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九九重阳 | 那些被写入画史的名山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国庆第四天迎来了中国传统佳节重阳节。随着它的到来,全国大范围降温,秋高气爽的氛围感立马拉满,不由得感叹节气和大自然的神奇。

早在战国时代就已形成的重阳节,随着几千年的传承、发扬,成为中国传统的四大祭祖节日之一,并衍生出诸如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多种习俗。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10/9fa20cfd9f80447992e3d74b115591f9.png

其中,“登高”成为了重阳节的主旋律。这个源于山岳崇拜的习俗,得到了从古至今人们的追捧。明代皇帝到万岁山(今称景山)或西苑的兔儿山、旋磨台登高。清代皇帝多登御花园堆秀山或者在圆明园登香山。帝王贵族们引领风尚,文人墨客们留下了诗篇无数。而那些被人们一再光顾的名山,更是被一代代艺术大家们反复描摹,流传至今。

【三山五岳】

提到名山大川,首先绕不开的便是“三山五岳”。清代曹寅在《舟中望惠山举酒调培山》写到:“三山五岳渺何许?云烟汗漫空竛竮。”“三山五岳”由此而来,其中的“三山”指的是黄山、庐山、雁荡山,“五岳”包括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三山

黄山以奇松、怪石和云海著称,给历代艺术家带来无数创作灵感。前有石涛、梅清、渐江等大家,后有黄宾虹、张大千、刘海粟、李可染等人,留下名作无数。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0/09f337db8aa4e2b2012d59652ed80dea.jpg

 《黄海松石图轴》(局部),清,弘仁,198.7cm× 81cm,纸本

《黄海松石图轴》是清代弘仁成熟期的代表作之一。图中取黄山实景,绘远处二柱石拔地而起,近景大悬崖上虬松倒挂,峭壁中老松根系深扎在石缝之间,显示了黄山松树顽强的生命力。

技法上,以勾为主,以染代皴,很好地表现了山石坚硬的质感。构图上,近景悬崖占据画面半边,与远处二石柱相呼应,整幅画面大疏大密,计白当黑,开合有致,新颖而大胆。创作这件作品时,弘仁时年51岁。画法既有元人松灵的笔墨特点,又有宋人大山大石的壮美气象,将元人的神韵逸趣与宋人的壮美风骨完美结合,可谓“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0/78fde312e8ea7931fcc6aeafc84968b6.jpg

《黄山图》轴,清,梅清,183.8cm×48.8cm,纸本,设色

清代梅清所作《黄山图》描绘的是被世人称为“黄山绝胜处”的文殊台。群峰松林以平行的斜线构成,白云蒸腾而上,气势雄浑。梅清用豪放、泼辣的笔法突出了黄山奇、峻、险、秀的意境,山石以皴勾画,繁而不乱,松树枝叶墨气浓郁,独树一帜,别开生面。

梅清在仕途无望后,将身心转向名山大川以寻求情感寄托。梅清仅有两次攀游黄山的经历:第一次登山为黄山美景惊叹不已,第二次登山之后,写黄山成为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梅清的存世作品多作于晚期,而晚期作品绝大部分以黄山为题。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10/5511bff79a869a50143c452236147bf8.png

 《黄山图》,张大千,89.5cm×27cm纸本墨笔,1933年

《黄山图》集中体现了张大千早期山水画的特色,采用中国传统的高远法构图。只见山石坚挺质感,山岩上的奇松从近处推向远方,由大变小,渐行渐远,给人以白云千载空悠悠之感。张大千一生中曾三上黄山,其中以1931年第二次登山最为惊险:在登山途中,张大千在拍摄一帧云海奇观照片时,用手去移动遮挡镜头的松枝,结果反被弹起而悬于半空,经过合力抢救才化险为夷。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10/5946650e68b45a19b0e22472d90244a3.png

《庐山高》,明,沈周,193.8cm×98.1cm,纸本设色

庐山因瀑布自古以来就受到文人墨客的喜爱。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庐山高图》是明代沈周于41岁时为祝贺老师陈宽70岁寿辰的精心之作。在这幅纸本浅设色画上,沈周描绘了庐山的景象,包括白云、杂树、石阶、小路以及人物等。此画仿王蒙笔法,图中山峦层叠,草木繁茂,气势恢弘。

这件作品是沈周的经典之作,也是他转型时期的代表作。沈周在四十岁之前师王蒙,中年后以黄公望为宗。沈周用庐山的崇高来比喻老师的学问与道德,同时借庐山上著名的五老峰来祝贺老师的寿诞。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10/16e0f9301b271dcdffa6a4d47eaecb5b.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10/a7eef3f04497f805f13c59fad7247d2c.png

《雁荡山图》卷(局部),明,叶澄,35cm×290.3cm,绫本,设色

浙江省境内的北雁荡山号称东南第一山。《雁荡山图卷》是明代画家叶澄创作的一幅绫本设色画。随着画卷徐徐展开,一处处风景逐渐展现,作者还以小字依次标注各处风景的名称:石门潭、章毅楼、石佛岩、石樑洞、灵风洞、罗汉洞、净明寺、蓼花峰、响岩等。对景写生而笔底风景各具奇姿,虽仅是雁荡山的一部分,却已展现出它的奇秀特色和壮阔气势。

叶澄传世作品极少,这幅作品为其代表作。清初著名收藏家梁清标评价作品为“堪称希世宝”,而且“不啻超出乎唐、宋、元各大家名迹矣。”

▍五岳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0/bd67f9b884d8f39e30d873ee24ff8d25.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0/773502a49ed566602ccbac546e786101.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0/f62d3d58b711cc7712b123f70e7f6d2e.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0/d04cb768a206649f9a31021c488ca150.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0/e5e686f1be2ec54552d4edfaad101cb5.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0/ce59ff30651f0a48e7a9e1c4394d459a.jpg

《五岳图》卷,明,宋旭,24.9cm×75.9cm,绢本设色

五岳起源于古代中国人的山川崇拜,是和国君对山神的祭祀联系在一起的。明代宋旭所作《五岳图》分别绘制了五岳之中的日观晴曦、太华清秋、融峰两色、恒塞积雪、二室争奇等自然美景,作品采用浓淡相间、虚实对比的手法使画面层次分明。在构图上,画家运用了传统的平远构图法,景物近大远小,近实远虚,具较强的深远感。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0/756177ea174422f9ccf80ed5ec4a7437.jpg

《邓石如登岱图》轴,清,罗聘,83.5cm×51.1cm,纸本,墨笔

清代罗聘所作《邓石如登岱图》描绘的是友人、书法家邓石如在成名之前登泰山一事。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乾隆皇帝80寿辰之际,户部尚书曹文六月入京都,邀邓石如同往。途经山东时正值秋天,遂登泰山观览。进京后,邓石如以书法响誉书坛。

邓石如曾作《登岱》诗:“岱秩巍巍秉节旄,峻嶒直上走猿猱。一无所限唯天近,百不如人立脚高。过眼云烟失齐鲁,增封诸岳视儿曹。尊岩莫讶风尘迹,终古乾坤几布袍。”图中所绘正是此诗的意境,画家在图中深刻地揭示了邓氏当时的心情,故被邓石如视为珍爱之物。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0/77cbb7f555f2ac22983de853f7737bb8.jpg

《华岳高秋图轴》(局部 ),明,蓝瑛,310.9 cm×102.2 cm

明代蓝瑛的《华岳高秋图轴》描绘了西岳华山的深秋景色。画面中远山高耸,山顶呈平台状,雄奇险峻,漫山青松红枫,层林尽染,秋意浓郁;中部瀑布从山崖间飞流而下,楼阁筑于瀑水之上;近处山路迂回,二老者立于桥头,驻足仰观秋景山色。

创作这件作品时,蓝瑛时年68岁,这件作品为艺术家本人晚年技法成熟佳作。此图构图上气势雄峻磅礴,用笔豪迈刚劲、渲染清淡,呈现出一派明丽空灵的深秋景象。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0/7bed7ee9fd1d597bf110854a08473afa.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0/ddac6862cdbab6fcc7e66b3d92ea9b09.jpg

华山图册》(局部),明,王履,34.7cm×50.6 cm,纸本

《华山图册》为明代王履游览陕西华山后,感物动情而成,也是这位画家唯一的传世画迹。据统计,《华山图册》绘图四十幅,每图上自题诗一首,再加上自作记八帧、诗一百一十二首,合畸叟自跋为十四帧、《遊华山图记诗叙》一帧、《重为华山图序》二帧、《画楷叙》一帧共计六十六帧,合成一册。

王履时年53岁,早年师马远夏珪一派,饱览华山胜景之后,创作思想得到升华。华山石体坚凝,以骨见胜。王履吸收了马夏刚健老硬的笔法,以小斧劈皴画出嶙峋坚实的山质。在构图方面,较多采用近景和中景,使景物历历在目。同时注意空间的深度和广度,反映了画家可贵的创造才能。

在北方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0/0ba67f1c18549cc91c75fd468770571f.jpg

《兴安岭图》轴,清,张若澄,176.3cm×91cm,纸本设色

《兴安岭图》是清代张若澄以兴安大岭为主题而创作。

东北地区是清朝的发祥地,因而大、小兴安岭与长白山等处备受清代帝王的重视。根据史料记载,乾隆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八月七日行围至都呼岱,次日登兴安大岭,御制长歌作为纪念。这件作品即为张若澄根据乾隆所作诗意绘制而成。画中钩摹出的山巅行营巧妙点出皇帝亲临兴安岭的主题,但见山势高峻,重林叠嶂,曲径蜿蜒,烟气散漫,正与诗中对兴安岭雄伟崇峻的赞美妥帖契合。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10/362076f8a10abf3cd52e643fb83f4a86.png

 《鹊华秋色图》,元,赵孟頫,28.4cm×90.2cm,纸本设色

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鹊华秋色》是赵孟頫回到故乡浙江后回忆其在山东济南见闻而作。赵孟頫曾任职济南,鹊、华二山就是济南所在的名山。此图中,右边突立的是“华不注山”,左边馒头形状的为“鹊山”。

本卷画成于1295年,为友人周密所画。周氏原籍山东,确是生长在赵孟頫家乡的吴兴,也从未到过山东。赵氏既为周密述说济南风光之美,也作此图相赠。只见辽阔的江水沼泽地上,极目远处,地平线上,矗立著两座山。两山遥遥相对,中间一片开阔平原,可见疏林屋舍、洲渚芦荻、渔人捕鱼。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10/173540bbc1c5e2e26f4981decb0a81ae.png

《积书岩图轴》,清,赵之谦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10/9066e6ce28229bcc5dba24def0c901d4.png

《积书岩图轴》 局部图

《积书岩图》是清代赵之谦山水画中的集大成者,取材于河北层山积书岩的景色。积书岩位于河北房山,因其山腰缀有洞窟一穴,状如堆叠书籍之藏库,故出此名。

这件作品所绘并非积书岩实景,赵之谦根据《水经注》所述,经过想像虚构创作而成的。只见整个画面几乎被岩石所占据。崖脚下碧波荡漾,陡直的峭壁险峻无路,石崖间青松盘曲,苍翠欲滴。山腰上缀有洞窟一穴,洞内有天然横坚交错的石纹,远望状如堆积书卷的藏书库,赋予无限的生机和情趣。

【江南好】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0/27d02e1cc2f9f87d73719467a37af4fb.jpg

《具区林屋》,元,王蒙, 68.7cm×42.5cm,纸本设色画

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元代王蒙《具区林屋》,描写的是江苏太湖林屋洞之景色。具区是古时太湖的旧称。林屋洞号称“天下第九洞天”,俗称龙洞,出土过唐代的金龙、玉简、神像等道教文物。

王蒙截取太湖山中极小的一块区域进行提炼加工:玲珑的洞壑、层叠的山石、繁密的树林、错落的村舍和粼粼水波填满了整幅画面,大胆地摆脱了自然景象的拘束。全作的构图几乎密不透风,但因画家有虚实相济的观念,故在画幅的右上角营造出“透”的部分,使得全作毫无迫塞的感觉。墨色层层点染,浓淡分明,同时又用了赭石、藤黄、朱砂和朱标点染,使得全作秋意满幅。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0/7e26894e53afa85b534de6611b1bf8b7.jpg

洞庭东山图》轴,元,赵孟頫,61.9cm×27.6cm,绢本

《洞庭东山图轴》为赵孟頫为洞庭东、西山对轴中的一幅,描绘了江苏吴县太湖边洞庭东山的秀美精致。画面中,东山作为主体居于画面的中间,太湖环绕山石,与远处的山峦和近处的沙洲小树相结合,扩大了画面的深度与广度,突显太湖的辽阔。山石、湖水的描绘,青绿淡赭的设色,与五代南唐画家董源一脉相承,兼有隋唐时期青绿山水的意味。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0/26d37e337538cbcb54a3e1aa8d525e7d.jpg

《虎丘前山图》轴,明,钱穀,111.5cm×31.8cm,纸本,设色

《虎丘前山图》轴作于明代钱穀59岁时,以江苏虎丘山前山实景为题,描绘了从二山门到山顶佛阁的景象。千人石、剑池、双吊桶、虎丘寺塔皆收入幅中。从题诗上看,画家是着意表现秋天空林落木、清寂高旷的景致,借景抒情,传达出寻胜访幽的文人雅趣。

值得注意的是,此幅山水不只是虎丘山云岩寺的简单再现,而是画家根据画面需要将有特征性的景物进行了重新安排,是意笔楼阁与文人山水紧密结合之作。钱穀主张绘画师法造化,他曾说:“丹青者,熔以法,模以天。”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0/c0dc77ac666e44a13abfdc4960263916.jpg

《虞山枫林图》轴,清,王翚,146.4cm ×61.7cm,纸本,设色

《虞山枫林图》是清代王翚描绘家乡虞山美景的写生精品。虞山位于江苏常熟,是王翚的家乡,他朝夕于斯,探奇领幽,得其胜趣,虞山的各处美景便成了他画作中的重要题材。只见秀峰叠现,碧树层出,曲径依山势蜿蜒而下,小桥斜衔溪水两岸,村居散落水畔林内,火红的枫叶隐现于青松碧柏之间。

这幅作品为37岁的王翚为友人所作,也是王翚早期以临仿为主时的代表作。山水法取黄公望笔意,略作变化,有平淡天真之趣。以古人笔法,写眼前胜景,格调明快生动,独具自然天趣,正是王翚迥于其他“三王”之处。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0/87bd3bbddb374fda8fedecf8d18f8fd1.jpg

《九峰雪霁图》轴,元,黄公望,117cm×55.5cm,纸本,墨笔,

《九峰雪霁图》轴为黄公望81高龄之作,以水墨写意的手法汇集画出了江南松江一带的九座道教名山,时称“九峰”。时值正月春雪,有感雪霁寒意,画意肃穆静谧。图中的中、近景以干笔勾廓叠石,坡边微染赭黄,远处九峰留白,以淡墨衬染出雪山,是黄公望简繁合一的精品作。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0/a3030312ae114390ba418cfff4ab5887.jpg

《葛稚川移居图》轴,元,王蒙,139cm×58cm,纸本,设色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10/447ffe0a06bb3f3c9f34946c63945f82.png

《葛稚川移居图》轴局部图

位于广东博罗县的罗浮山,在绘画史上被屡次描绘。元代画家王蒙在《葛稚川移居图》中描绘的是晋代著名道士葛洪携家移居罗浮山修道的故事,截取了葛洪在移居路上的一段情景。王蒙并没有到过罗浮山,所以他在画中将传说中的故事与意象山水相融合,表现岭南地区山水郁郁葱葱、枝繁叶茂的景象。

这件作品是反映王蒙避世隐居思想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王蒙与葛洪虽然年代相隔久远且身份迥异,但在许多方面却有着相同之处:二人皆出自名门,都欲入世作官,却均遭世弃,最终都选择了避世隐居。

◎结语山景之美在于四时变幻而生出的千姿百态。就地过节的当下,如若到不了心中最爱,寻一座最近的山去感受一下当下山景也是不错的选择。如果退而求其次也未能如愿,愿这些古人们留下的精品佳作能稍作慰藉。

注:文中部分图片和文字来自于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特此感谢!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