的、重要的经典题材,比如北魏萨埵那太子舍身饲虎,唐代的佛像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画面。
在临摹过程中,他更注重视觉效果。
隋代第404窟西壁龛内北侧的《供养菩萨》
靳尚谊的临摹方式和国画家的不一样,国画家们用的工具和壁画的相似,用线和水粉表现。而靳尚谊用油画,油画就等于写生,把画面的真实的情況,包括它的一些颜色变化、墙壁的一些剥落的情况都要画出来。比如人物的皮肤以前是白色的,后来变成黑的,变化之后就很复杂了,油画这种艺术语言恰怡是最能直接反映出当时看到的敦煌壁画的景象的。
“总的来讲中国绘画包含中国画、水墨画、工笔重彩,同时也包括壁画,因此敦煌的壁画形式是中国绘画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靳尚谊说。
元代第3窟北壁《千手千眼观音》图里的局部人物《老年男性婆娑仙》
第220窟北壁大幅《药师经变》图局部里的《供养菩萨》
除此之外,他研究过永乐宫和北京法海寺的壁画,这些壁画跟敦煌的都是一个传统,那么研究中国的壁画、水墨画,对他这个学油画的人来说,这些研究是很重要的,也是很必要的,对敦煌作品的临摹对他之后的创作有积极地影响。因为中国人学习西方的油画,那么很自然的他要还渐地追求中国文化在油面中的表现。
对壁画学习研究中,靳尚谊创作的一些作品都用到了佛像壁画的元素,比如用永乐宫壁画和法海寺壁画作为人物画的背景,这都是他研究传统在中国油画中怎么体现的一个过程。
“我学这些东西是为了我的油画的发展和新的探索的需要。”
唐勇力:敦煌之旅是震撼之旅
“我在感叹,画工们用一种虔诚的心态创作出了千古流芳的绘画艺术作品,从敦煌回来之后,我也立下这样的志向,要像虔诚的佛教徒一样去对待艺术,画出高水平,高质量的作品来。这个想法越来越强烈了!”唐勇力说。
1989年,唐勇力前往敦煌考察,对他来说这是一次令人兴奋、难忘的经历。正是在这次旅程中,他开始对佛教文化、石窟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
上大学时每年都有外出考察,考察的路线就是到西部,以敦煌为重点,那时候二十多岁,对敦煌是一种敬仰的心情,敦煌是什么样,很模糊,当时是带着一种稀奇,新奇的眼光看敦煌。
展览现场
之后,随着自己对古代绘画的研究,传统艺术不断深入的认识,尤其是他本人对唐代艺术特别感兴趣,比如唐代仕女画的造型,有了这样的原因,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他又带学生去敦煌参观学习,这次之行,敦煌开始对唐勇力触动非常大,敦煌壁画的作品在他看来非常伟大,回来后,他就想,自己也要画出这么好的作品来,要有这样的志向,
“置身于莫高窟,窟内丰富而璀璨的壁画让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震撼。这些作品不仅规模恢弘、技艺精湛、历史悠久,凝聚着中原与西域各国文化在交融碰撞中的融合与积淀,还因长时间的岁月变迁、风侵水渗,呈现出斑驳陆离、晦明变化的艺术效果,无疑是在古代壁画原貌的基础上借助大自然的再创造达到了极限的美感。由此,我内心涌起一种想要学习借鉴并将之融入个人创作的强烈冲动。”
展览现场
唐勇力希望用敦煌壁画的形式表现西部之行的所见所闻,在创作实践中不断摸索、反复尝试,梦中也常常回到莫高窟的壁画前。
白天画,晚上梦,就这样在画面上反复折腾,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一点语言特色,完成了第一幅创作,并将此系列画作定名为 《敦煌之梦》。
在画作内容上,他将佛教文化、历史传说与现代人的生活日常联系起来,希求打破时空界限,将历史与时间、传统与现代、传统佛教信仰与当代民间佛教信仰之间千年相续的联系融合在一起;在语言技巧上,他探索出了 “脱落法”与“虚染法”,运用脱落法,营造岁月苍茫、静穆沉雄的历史厚重感;运用虚染法,营造水与墨相互渗透、彼此交融的悠长意韵;两相融合,铸就干湿枯润、和谐稳定、气韵生动的艺术效果。
展览现场
唐勇力讲到,自自己首次前往敦煌游历,后又历经数次敦煌学习、考察之行,不知不觉间已近四十年余矣!四十余年来,他的艺术创作涉及写实、变形夸张、装饰、肌理和构成等多方面的形式手法,这些探素折射出新时期以来不断变化的艺术思潮,同时也贯穿着一条主线“工笔画的写意性”和“写意性工笔画”的艺术观念。未来,他将继续传承创新,开拓工笔人物画向现代发展的新空间!
敦煌为什么如此吸引人?
近些年,敦煌越来越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不仅仅是在艺术领域,而是在整个社会范围引起关注和讨论,敦煌为何有这样的“魔力”?
在宁强教授看来,对敦煌的学习更多是心灵震撼,是对中国民族传统艺术DNA感悟,有些东西未必能够用语言来表达,不一定能用画笔来表达,但就在那里,在你心中,融入到你的感情中,未来的某个时刻可能就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艺术家靳尚谊、艺术家唐勇力与展览总策划宁强现场交流
这可能就是敦煌的艺术魅力,经久不衰的原因,也是,一代代的艺术家不断地深入敦煌、研究敦煌的原因。
此外,宁强教授还讲到,敦煌文化之所以会如此“火”,一方面,作为传统文化的集中表现,在民族文化复兴大历史潮流中应该起到作用;另外一方面,敦煌本身有意识主动地搭上新媒体传播的快车,迅速赢得年轻观众的喜爱,让大众重新认识到中国古典艺术的伟大之处。
两位艺术家合影
【结语】这不仅仅是一场以敦煌为主题的展览,展览通过音乐、舞蹈、石窟现场还原等等形式,一方面刷新了人们对于沉浸式展览的认知,绘画不仅仅是用来看的,还可以“活”起来,是活生生的人,可以有血有肉,让人们感知艺术的维度更为宽阔;另外一方面,也让人们对敦煌文化有了更深层的理解和进入的可能,文化是一个大概念,如何进入,角度不同,得到的体验就会很不一样,期待未来能够看到更多这种形式和深度的展览,能够给人们带来更多的文化体验方式。
作者:陈耀杰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