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23-11-11 05:25
11月10日,“大雅仁风——王健扇艺作品展师徒联展”在荣宝斋(深圳)空间正式开幕。现场嘉宾不仅欣赏了百余件精美苏扇作品,还聆听到王健老师的导览,了解作品背后的制作故事和技艺精髓。观者对作为文人精神象征与寄托的折扇有深入的认识,更对非遗苏扇制扇技艺的传承与创新有全新的体验。
苏扇,古称文人扇,怀袖雅物。在古代江南文化的熏陶下,折扇从一件扇风纳凉的工具,逐渐演变成彰显主人气质和风采的文人雅玩。在《怀袖雅物》中,苏扇被描述为“初始以扇面重金,以显豪华富贵;继而扇子重骨,以示一扇数绝,启开收藏,应手自若;进而重书与画,以表风雅潇洒”。扇面的“金”与扇子的“骨”,都是制作苏扇时最重要的考虑因素。而王健在复原扇骨和扇面的工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成功复原了以温润的“水磨玉竹”扇,并将失传的扇面工艺“老矾扇面”和“泥金扇面”在当代重现。
苏州折扇作为古老的文人雅物,在本次展览中展示了其独特的魅力。折扇以竹木或象牙等为骨,韧纸或绫绢为面,可折叠便于携带。扇骨的材质和外观造型非常重要,王健的制扇工艺精湛,使扇骨既坚硬又柔韧,并刻有精美的雕刻艺术。扇面则经过精心设计和装饰,配以书画,展现出丰富的艺术魅力。
王健,江苏苏州人,国家非物质文化苏扇制扇技艺传承人,他在苏州扇厂学习扇骨、扇面、扇刻三大技艺,并于2000年创建了王健扇艺工作室——听扇居。他对苏扇折扇的研究和复兴让我们能够欣赏到失传已久的明清苏扇扇骨和扇艺。王健致力于传统苏扇的研究、恢复、整理与推广,他以人为本,以实用为根本的制扇理念,复活了失传数百年的制扇技艺。
本次展览不仅向公众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还呈现了非遗扇艺的传承与发展,在“技”与“道”的层面共同推进非遗的创新与弘扬。荣宝斋(深圳)空间也希望通过这样的展览,能够唤起更多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和保护,并将传统的手工艺技艺与文脉理念薪火相传。
展览将持续开放至11月20日,欢迎诸位艺术同好来参观交流。
艺术家简介
王健,江苏苏州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制扇技艺)传承人。1981年12月,王健初入苏州扇厂,先后习得扇骨、扇面、扇刻三大技艺。2000年创建王健扇艺工作室——听扇居,开始对苏扇折扇的史料、出土文物、传世文物等进行研究,复活了失传的明清苏扇扇骨和扇艺。至今一直致力于传统苏扇的研究、恢复、整理与推广。
制扇四十多年,王健不断探索本行业相关领域,归纳总结苏扇制作过程中的百余道工序,始终秉承苏扇以人为本,以轻为贵,以实用为根本的制扇理念,贯通了百余道制扇工序而“独立成章”,重现了失传数百年的合欢扇,腰扇,明式火漆扇骨、系列明金扇等制扇技艺,重新建立起苏州文人扇清雅、浸润的美学规范。
部分展览作品
乌骨泥金扇(二○○六)
乌骨泥金扇是明扇最杰出的代表,明代早中期曾风靡一时,从王公贵族到文人雅士, 无不趋之若鹜。阮葵生《茶余客话》说:“明人皆尚金扇,即上方赐予,亦皆金面。” 然而,由于泥金工艺极为繁难,晚明以后,泥金扇便日渐式微乃至失传。
太湖石(二○一五)
十六方,湘妃边骨,绛色花纹深沉蕴藉,如水沉烟袅、醉里红潮。头样仿瘦皱漏 透的太湖石,睹一石而得山野之趣,摇一扇而浴林下之风,身居都市,神游五湖,正是明清以降江南文人在繁华中追求隐逸情致的生活理想,此亦苏州文人扇之旨矣。
星芒(二○一七)
以“星芒”为主元素创制新式头样。星光皎皎,明丽动人。
陀螺(二○一○)
大边为玉竹,扇芯为乌木,洒金扇面,陀螺式错花竹刻扇头,整体风格是典型的明制, 局部有所创新,典雅而饶富趣味。陀螺是中国最古老的玩具,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就发掘出了石制的陀螺。遥想尧舜禹汤于公事之暇,大概也会耍几下陀螺调剂调剂吧,可惜那时还没有折扇可供把玩。
合欢扇(二○○七)
合欢扇是汉代的女扇,寄托着闺中人和合圆满的心愿。班婕妤的《怨歌行》:“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作合欢扇,团圆似明月。”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展览名称
大雅仁风——王健扇艺作品展·师徒联展
展览时间
2023年11月10日-11月20日
10:00—18:00
展览地址
荣宝斋(深圳)空间
深圳市南山区望海路1187号
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三楼308
主办单位
荣宝斋(深圳)、荣宝斋广州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