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23-04-15 17:31
2023年4月14日下午,由上海“香地艺术中心”主办的当代艺术材料展览《不物于物》正式开幕,本次展览由马艳担任策展人,邀请了陈小丹、高珊、郭工、计文于+朱卫兵、梁绍基、刘建华、玛雅・克莱默、秦岭、沈也、沈烈毅、邬建安、翁纪军等十余位艺术家的30余件/组作品参展,主要诠释了现当代艺术中对于媒材属性的关注。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6月25日。
开幕式现场
松江区政协副主席、松江区文化旅游局局长金冬云先生代表发言
“不物于物,物不是物,物亦是物”,对于展览主题的解读,策展人马艳说到,“《不物于物》展览是一场对材料独特而诗意的探索,作为一个关于材料,或者说物质属性为切口的呈现,我们尝试在这一主题下讨论部分艺术家及他们的创作,着眼于艺术家是如何以各自方式处理多样善变的材料特性,材料的物质与精神、张力与活力,如何从不同的艺术维度展现材料生命的交织与永续,以及再次审视材质在当下和未来的意义。”
策展人马艳发言
艺术家刘建华发言
本次展览以媒材为切口,关注艺术家从材料属性中提取出观念和创作的构筑过程,通过强调作品中的传统材料——陶瓷、蚕丝、生漆、布料、牛皮、木材等的非传统特性,试图构建和呈现“物之材料”在当代艺术中的书写和表征。在这里,媒介的材质概念不仅与当代艺术中常见的词汇“物质性”相关,更具体为将媒材作为一种有效表达观念的形式,让物质成为哲学、社会学、生命哲学以及美学表达的载体:艺术作品,艺术家的实验场正介于媒材的视觉与观念、现实与触感之间的极富张力的中间地带内,从而构筑出一个展现和探索材料特性的艺术实践。
展览现场
从当代艺术丰富的媒介来看,这些材料的谱系中又深藏着高度个体化的语法——有关艺术家与物质世界以及日常经验之间的对话中,隐藏着艺术家的观念深度。因而展览中艺术家对于材料的表征和编织,可视为以下共生的两个层面:一是把材料系统本身作为工作界面,在一个更加当代的观念层面上,强调对自然、物或社会想象的文化修辞。二是从材料的肌理入手,在艺术质地和技术形态之间,实验一种文图互衍的材料语言诗学。
展览现场
从黄浦江边走近香地艺术中心,映入眼帘的是一件大型骨头雕塑作品,作品是艺术家陈小丹创作的《盛开——骨头系列》,近十几年来,她以骨头和花朵的形象为主题,创作了一系列雕塑、装置甚至地景艺术作品,持续地表达着她对生命和自然的感悟,以及对艺术本体的思考。陈小丹是少有的能够将生命的脆弱与力量在作品中交织并置、互为砥砺又互为依存的艺术家。她创造出一种属于其自身的尖锐、鲜明而有力的艺术语言,在她的作品中,脆弱与柔美、残酷与荒凉的意象会形成华丽而奇异的对比,生命与死亡的轮回也总是显得如此自然与不容回避。
陈小丹 《盛开——骨头系列》
树脂、瓷 300×230×80cm 2008
不远处的热闹吸引了我的注意,一群或大人或孩子都在玩一个非同寻常的跷跷板,中间的一颗树随着跷跷板的上下晃动左右摇摆着,看起来非常的自在。这是艺术家沈烈毅的装置作品,《跷跷板》始于艺术家对日常之物人文内蕴的审视及发掘,在保留跷跷板的基本机械结构之余,结合不同材质和形式营造艺术化的视觉效果,源于日常而超越日常。跷跷板所传达的不仅是有关童年快乐的再建,也表现了内心体验与自然空间的交流回应,更是艺术家对人性思考和艺术实践的认知体现。
沈烈毅 《跷跷板》
不锈钢、树、木、土 尺寸可变 2018
一号展厅中展出了艺术家郭工、梁绍基、刘建华、沈也和邬建安的作品。郭工带来的是一件装置作品《木板-听风》,这是一种基于实践及其本质的创作。木,是自然界象征稳定和力量的基本元素,在郭工的作品中,他得到了诗意的解析。艺术家顺应自然和树木内部的纹理,通过手工的缓慢切割,让树干内部每一根年轮的生长轨迹都纵向——而不是以通常所见的横截面的方式——呈现出来,正如通过返回其本质而与自然进行交流的行为。
郭工 《木板 - 听风》
旧木梁 尺寸可变 2015—2019
而梁绍基的作品则展现了“一蚕一世界,一茧一宇宙”,从微观的世界里窥探宇宙的大气象。三十余年来,他潜心在艺术与生物学,装置与雕塑、新媒体、行为的临界点上进行探索,创造了以“蚕”的生命历程为媒介、以与自然互动为特征、以时间、生命为核心的“自然系列”。同时,他把蚕丝这种生命的材料和镜子、玻璃、砖石等不同的材料相邂逅,又便折射出人类的生存境遇。梁绍基的作品充满冥想、哲思和诗性,并成为虚透丝跡的内美,重新建构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梁绍基 《星转人移/自然系列 No.106 》
丝、镜子 240×240cm 2007
《线条》是中国传统绘画、书法中最基本的呈现方式。艺术家刘建华用一种最传统的材料提炼出从现代到当代的视觉表达过程,而在这个繁杂的过程和情绪中,材料的转换颠覆以往对材料认识上的视觉经验,最终以简洁、轻松的视觉方式来进行,而材料的易碎和形态的综合感受,也挑动人们的脆弱神经,与现实相关。
刘建华 《线条》
瓷 尺寸可变 2015—2019
沈也是一位跨媒介的当代艺术家,在媒材的使用上保持着一以贯之的开放性,大漆、影像、身体、木头、头发等各种媒材会因时因地出现在沈也的不同作品中。对大漆这一东方艺术媒材的情有独钟,使得传统之有效当代转换成为他创作的关注点。在作品《永恒》中,艺术家让大漆顺着一根头发丝滑落,以意指东方哲学中时间观。
沈也 《永恒》
发、中国漆 尺寸可变 2016
在《面具》系列中,艺术家邬建安利用牛皮材料的特殊属性,在湿润的牛皮上以刀划痕,刀口在干燥的过程中因扩张变形呈现出难以预料的形状,待牛皮完全脱水干燥后,在正反两面细致地添加色彩。其创作过程仿佛在与牛皮进行博弈,并与自然规律合力创造了最终的作品形象和样态,到最后整张牛皮越来越像古代玛雅、迈锡尼文化的面具,又像石器时代被提炼和图案化的面孔图腾。邬建安将这些与图腾近似的作品以“仪式”的形态,构建出了视觉精神体验的场域——“面具迷宫”,使观者沉入到这个“仪式”当中,直面 “仪式”神秘感的同时,呈现出远古仪式与当下的可视化转换。
邬建安 《面具—翠甲虫》
水牛皮、烤漆 240×250cm×10cm 2018
二号展厅中呈现了艺术家高珊、玛雅 克莱默、沈也、翁纪军的作品。高珊以植毛的方式制作文字和文本,毛发交错的干扰为阅读设置了层层障碍,而文本的格式和外轮廓的特征以及隐约闪现的文字和符号挑逗着观者近乎偏执的解读欲。作品源于人在长时间凝视文字或文本时产生的莫名的陌生感以及由此引发的焦虑,对词义的反复确认会使其变得闪烁而难以捉摸,只剩下浮动的抽象轮廓和形态。玛雅·克莱默是位美国艺术家,她喜欢使用生活中常见却被人忽视的东西,比如废金属、树枝、碳作为创作材料,常常从自然界寻找轻盈、细小的物,比如树叶、羽毛、断肢,作为创作的出发点,以模拟、伪装的方式创造物,又以这些人造物作为载体,表现物与物之间肉眼不可觉察的存在——空缺、空间、运动。
高珊 《障碍性阅读-3》
发泡海绵、人发 204×137cm 2012
玛雅•克莱默 《逆风而行》
煤、粘结剂、铁丝、磁铁、木头、有机玻璃
74.5×182 ×20cm 2014
沈也的装置作品《点石成金》以大漆贴金箔工艺逼真模拟“点石成金”这一典故中被吕洞宾一点即成的金石,用立在木箱上的乌鸦来象征对点金之指的搜寻。乌鸦在中国文化中是不祥的预兆,但在古代,乌鸦最早被视为太阳鸟,与王朝兴盛、宗庙祭祀等联系在一起,这件作品表征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叙事的转义上。翁纪军的作品《序列》为“集聚”系列中的一个延伸系列,运用大漆、苎麻、砖灰及镶嵌的骨粉作为媒材,意为直接的表达材料物性所带来的思考与感受,同时也试图重新审视材料在当下和未来的意义。
沈也 《点石成金》
中国漆、金箔、木箱、鸟标本 尺寸可变 2008-2014
翁纪军 《集聚系列━序列2023》
大漆 248×130×9cm×3 2003
在二楼的三号展厅则集中展示了艺术家计文于和朱卫兵以及秦岭的作品。计文于和朱卫兵用“布”这个软材料塑造形象,制造软装置是其主要的艺术语言。成群的“人型布偶”以一种浅显易懂的方式演绎再现了从特殊年代延续至今的记忆图像,以一种特有的诙谐和幽默的方式呈现对当下社会的多维思考,日常平庸的生活,同时又隐喻着“存在便是一种荒诞”的思想背景,两位艺术家用感性的生命体验给予了艺术最鲜活和真挚的表达。秦岭多年来以材料研究的方式进行创作。作品《平行空间》通过材料对光与色的折射与变幻,将多维的影象相互交叠,诱惑观者放慢脚步,重新思考所见和真实之间的关系,提醒我们反思感知世界与客观世界之间的共生与平衡。
计文于+朱卫兵 《这里的鱼不缺食物》
布、纱、不锈钢丝、泡沫球、铜丝、线、木框
146×114×86cm 2018
秦岭 《平行空间•我执 2020》
数字艺术 2020
这些作品的媒材因素被从材料、肌理、物性,以及语义的表征、观念的呈现、文化的修辞等多维角度激活,物质材料从日常功用和基础属性中脱离出来,成为了一种当代可感的艺术呈现。艺术家们通过编织材料的文化符号,取消了其审美叙事中的明确指向性,建立起原始意义与新的语义场之间的关系,即将一种新的无功利性的审美重新赋予了作品。对于艺术家而言,材料又是艺术研究与工作路径的交叉点,最终构筑、交汇为视觉化的物性作品。
展览现场
本次展览的主办单位“香地艺术中心”位于长溇滨江国际文旅综合体暨上海科技影都影视衍生品开发基地首个示范区中,其外观简洁巧妙、通体洁白,紧靠黄浦江畔,周边树林高耸,风景秀丽。
参展艺术家与来宾合影
据基地创始人邓亚鸣先生介绍,项目将在线下打造的文旅综合体,主要布局三大板块:第一板块休闲旅游体验区,包括影视主题体验街区、创客手工小店街区、特色美食街区、民宿等。第二板块为公共服务区,包括企业登记、税务申报服务,版权登记申领服务,版权检测维权服务,村史馆、农耕文化展示中心等;第三板块为创意文旅融合区,包括设计师工作室集群、国际艺术家驻留营、手工艺术集群、影视衍生展示中心、美术馆、小剧场、画廊、咖啡馆、书店等。
不物于物
开幕时间:2023年4月14日(周五)15:30
展览时间:2033年4月15日至6月25日
展览地点:上海市松江车墩镇长溇村941-944号•香地艺术中心
主办单位:上海转转客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
艺术家(按首字母排序):陈小丹、郭工、高珊、计文于+朱卫兵、梁绍基、刘建华、玛雅・克莱默、秦岭、沈也、沈烈毅、邬建安、翁纪军
策展人:马艳
展览总监:邓亚鸣
统筹:彭瑜
布展:纪晖
执行:金可儿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