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论坛现场 | 与博物馆对话,共建文化新地标——上海博物馆东馆公共艺术全球征集大赛学委会会议和论坛在上海大学举行

2023-10-19 16:53

为提升上博东馆空间环境水准,打造上博东馆文化艺术品牌,在“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的指导下,上海博物馆从今年6月开始面向全球邀请艺术家与艺术团队,以上海博物馆东馆若干选定区域为对象,创作一系列代表城市新文化、新理念、新创意的公共艺术作品,以展现公共艺术精神,赓续上海博物馆文脉,塑造城市品格,彰显全球智慧。

​本次全球征集大赛由上海市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承办,自启动以来,得到了国内外艺术家和艺术团体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吸引了国内外38所美术院校和设计专业院校、33家艺术协会和机构、60余家规划和建筑专业公司参与,目前已收到超过500份来自世界各地的作品方案。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0/64dcaa72e2bb108c0efc220d12ff6964.jpg

2023年10月14日,由上海博物馆、上海大学主办,上海市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承办的“卓越城市建设与公共艺术论坛”暨学术委员会会议在上海大学延长校区顺利举办。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0/31444720d4cad8cc248b7c1c6af131ac.jpg

成旦红书记

在上午的活动开幕式上,上海大学党委书记成旦红首先致欢迎辞。他表示,卓越城市建设离不开公共艺术的发展,文化艺术的繁荣也必将反哺城市软实力建设。“在这个融合交汇的时代,我们要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包容的心态,更加务实的行动,推动城市文化发展,为世界文化多样性作出贡献。”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0/facd821f52c6364051cd34b4e7205008.jpg

方世忠书记、局长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方世忠指出,上海建设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和世界著名旅游城市,更需要公共艺术发挥引领文明风尚、滋养美好心灵的独特功能价值;而上海博物馆是上海实施大博物馆计划、打造博物馆之都的核心载体,承载着为城市美育提供多维度、多层次美好体验的重要使命。“希望本次公共艺术全球征集活动能够推出更多吸引人、感染人、滋养人的公共艺术作品,赋能上海博物馆之都建设,树立起全球公共艺术的‘风向标’,打造成上海城市形象的‘金名片’。”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0/b8302f689c19b4a19c1d7763fe5e0a4a.jpg

学委会副主席、国际公共艺术协会主席路易斯·比格斯通过视频致辞,表示评估优秀的公共艺术作品需要具备四个品质,其中两个与惊喜有关,首先是艺术家的独特技巧和想象力,其次是对意想不到的材料的创造使用。另两个品质与内容有关,即艺术作品的叙事性和相关性。期待本次征集的公共艺术作品将为博物馆的观众带来惊喜和感动。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0/0f055de08155072b58ddc7522a1b8e67.jpg

汤世芬书记

上海博物馆党委书记汤世芬在答谢辞中向大赛学委会成员和各界嘉宾对大赛及上博东馆建设所给予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她介绍说,大赛受到了来自海内外文博界、艺术界和市民观众的广泛关注和踊跃参与,再次证明了上海博物馆作为经典的上海城市文化符号巨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大赛也将成为上海博物馆又一国际性文化交流和艺术创新的盛会。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0/d3d52cb259a6112c23aa00f3931ea59c.jpg

褚晓波局长为许江教授等学委会委员颁发聘书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致辞并为学委会委员颁发聘书,希望学委会充分发挥专业能力和学术精神,全面、客观、专业、公正地开展评审工作,为上海博物馆东馆遴选出一批反映上博历史文脉、契合上海城市精神与时代风貌的优秀公共艺术作品。

开幕式结束后,由国内外专家组成的学术委员会召开工作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学术委员会工作办法》和《上海博物馆东馆公共艺术全球征集大赛评审办法》。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0/1211a2913bfb230914a233fda97bd508.jpg

主持人:金江波

在下午召开的“卓越城市建设与公共艺术论坛”中,大赛承办方负责人、上海市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主任金江波感谢专家们的大力支持,并请大赛学术委员会委员以及国内外专家,围绕上海博物馆东馆公共艺术全球征集大赛所提出的一些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坦率和深入的交流和讨论。

此次论坛是上海博物馆公共艺术全球征集大赛的组成部分,旨在进一步体现大赛的公共服务理念,继续做好大赛的组织工作,为上海“建设一流文化设施,构建全球卓越城市文化软实力”的目标贡献力量。

作为上海博物馆公共艺术全球征集大赛的承办方,上海市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不仅承担着大赛的组织工作,还致力于聚集国内外艺术智慧,探索公共艺术项目运作的创新机制,传播中国公共艺术与城市公共文化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0/a04a99bf260234a4e9f910ca60c43116.jpg

学委会主席:许江

学术委员会主席、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许江认为,上海博物馆是中国城市建设的经典,上博东馆建设吸引了全世界的关注。学委会在方案评审中,应深度地把握建筑与艺术对城市精神的诠释及其相依相存的关系,遴选出能够让上博生辉的,能够与传统经典比肩的最佳方案。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0/3e726931b53c38ad5349ab7435096866.png

学委会副主席:路易斯·比格斯

学委会副主席、国际公共艺术协会主席路易斯·比格斯通过视频致辞,表示评估优秀的公共艺术作品需要具备四个品质,其中两个与惊喜有关。首先是艺术家的独特技巧和想象力,其次是对意想不到的材料的创造使用;另两个品质与内容有关,即艺术作品的叙事性和相关性。期待本次征集的公共艺术作品将为博物馆的观众带来惊喜和感动。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0/875c845691ccafa94c172904e57f9a5b.jpg

主持人:王受之

设计理论和设计史专家、上海科技大学创意与艺术学院副院长王受之主持“与博物馆对话:公共艺术的当代价值”论坛。

王受之谈到,中西方当代美术馆在建筑设计及与公共艺术的关系上呈现两种趋势:一是把博物馆建筑本身做成公共艺术,但观众容易将注意力放在建筑本身,忽略博物馆中的展品和藏品。正因为如此,近年来博物馆的场馆建设观念发生了很大改变,最显著的就是回归建筑的展陈功能,设计出较冷静的展示空间。上海在这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代表了当代博物馆新的走向——“既保持博物馆的多元化,也能给展品足够的展示空间和注意力。”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0/fa63cb0aa10b67854526769c3048e6cf.jpg

发言人:杭间

“上海博物馆是一家以中国古代艺术为主的博物馆,在新馆这样一个现代空间里,到底需要一种什么样的公共艺术?”

中国美术学院博物馆原副院长、设计史学者杭间认为,博物馆的公共艺术首先要考虑博物馆的使命,重视场所精神和公共艺术之间的关系。今天的艺术博物馆已经发生新的价值转向,由此产生的新的展览叙事也与过去的趋势完全不同。他表示,应将上海博物馆东馆能够进行公共艺术的征集活动视作是系统化的行为,而不仅仅是作品的征集。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0/13ae3615aeca77c6d503bcca2dee662e.png

发言人:保科丰巳

日本东京艺术大学名誉教授、热海山口美术馆馆长保科丰巳分享了日本美术馆、博物馆的公共艺术的三种类型:第一类是国立和县立美术馆、博物馆中的公共艺术。在具有历史性的美术馆中设置雕塑式或纪念碑式的公共艺术。第二类是地方美术馆,更注重建筑本身即是艺术作品,以及室外公共艺术创作与建筑物的缠绕关系。第三类是专门收藏独特美术工艺品的美术馆和博物馆,通常会将与馆舍主题相契合的作品以融入美术馆周围环境的方式进行户外展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0/d0db80a7b2a9bbcdb4f80381cb18e3c4.jpg

发言人:焦兴涛

四川美术学院副院长焦兴涛探讨了“ ‘中国式’公共艺术的三个界面 ”:一个是自上而下由政府组织,具有集体主义的美育和规划。第二个由外而内,在中国参与全球化和世界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以人文关怀、强调参与的自组织形式。还有一个是自下而下的,乡镇村社基于中国千年农耕传统,具有强烈的出演的特征和自发的性质。

“‘中国式’公共艺术是三种形态力量交织融合影响的结果,自上而下的美育在逐渐消除差异性和获得同一性的同时,也影响着强调‘参与’精神的当代城市艺术的表达,而具有‘出演’特质的新乡土艺术,需要通过与当代文化的融通,才能具备表达当下生命经验的能力,并共同参与塑造中国公共艺术的独特面貌。”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0/e394706852330713dd1abaefa523fe01.jpg

发言人:罗薇丽

广西艺术学院造型学院副院长罗薇丽介绍了学院师生一步步从学院的公共艺术教学实践,走向社区,走向社会,创办广西公共艺术周的过程,“公共艺术的自我生长与蔓延,是我们地方院校公共艺术的成长过程。”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0/e695ead9125cd36e0a3fe0b07088aad8.jpg

学委会副主席:汪大伟

国际公共艺术协会副主席、上海大学国际公共艺术研究院院长汪大伟表示:“作为评委我们对博物馆公共艺术的定位以及它的功能要有一个判断。博物馆的公共艺术首先要区别于一般城市空间的公共艺术,也要区别于社区公共文化类的公共艺术。人们走进博物馆不单是为了了解昨天的历史,也是为了开启对未来的憧憬和想象,希望公共艺术成为链接城市过去文脉与未来想象的纽带。”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0/17e4f538f520ece4abad6590d6fb8712.jpg

主持人:何小青

研讨会的第二个讨论板块“作为城市地标的博物馆和公共艺术”由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院长何小青主持,他引导嘉宾围绕公共艺术如何参与人文生态的城市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以及公共艺术如何连接城市的文化艺术资源的问题展开讨论。他强调,公共艺术创作者应注重公共艺术的参与性特征,思考如何让公共艺术更好介入生活。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0/6599df5480e4b72e12d5f30ce98f278f.jpg

发言人:徐明松

艺术评论家、上海艺术摄影协会副会长徐明松认为,上博新馆的公共艺术要有高企的文化站位和精神支点。一是依托上海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开阔视野,站稳人民城市人民建的思想立场;二要寻求文化的根性,沿波讨源,反刍和接力江南文化、海派文化和红色文化的精神奥援,这就是坚持“在地性”原则;三是要有立足当下、启示未来的前瞻性。

“传统的博物馆‘围墙’已然打破,新的公共空间(数字语境下混合空间)已然形塑。新的社群关系也成为当代公共艺术诉诸的对象。博物馆已成为新形态下的文化社区,在大博物馆文化背景下也是一种新颖的文化消费‘场景’。”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0/89ef09c34866db07046a233afb393e2f.jpg

发言人:沈烈毅

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教授沈烈毅以“艺术‘不在场’”为题,介绍了自己的公共艺术创作活动和实践经验。他认为公共艺术实践,艺术家应以一种“不在场”的姿态来让艺术润物无声的方式融入公众生活。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0/49f25cbf211843a5dff58fb7e5892c76.jpg

发言人:方振宁

艺术家、独立策展人方振宁以“城市公共空间中的艺术”为题,介绍了自己在日本的公共艺术创作和遇到的挑战及其解决办法。他指出上博新馆的空间巨大,公共艺术不能影响公共空间,所以不能做得特别大。此外还应考虑博物馆公共艺术的后期运营维护成本,避免太过炫技的作品。同时需要考虑公共艺术的设置不能影响传统展品的陈列。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0/a3382021260326b0b74da6c88c46def7.jpg

发言人:布拉沃

美籍哥伦比亚裔视觉艺术家、普渡大学计算机图形技术系博导埃斯特班·加西亚·布拉沃教授,通过视频分享了《城市空间中的未来景观:数字技术与公共艺术的创新融合》的主题演讲。在演讲中,艺术家通过分享其近期在美国印第安纳州的公共艺术项目,展现了公共艺术与技术的交融手段,强调公众参与和协同创新的重要性,阐释公共艺术与公众、环境间的互动作用与方式。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0/672c2b00d0a1c2c4063d40e8f14dde09.jpg

发言人:乌尔里希

德国明斯特艺术学院的费尔南德·乌尔里希教授以《大型工业区的公共空间艺术体验》为题,介绍了德国鲁尔地区通过公共艺术从工业区向文化区转型的变革。他认为,这一持续几十年的变革超过了该地区历史上所有其他变革,如何看待自己的未来,非常重要,“这段记忆被保留下来并得到看顾。这就是工业文化的理念。没有过去,未来就不可能实现。只有了解自己的过去才能适应未来!这是基本的信念。”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0/6745f774c71035d8e2dbf6b129c7e5c3.jpg

发言嘉宾分享经验之后,由成都广汇美术馆艺术总监、策展人丁奋起主持了特邀嘉宾开展讨论。桂林美术馆馆长助理黄啸伟、云南省美协雕塑艺委会主任张吉洪、中国网《艺术中国》主任刘鹏飞、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国际创意设计学院副院长罗曼、上海大学图书馆文化主管及策展人吴明明,在讨论中表达了各地、各机构对公共艺术实践的做法和看法,强调跨地域、跨行业交流和协同合作的重要性和可能性。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0/a98df6799412249a702967c0646abb1e.jpg

论坛讨论现场

学委会主席许江在论坛总结中指出,公共艺术的核心是公共性和公共精神,艺术家的创作应符合共同体的利益,应重视观众的感受。所以,公共艺术可以是建筑,可以是馆藏,可以是一个景点,可以是一片坡地,可以是一个节日,但是公共艺术作为艺术,必须落脚在可感、可视、可转化、可以记忆的艺术作品上,以作品记录历史并以大众开放的方式延续着这份记忆创造新的历史。

最后他表示,学术委员会希望大家深度参与这样一场公共艺术征集活动的评审,它看起来是一个公共艺术项目的评审,其实后面窥见了今天艺术创作中诸多的问题,甚至是今天文化建设中的核心问题。核心就是“两个结合”的思想,尤其是第二个结合,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或者西方先进文化和中国优秀传统相结合,它们互相契合,互相成就,并且成就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文化形态,值得我们高度重视。真心希望这次上海博物馆东馆艺术品的创作,能够成为第二个结合很好的、可资大家今后来讨论的、正视的样板。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10/5a790a7fcd4e3b9cd321498ff15e2c0d.jpg

上海博物馆东馆公共艺术全球征集大赛,不仅为多样性的创意、多元的艺术理想提供了表达空间,更重要的是,希望通过公共艺术的方式吸引到更多的公众参与城市公共文化活动中,共同塑造城市精神,为卓越城市建设贡献不同的力量。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