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长江上下:第三届中国酉阳乡村艺术季”启幕现场
“当下,以越来越实在地通过艺术行动,让更多的村民参与其中,使作品融入当地老百姓的生产、生活中。本届艺术季以武陵山区的两个典型乡镇的两个村为样本,展开在地性的公共艺术创作行动,让艺术缘于乡村、为了乡村、属于乡村。从乡村的问题、诉求和独特要求出发,结合乡村振兴时代命题,着力探究中国式公共艺术行动经验,以及‘中国·酉阳乡村艺术季’的独特范式”。
全体创作营成员及到场嘉宾合影
2023年9月8日,由四川美术学院、重庆美术家协会、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主办的“长江上下:第三届中国酉阳乡村艺术季”盛大启幕,作为“酉阳乡村艺术季”的第三年,本届艺术季将分为“米读”时段——创作营方案创作阶段、“艺耕”时段——作品在地制作阶段和“晒场”时段——作品正式展出暨艺术季开幕阶段展开一场深入的乡村公共艺术探索。
届时,11月作品将落地于酉阳。
在第一阶段创作营的开营活动中,四川美术学院副院长暨本届艺术季总策展人之一焦兴涛担任主持人,为公众介绍了本届艺术季的基础情况。此次中国酉阳乡村艺术季以“长江上下”为题,创作营阶段邀请了来自长江沿线的7所高等艺术院校的创作团队深入酉阳乡村进行创作调研,深入乡村生活,寻找艺术与乡村的共融与共情。
总策展人之一 四川美术学院副院长焦兴涛
四川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左益
开营仪式中,酉阳县县委副县长黄艺出席活动并致欢迎辞,四川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左益到场出席并发表讲话,再次肯定了川美与酉阳深厚的历史友谊和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左益提到,在 2022 年由国家乡村振兴局和全国高校发起的“高校‘百校联百县兴千村’计划”行动中,川美与酉阳刚好又是“搭对子”,这为本届艺术季的发起奠定了坚实的行动基础。
在中国,艺术乡建实践已几近20年了。作为艺术参与社会,拓展艺术创作纬度等方面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在参与形式上依然存在“庙会化”,时间短暂,介入不深;在参与乡村现场的融入度依然不够,等问题。基于这些反思,本届艺术季率先尝试联合策展人机制,由艺术策展人+政务策展人组成,艺术策展人来自长江上下沿线各大高校的学者专家并形成合力,政务策展人来自重庆市委办公厅乡村振兴帮扶集团驻村第一书记等,便于艺术创作从艺术事件到艺术作品更准确、更高效地展开,更充分地生长并融入乡村现场生态中。
执行策展人曾令香、总策展人之一孙振华、总策展人之一焦兴涛
中国艺术镶嵌的酉阳经验
总策展人 四川美术学院 孙振华
Q1:请问中国酉阳乡村艺术季的艺术乡建在全国的艺术乡建的版图中,处在一个怎样的位置?
孙:我觉得中国酉阳乡村艺术季是最有贡献的,这个贡献就是让“中国艺术镶嵌的酉阳经验”。首先,在这季节的艺术季中,我们的参与者往往来自五湖四海,大家齐心协力,这就是一种群策力的显现。另外,酉阳政府与四川美术学院的深入合作也是艺术季的特别之处,政府与学院之间相互配合,当地政府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而四川美术学院了解艺术创作与教学实践,两者相互配合。另外,艺术季由四川美术学院牵头,却也不是“单打独斗”,本届艺术季我们联合了各大兄弟院校共同创作参与,从多角度探讨酉阳乡村建设实践以及中国艺术深入乡村的行动内容,酉阳县地处长江上游之我国西南腹地深处,希望透过我们艺术季的“酉阳经验”,为全国的乡建活动提供更多的思路。
Q2:关于中国酉阳乡村艺术季,您可以用几个关键词来形容么?
孙:第一个是现场性,我们所有的作品来自现场的观察、现场的思考、现场头脑风暴,尽量的利用现场的元素和资源。所以我们没有一个作品是空降的,是外地移过来的。但是我们的我们可以负责任的说,每一件作品都是在我们的酉阳大地上。
第二,是参与性。就是在我们的艺术乡间的活动中间,我们始终强调一条:利用乡村的背景,利用乡村的资源。不要让艺术家单打独斗,一定是要乡村的村民他们一起来参与,一起来共同建设,这样的才是成功,这样的艺术季深入的乡村才是有希望的乡村。而不是艺术家表演。
第三,生态性。我们在乡村做艺术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对乡村抱有一个敬畏的心。我们不能以艺术的名义来固化或者影响我们的乡村的生态。
最后一个特点,是功能性,就是我们过去觉得艺术的影响仅仅是在当下。但我们希望我们的乡村艺术能够有功能,和我们乡村的设施发生关系,和它墙面的装饰发生关系,和道路的空气发生关系,和我们生活的这些细节能够发生关系。让艺术更贴合老百姓,更好的满足当地村民的需要。
乡村“米”读与中国式公共艺术
执行策展人:四川美术学院 曾令香
Q1:本届艺术季以“长江上下”为题,作为艺术季的执行策展人可以聊一下您对本届艺术季的一个看法么?
曾:如果从长江上下公共艺术行动计划来看,它是一个当代艺术生产的全新的方式,原来的艺术生产方式是因为考虑到创作的内容所以需要艺术家去调研或者去介入到地理的一个结构中,而“长江上下”是指基于长江沿线这一地缘性脉络,通过沿线的各个专业院校以及一些民间组织的社会力量,以在地的、现场的角度出发,讨论如何对乡村进行“文化复兴”。
所以艺术季表现出几个特点,首先它是跨界融合的,它具有跨学科、跨专业、跨领域的大视野。第二点,艺术季关注的是一个中国化、中国性的问题,长江文明脉络在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意义重大,以“长江上下”为题其实也一定意义上象征或者说显现了中国如何现代化的一种整体的历程。
Q2:请问本次创作营的调研阶段,你认为最重要的内容是什么呢?
曾:艺术季的第一阶段,创作营方案创作阶段我们称之为:“米读”,首先“读”是一种重新的姿态,重在尊重,重在倾听,重在品味,重在对乡村主体的肯认和家园的重新审视。“米”是一种切入的视角表征,从细微处着手的方法,更是一种有机的情态指向,重在生态中去壳求实;米是乡村的典型意向,强调着眼于乡村的观看,深情的观看。
现在是我们创作营的第一阶段,也就是调研阶段征求征集村民的意见,征集民意,从方向上开始征集民意跟共识,这样才可以与乡村产生真正的共情。在调研的过程中其实老百姓他的心一直迁徙着,一直自然就融进来了,它不是置外于你的艺术世界生产和这个方案产生的关键之一。
乡村振兴,你我共饮一江水
参营艺术季:同济大学 华观庆
Q1:请谈谈持续四届的长江上下公共艺术行动计划。
华:首先,我代表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周洪涛教授团队参加咱们本届乡村艺术季,我们从长江下游的角度进入长江上游,希望将一些同济资源带来酉阳,也希望能将酉阳一些传统多民族文化带去上海。长江上下、共饮一江水。
在当下,越来越实在地通过艺术行动,让更多的村民参与其中,使作品融入当地老百姓的生产、生活中,既使艺术家离开了乡村,作品也具有生长性、共情力。不仅从旅游发展的角度,注入艺术文化内涵,唤醒农民对乡村文化的文化自信。还更加真实地了解老百姓实际需求,从真问题出发,挖掘当地资源,放大地方优势,通过艺术行动,扎扎实实、可持续地为民服务。
Q2:本次长江上下公共艺术行动计划到乡村,您认为与过往有何异同?
华:一直以来长江上下公共艺术行动计划都是以乡村文化发展的需求为中心,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乡村之间的关系通过艺术重构。本届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不同地域,不同学科的策展团队,以协同创新和自下而上的方式,通过实地调研,深入乡村文化与村民一起进行头脑风暴,在创作中调研,在调研中创作,共同完成艺术作品。另外,本届增加了导师讲座,分享艺术学前言理论与乡村调研方法,促进创作营队员认识乡村,更好地在乡村开展艺术创作。
开营仪式现场,西南民族大学雕塑系主任李想老师及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建筑系副主任魏秦作为艺术家代表发言,参与本次创作营的代表艺术家们也跟随策展人的步伐展开了对于酉阳乡村的在地考察,当天下午,总策展人孙振华、焦兴涛分别为各位参营者带来的学术讲座分享。
讲座现场
本届艺术季将秉承从乡村的问题、诉求和要求出发,结合乡村振兴时代命题,结合酉阳整体发展布局以及文旅发展规划,在两地两村(花田乡中心村、酉水河镇河湾村)的乡村现场开展共创行动,同村民共识共创共享,研究真正源于乡村、为了乡村、属于乡村的人民美
术及中国式公共艺术创作方法和跨界协作的有效机制,同时率先推动艺术“共创乡村”的平台搭建。本届艺术季分为三个阶段:即“米读”时段、“艺耕”时段和“晒场”时段。创作方案将经学委、组委评选以及村社共商共议后分期分段实施落地。
创作营调研现场
据悉,本次艺术季的三个阶段将如期推进落地,2023年11月作品将分别落地于酉阳花田乡中心村和酉水河镇河湾村,届时将举办本届艺术季作品揭幕和开幕仪式。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