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赵孟頫小楷《临黄庭经》百年后复现人间

2023-05-16 21:16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5/a11f04aae9fbdce28f12b2dbd21dc152.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5/190f79d26542ad23e5e317e89b66904e.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5/ad3a2ae9af6663da0eade618487e3004.jpg

“沉泗之鼎 复现人间”赵孟頫小楷《临黄庭经》学术研讨会现场

“沉泗之鼎 复现人间”赵孟頫小楷《临黄庭经》特展暨学术研讨会于5月13日-14日在杭州举行。本次特展由赵孟頫小楷《临黄庭经》领衔,另有十余件古代书画精品一同展出。

本次活动由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中国美术学院教育基金会、中国美术学院中国古代书画传习研究所、上海书画出版社联合主办,在艺App承办。

学术研讨会由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任道斌;国际书法家协会首席主席刘正成;南京艺术学院教授黄惇;独立学者赵志成;独立学者赵华;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委员、文博研究馆员顾工;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委员、淮阴工学院教授程渤;中国美术学院现代书法研究中心副主任鲁大东;嘉兴南湖学院中国金石书画研究院执行院长田振宇;江苏省国画院研究员黄朋;苏州博物馆研究馆员李军;苏州大学副教授王照宇;苏州市世界文化遗产古典园林保护监管中心馆员严蕴悦与杭州师范大学副教授、《书法》特约审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陈根民一同出席,专家们围绕着百年首现的赵孟頫小楷《临黄庭经》真迹纸本手卷,针对赵孟頫书法的成就与影响、本卷赵孟頫小楷《临黄庭经》的鉴定、研究与鉴藏脉络,展开不同议题的研讨。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5/25d9b8252252667fcda39e4d5075b69c.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5/634a56ae08be9f3a130cfbf335ce9f09.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5/507edc8c37d7b8d203061fef4b66443c.jpg

“沉泗之鼎 复现人间”赵孟頫小楷《临黄庭经》学术研讨会现场

冠绝古今 开创一代新书风

赵孟頫(1254—1322年),元代杰出画家、书法家,字子昂,号松雪、水精宫道人,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人。其对诗文音律无所不通,书画造诣极为精深,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之为“元人冠冕”。绘画取材广泛,技法全面,山水、人物、花鸟无不擅长。书法则取自钟繇、“二王”、李邕、宋高宗赵构以及历代诸家,篆、隶、真、草各臻神妙。赵孟頫的绘画、书法和画学思想对后代影响深远。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5/16b9dbbfbe8c7a63bf6a57e9c3974b5c.jpg

赵孟頫小楷《临黄庭经》手卷

手卷 水墨纸本 1302作、1322年题

引首:31.8×123.8 cm. 12 1/2×48 3/4 in. 约3.5平尺

书心:27.5×118.5 cm. 10 7/8×46 5/8 in. 约2.9平尺

题跋一:27.5×104 cm. 10 7/8×40 1/2 in. 约2.6平尺

题跋二:32×106 cm. 12 5/8×41 3/4 in. 约3.1平尺

著录:

1.贡奎著《贡文靖公云林诗集》卷六,《题赵子昂黄庭经》,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明弘治三年(1490)刻本。

2.丰坊著《真赏斋赋》,嘉靖二十八年(1549),清光绪宣统间缪荃孙《藕香零拾》丛书刊印。

3.李日华著《味水轩日记》卷二,“万历三十八年(1610)六月四日”条,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清抄本。

4.张丑撰《清河书画舫》卷五,万历四十四年(1616)成书,见《钦定四库全书》本。

5.汪珂玉撰《珊瑚网》,卷二十二,崇祯十六年(1643年)成书,见《钦定四库全书》本。

6.《装余偶记》卷四,第五件,清初钞稿本,文物出版社影印,2007年。

7.卞永誉撰《式古堂书画汇考》卷十六,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刻本。

8.倪涛撰《六艺之一录》卷三百五十五,见《钦定四库全书》本。

说明:

邓文原、贡奎、龚璛、项元汴、沈德潜、张允中题跋。束季博、束善甫、柯九思、华夏、项元汴、项德弘、刘金省、刘恕、许应鑅、张允中递藏。长尾甲题签。

《黄庭经》又名《老子黄庭经》,七字或八字韵文,为道家讲授养生内修要诀的经典;内容包括《黄庭外景玉经》和《黄庭内景玉经》;两晋年间,新增《中景经》;现今习惯所称的《黄庭经》为《外景经》之简称。

此卷赵孟頫小楷《临黄庭经》据年款,系赵孟頫于大德六年(1302)十一月三日,任江浙儒学提举期间,在平江府(苏州)为其亲家束季博所临。大德六年,赵孟頫49岁,同期书《吴兴赋》《玄妙观重修三门记》《三清殿记》,画《兰竹石图》《水村图》,传世亦有赵孟頫为其所书信札《致季博札》(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藏)。

赵孟頫写经不始于大德二年,但此后在一生中写经甚勤,南京艺术学院教授黄惇表示,这显然与成宗召赵孟頫写金经事件有关。元大德二年(1297)春,赵孟頫赋闲(养病)在杭州已二年之久。成宗召赵孟頫金书藏经,是赵孟頫研究中被忽视的重大事件。黄惇指出,在大德二年的这次写经活动中,赵孟頫既确立了自己的地位,也为南方士人保护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并使之在元代发扬光大,寻找到了成功的途径。而这一成功,不仅使元代的书风为之一变,其影响更贯穿了赵孟頫后半生的整个艺术生涯。

国际书法家协会首席主席刘正成指出,赵孟頫小楷《临黄庭经》是赵孟頫新书风的奠基作之一。从本卷赵孟頫小楷《临黄庭经》大德六年(1302)至延祐三年(1308)《帝师胆巴碑》的发展过程,昭示了他所独创的从小楷到大字行楷书的核心价值:以王羲之翰札书重气韵的结体用笔方法,改变了以欧阳询、颜真卿碑铭书重精骨的结体用笔方法,创造了便学便用雅俗共赏的行楷书,从而成为一代新书风的开拓者。这种书风不仅影响了元代、明代,及其后清康雍乾三朝的宫廷书法,继而普及朝野,成了士农工商日常书写的基本范式,这是对唐楷的最重要的改变。并成为其后明清两代流行范围最广、流行时间最长的近古时代新书风。

对于唐人小楷对元代的影响,在中国美术学院现代书法研究中心副主任鲁大东看来,赵孟頫一生中写过很多次《黄庭经》,其中唐代书法家钟绍京对赵孟頫书法风格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钟绍京传世之迹仅有 “升仙太子碑”碑阴题名,其小字楷书的面貌依然不得而知。而从赵孟頫小楷《临黄庭经》中,提供了一个新的认识:赵孟頫可能在湖州地区或是整个江南地区,能够得到唐人其他的墨迹。这为研究其书风的形成,提供了新的史料。

赵孟頫中年与最晚年书迹于一卷  填补赵孟頫书论之空白

赵孟頫一生临古无数,《黄庭经》即是其中之一,他也是当时重要的鉴藏家,经眼的法书拓本很多。又由于其影响深广,后世仿伪赵书赵印的情况普遍。

本卷百年重现,可谓意义非凡。此前,赵孟頫小楷《临黄庭经》真迹仅故宫博物院有一卷,为国家一级文物。

据赵友人龚璛题跋,当时赵孟頫在吴中奉命监铸国子监祭器,其间得到一件唐人钟绍京临王羲之《黄庭经》。本卷即赵临写的自藏钟绍京本。而在故宫博物院藏赵孟頫临赠应本的《黄庭经》卷后,赵孟頫女婿王国器跋中:“……予外舅文敏公,得钟绍京硬黄纸摹黄庭经,后大书特健药三字。次复得唐人黄素临本,遂作蕊珠七言题卷尾。后闻中父所藏太清楼本特妙诸刻,自京师致书求之……”也可以印证,赵孟頫见到的第一件《黄庭经》就是钟绍京本。

故宫博物院藏赵孟頫小楷《黄庭经》卷(简称故宫本),则是临写借自应本的《太清楼》本。在元代,这两卷临本均为当时名品,同时见到两本者有邓文原和柯九思,而且邓在两卷后均留下了题跋。尽管两者的底本都未留下来,但仍然可以通过赵孟頫的临本,推想底本的状况。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5/0049450a637330c2e0da3ae172b5d029.jpg

赵孟頫小楷《临黄庭经》局部

嘉兴南湖学院中国金石书画研究院执行院长田振宇研究指出,用今天传世的《黄庭经》拓本来对比赵孟頫的这两件真迹临本,可以发现赵孟頫在临写时较为忠实原本。此卷本有乌丝界栏,故宫本无。故宫本的分行基本保留了原帖每行约20字,此卷则每行减少两字,为18字左右一行。赵孟頫的临本均保留了底本的特征要素。

尤为特别的是,此卷又有赵孟頫于至治二年(1322)四月通过束季博之子束善甫重观此卷所作的题跋,也是绝无仅有的、赵孟頫中年与最晚年书迹于一卷之作。赵孟頫逝世于至治二年(1322)六月,此卷后赵自跋书于四月,距逝世仅87天,为传世赵氏书迹中最晚有纪年者,堪称绝笔。

从书写内容上,题跋内容涉及赵氏对临帖的观念,也可填补赵氏书学思想研究的空白。

赵孟頫小楷《临黄庭经》作于大德六年(1302),赵孟頫在二十年后(1322)的重题,则是一段书论,主旨鲜明,讲“临帖之法”,讲“谨”与“肆”的对立统一关系,是赵孟頫最重要的书论之一。虽被引用无数,但真正出处不详,直到这件《临黄庭经》的出现,才正式确认出于赵孟頫本人。

赵孟頫小楷《临黄庭经》,二十年后又阐述了当时的创作理念,有着特殊的时代背景。大德六年仍属元初,元初期南方书坛的典型状况,是一部分书家延续了南宋书家对唐宋尤其是北宋诸家的取法,另一部分则开始向魏晋复古,而赵孟頫倡导的复古才是当时书法发展的总体趋势。

在赵孟頫的这段阐述中,“肆”与“谨”是个相对的概念,“肆”指恣肆,“谨”并非是拘束,而是用笔规范、法度谨严,“肆”与“谨”,所对应的正是宋代书法与魏晋书法的特征,赵孟頫“与其肆也宁谨”一句,提倡放弃对宋人的学习,改而取法魏晋。其后一句更是意味深长,“殆过于谨”四字似为自谦,而“今目昏手弱,不能作矣”一句则知实为自诩,赵孟頫所要表达的,是二十年前乃至今天,对“谨”的一致推崇。

在独立学者赵志成看来,赵孟頫小楷《临黄庭经》具有四点重要的学术价值,其一,通过此卷赵孟頫小楷《临黄庭经》后的题跋,填补了赵孟頫行迹的重要史料;其二,揭示出赵氏在大德六七年间与苏州仕人,特别是束季博为代表的束氏家族复杂广泛的人际关系;其三,本卷中赵孟頫的自跋中关于临帖之法中“谨”与“肆”的辨证关系,也为赵孟頫书论增添了理论和实践的新坐标;其四,从本卷之后,赵孟頫小楷迅速达到高点,后续几年杰作不断,此卷也标志着其小楷书法的成熟。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任道斌指出,在中国书画史上,赵孟頫为书法、绘画、音乐、史学之全才,同时开创了元代文人画之门。本卷赵孟頫小楷临《黄庭经》从创作时间上,比故宫博物院藏赵孟頫《水村图》晚十天,从两件作品的书法、钤印风格看,都十分一致。另同故宫博物院藏赵孟頫楷书《临黄庭经》比较,更有卷后赵孟頫晚年亲笔题跋,为其晚年作品提供可靠的参照,更显珍贵。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5/c70357b13719110334966e8c3d999e23.jpg

图片:赵孟頫小楷《临黄庭经》 局部

元明清重要藏家递藏完整  推动书画收藏与地方文化史研究

此卷传承有绪。后有邓文原、贡奎、龚璛三家题跋,这是赵孟頫朋友圈三位重要成员。邓文原(1258—1328),字善之,绵州(今四川绵阳)人。邓文原与赵孟頫交好,同时也是赵孟頫书法理论与实践的最忠实的拥护者。邓文原的题跋是其晚期书风,而“九原不可复作,观此书为之雪涕”一句,更可推知作于赵孟頫辞世之后。贡奎(1269—1329),字仲章,安徽宣城人,仕元起为齐山书院山长,累迁集贤直学士。贡奎墨迹传世极为少见,与上海博物馆收藏的《袁易钱塘杂诗》后贡奎跋文高度吻合,书写时间较为接近,这是目前可见的贡奎第三种墨迹,实属珍贵。龚璛(1266—1331),字子敬,号谷阳生。自高邮迁居平江(今属江苏苏州)。龚璛与赵孟頫交往长达二十年之久,在书法上也深受赵孟頫影响,此卷龚璛题跋交待了赵孟頫《临黄庭经》是出自唐代钟绍京临本,与故宫博物院藏本可以互证。

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委员、淮阴工学院教授程渤指出,以本卷的龚璛题跋为例,在书法上,可看出龚璛对赵孟頫亦步亦趋。龚璛的书法风格,也代表了当时相当部分江浙书家的学书观念,即以对赵孟頫的学习代替对魏晋法则的学习。同时,程渤表示,赵孟頫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功,是天赋、机遇和勤奋等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赵孟頫对《黄庭经》各种版本的收藏以及多次的临习,体现的正是他的勤奋精神,而赵孟頫临小楷《黄庭经》也为诠释赵孟頫一代宗师地位作出了极佳注解。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5/65127e8f27023d7f7a2f3f4b41358994.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5/ee114937033d5f9c1acdeabb27980c0f.jpg

图片:赵孟頫小楷《临黄庭经》题跋

赵孟頫小楷《临黄庭经》在明清先后为华夏、项元汴、刘恕、许应鑅、张允中旧藏。

其中,华夏是明中期无锡藏家的代表,他藏过的书法名作有如颜真卿《刘中使帖》(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张旭《古诗四帖》(现藏辽宁省博物馆)、黄庭坚《诸上座帖》(现藏故宫博物院)和《李太白忆旧游诗卷》(现藏日本有邻馆)等。华夏的收藏印是“华夏”朱文方印和“真赏”朱文葫芦形印,具有联印性质,只有同时钤盖“华夏”白文方印和“真赏”朱文瓢印的作品才是华夏的藏品,赵孟頫小楷《临黄庭经卷》正符合以上条件。尤为难得的是,丰坊为华夏撰写的《真赏斋赋》也提到“(赵孟頫)临黄庭,有邓善之、贡仲章、龚子敬等跋”。

苏州大学副教授王照宇指出,华夏的古物收藏之所“真赏斋”以及他私人镌刻的著名法帖《真赏斋帖》使他极负盛名。但是他的个人家系、行状甚至收藏等情况,自明清以来均是时隐时现。而华夏所处的时期,正是中国社会商品经济大发展时期,整个社会风气完成了由俭入奢易的转变,商品经济高度发达,随之带来书画交易的繁荣,有明一代在这个时期出现的收藏家人数最多,某种程度上与此时社会风气的变化不无关系。

而另一位重要的递藏者——项元汴是古代最著名的收藏家,广搜历代法书名画,收藏之富之精甲于海内。

江苏省国画院研究员黄朋指出,项元汴作为一位成长于吴门鉴藏圈中,确切地说,是由文徵明、文彭、文嘉父子培养出来的,具有吴门赏鉴趣味的收藏家。在与苏州文氏父子的交往中,年迈的泰斗文徵明给项元汴的更多是赏鉴趣味的输出,而具体赏鉴知识及经验则得自于文彭、文嘉兄弟的传授。项元汴收藏的赵孟頫作品数量居于各代书画家之冠,无出其右者。黄朋表示,这说明文徵明父子成功地将崇赵的趣味输送给了项元汴,而项元汴也确实把对赵孟頫的喜爱深深烙印在了他的藏品谱系中。

项元汴在赵孟頫小楷《临黄庭经》上钤盖了75方藏印,为天籁阁千字文藏品编号中的“象”字号。万历七年(1579)抄录了古人的书论以示对这件作品的重视,借此阐述他对前人小楷的理解。项元汴收藏的古代书画虽多,有如此精彩题跋者实属罕见。

同时,苏州博物馆研究馆员李军指出,赵孟頫小楷《临黄庭经》透露出来的项元汴相关信息,是研究项元汴鉴藏史的重要见证实物,有助于推进后续项元汴的研究。而从本卷信息来看,这或是项家收藏中的代表性藏品,极有可能在项家流传了多代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5/480847e30b6551f7ff37e4ae203b3ea2.jpg

赵孟頫小楷《临黄庭经》部分钤印

本卷清代为留园刘金省刘恕父子、曾任浙江布政使许应鑅收藏,在晚清民国张允中收藏之后流往日本,由著名学者长尾甲题写外签,直到再度面世,为百年首现。元、明、清三代最重要收藏家的递藏顺序完整,也是一次推动书画史、收藏史、地方文化史研究的契机。

递藏者众多、钤印密度之高也是本卷的显著特征。苏州市世界文化遗产古典园林保护监管中心馆员严蕴悦对赵孟頫小楷《临黄庭经》上清代留园刘金省刘恕父子的钤印做了详细统计和研究。刘金省刘恕父子共钤印24枚,其中,刘金省8枚,刘恕16枚。刘金省钤印分布在卷首、卷中、卷尾三处,其中“讷庵秘玩”出现三次,均匀分布在三处,“省”出现一次,位于卷中,“含青楼书画记”与“传经堂鉴藏”各出现两次,位于卷中和卷尾,与“讷庵秘玩”印同时出现。此外,刘恕钤印共16枚,无一重复,位置跨度更大,更分散,覆盖了所有有文字内容的部分。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5/c9039b6da3eabcd699458684e7949975.jpg

赵孟頫小楷《临黄庭经》张允中题跋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5/91888fc666992280f3abaa915faaf4aa.jpg

长尾甲题写外签

杭州师范大学副教授、《书法》特约审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陈根民表示,赵孟頫小楷《临黄庭经》的回归,是近期国内文化界的一件大事,必将载入收藏史册,并对整个元代书法史的研究产生重大影响。

对此,独立学者赵华以“半部鉴藏百科”来总结形容这卷赵孟頫小楷《临黄庭经》所涉内容之丰富——包括鉴定、鉴赏、题跋、论书、用印、分期、生平、交往、婚姻、系年、行游、地理、朋党、宫斗……,基本上承载了鉴藏史上几乎所有科目。赵华指出,赵孟頫小楷《临黄庭经》解决了一大批作品的未知之谜和因果关系,为不可多得的范本。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