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23-06-20 18:27
你听说过“雨林艺术家”吗?他们可不是在热带雨林里画画的人,而是一群用艺术方式引领热带雨林植物反抗人类入侵的人。6月17日,堪称今夏最奇妙艺术、科普和公益交融的展览——“雨林艺术年展”,在北京798艺术区的支持下,由这群雨林艺术家们于HANMO艺术中心拉开其首展的帷幕。
开幕式现场
展览学术指导林松开幕式上发言
来看看他们的奇思妙想吧:艺术家孙方正用一张戏仿的雨林永久居民“绿卡”嘲讽了对南美雨林破坏最大的美国“绿卡”,其他艺术家则开展一系列行动,帮助雨林植物攻占了“安迪·沃霍尔”的大脑,用雨林中的舞动树蛙替代了马蒂斯的跳舞人群,让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换上了雨林生物做的纱裙……“这位雨林中的蒙娜丽莎,希望大家都来看看,她真的比达·芬奇画布上的蒙娜丽莎更美!”一位专业观众韩嘉天说,他带女儿在“雨林艺术年展”中玩了整整半天,他自己是一位资深的音乐教育者。
艺术家普蓝作品“打造雨林王国”
艺术家普蓝作品“打造雨林王国”互动
打造mini雨林工作坊
这确实是一个可以“玩”的艺术展。由于京城天气炎热,开幕仪式不得不放到了傍晚,但开幕后,仍有一大帮孩子围着雨林艺术家普蓝,和他一起制作属于孩子自己的“雨林王国”,一边制作一边讲解各种热带雨林植物的特点。人文艺术科普博主、《生命的起源》作者刘大可成为了这座“雨林王国”的见证者,“我一直在等这个创作活动。”他说。“每个人都能参与,用雨林创造新的空间和艺术。”普蓝说,他为展览创作了一幅主题为“雨林攻占古典艺术圣地佛罗伦萨美术学院”的作品,名字就叫《美术学院》。
展厅入口
展览现场
“我们有一个梦想:通过这种艺术+科普的方式,能让有条件的家庭都拥有自己的哪怕是两三平方米的小小‘雨林区’。”联合策展人黄海悦说,“我们的艺术家称之为‘实现雨林自由’。”
RAY小组作品“谁在为人类撑腰”
不是每个人都有去热带雨林的机会。距离北京最近的热带雨林区,位于近2000公里之外的台湾省南部。中国其他有热带雨林的地区分别在海南、广东、广西、云南和西藏东南部。中国雨林属于亚洲雨林的一部分,后者和非洲雨林、南美洲雨林,合称世界三大雨林区,他们都在赤道附近。雨林艺术家王超特别为“雨林艺术年展”设计了一个环形主题屋,并开展“绕着赤道跑一圈”的三大雨林区科普讲解,并让观众可以触摸到远方的真实雨林。
王超是代表中国第一个拿下世界级造景大赛金奖的人,也是《热带雨林景观设计:会呼吸的艺术》的作者,被行业里视为“大神”。他在“雨林艺术年展”上创作出了全球最长的一件雨林艺术作品《灵飞》,它蜿蜒的造型总长近300米,贯穿所在楼体各层,上面分布全是“活着”的雨林植物。
艺术家王超、郭海童合作作品“风头”
毕业于英国普利茅斯大学环境科学专业的郭海童,与王超一起创作了那组让雨林植物“攻占”安迪·沃霍尔形象的作品——他们为年展搭建的真实雨林植物底版中,有几株植物的价值就够买一辆车。他还和拥有中国厦门大学生物学专业背景的艺术家吉木一道,大胆地将涂鸦艺术家班克西的《女孩与气球》中的红色气球,换成了一个半枯半荣的地球,它寓意着“人类的选择将决定地球的未来,也包括雨林的未来”。
雨林中动物和植物的“共生关系”,本来就是郭海童在英国留学时的课题之一,于是他还将这个课题做成了“雨林艺术年展”中的一个装置作品,并给观众们准备了专门的讲解。但他投入精力最多的,是与来自另一个亚洲雨林国度马来西亚的林国荣创意科技大学的李梦莹一起,合作创作了融合新造型主义艺术、热带雨林植物与中国易经卦象的作品《物我双生》。“中国的卦象源自自然纹理,就像蒙德里安的格子对应着社会万象,而我和郭海童希望它们和雨林植物一起,能和每个人的生命链接。”李梦莹说。
艺术家王超、普蓝合作作品“波洛克的孪生宇宙”
艺术家王超作品“让雨林前进一厘米”
“雨林艺术年展”邀请到三位特别的艺术家,他们都来自中国最大的雨林所在地——海南省,分别是两位当地土著:琼中的李小龙(苗族)、万宁的吉木,以及从距离海南最远的东北来、却深深爱上雨林的刘鑫。
艺术家刘鑫、苗族原住民李小龙、黎族歌唱家王进明合作作品“在声音里呼吸雨林”
吉木是最早参与“雨林艺术年展”的艺术家之一,他就是那位“雨林中的蒙娜丽莎”的创作者。他虽然来自边陲海岛,但却熟练运用各种现代艺术创作手法。他将海南黎族、苗族共同喜爱和敬奉的、代表生命力的“蛙纹”,用绘画和装置方式,融入了展览的雨林场景中。同时,他还用人工智能方式,向反向回溯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新古典主义、巴洛克艺术、文艺复兴艺术、古希腊艺术的整个古典艺术时期进行了“挑战”。“我在发问:在人人掌握智能技术,甚至可以链接万物生命的未来,我们是否该遵从传统的艺术秩序和法则?艺术,何去何从?”吉木说。
艺术家吉木、郭海童合作作品“艺术种草商业沃德箱”
艺术家吉木作品“蛙之舞”
刘鑫最早是一位摇滚乐手,但他那颗跳动的心在雨林面前却显得非常安静。他和雨林区的原住民李小龙,一同在丛林中呆了三年,记录了大量当地原住民的歌声,还记录雨林中24小时中不同时间的动物、植物和天地山川发出的声音。和吉木一起,他们还开展了帮助原住民推广山民产物的活动。这得到了北京伙伴的热烈响应,“雨林艺术年展”的两位联合策展人张泊行、黄海悦,在策展期间将原住民种植的新鲜咖啡豆寄给了各方专业人士。“咖啡很干净,口感也好!”资深咖啡界专家耿彬德说。张泊行说,“你能在这些咖啡中喝到他们在雨林间的努力。”
艺术家吉木作品“自然爱隐藏啊呀挖呀挖“
“雨林中原住民的努力,和那些在雨林中努力活着的植物一样,反观我们自己所处的798艺术区,乃至整个都市,其实都可以看作一片雨林。”联合策展人张泊行从2018年开始践行“新公共艺术”的理念:让艺术能介入并助益人们的生活。他曾求学于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并游历东盟,长期关注赤道地区的雨林议题。
艺术家普蓝作品“树有灵魂”
张泊行特意选择并翻译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诗人聂鲁达的一句诗,作为首展的导语——“我看到万物都活着”。 聂鲁达的诗句,与创造于北京798艺术区的这个原本该在南方的雨林艺术展非常贴切:
万物生机勃勃,我才生机勃勃:
无须移步,我就看到全部:
在你的生命中,我看到万物都活着。
但在人类基于各种目的的侵蚀下,雨林的“活着”其实显得非常艰难。当你刚刚步入“雨林艺术年展”的前厅,就会看到一幕幕触目惊心的绿叶尽失的枯萎树干。它是雨林艺术家普蓝的一个作品。
艺术家普蓝作品“雨林维纳斯”
年展学术指导林松特别喜欢这个作品,他说这其实是一个纪念仪式,一组对生命的招魂。来看展的人会问“不是雨林艺术展吗?说好的雨林呢?”
“在那里……”林松指了指墙角,那里,是一列飘散枯黄的树叶。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