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12月2至3日,浦东美术馆内举办了为期两天的学术研讨会,本次研讨会以艺术家徐冰的艺术实践为论题,从国内外邀请了12位来自艺术领域内外的演讲嘉宾,以《在新技术下的重新对焦——徐冰艺术研讨会》为总主题,分享自己对当下艺术问题的研究结果以及独到见解,题目中的“新技术”来源于艺术家徐冰近几年艺术创作手法所关注的领域。
活动现场
本次学术活动由浦东美术馆主办,徐冰工作室协办,欧莱雅中国特别支持,由学者沈奇岚作为学术主持,教授陆晔作为嘉宾主持。活动为期两天,分为四场,由一场艺术家徐冰的演讲和三场参会嘉宾的演讲及讨论组成。
一起来回顾研讨会现场的精彩内容——
开幕式+徐冰演讲
李旻坤 上海陆家嘴(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浦东美术馆董事长
兰珍珍 欧莱雅北亚及中国公共事务总裁
沈奇岚 艺术评论家、策展人、文化学者及作家
陆晔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
活动开幕式与徐冰演讲别开生面地在中央展厅拉开帷幕,这里也是徐冰的装置作品《引力剧场》所在之处,本场是浦东美术馆首次尝试在艺术家作品的独特语境中进行学术活动。浦东美术馆董事长李旻坤,欧莱雅北亚及中国公共事务总裁兰珍珍,学术主持沈奇岚,嘉宾主持陆晔先后为活动开幕致辞。
艺术家徐冰演讲现场
徐冰梳理介绍了自己近年的艺术创作,以一系列未公开的小画开始,分享自己近期对艺术何为的体会。对于艺术诚实特性,他认为:“艺术独有的诚实的价值,即使艺术家不诚实,艺术作品具有诚实的特质也会把作者的不诚实给暴露出来。”
正在进行的卫星项目
《徐冰天书号》项目
《人工智能无限电影》,2023年上海前滩太古里无限时长版本
徐冰部分作品图
徐冰介绍了从2015年开始,使用无数服装标签组成的《小企业拼贴诗集》;2017年与团队开始使用GPT2.0创作的《人工智能无限电影(AI-IF)》;以浦东美术馆《引力剧场》为例,徐冰表示喜欢在有挑战性的空间创作装置艺术作品,因为“这种不好用的空间可以把艺术家的思维推得更远”;2019年开展的一系列太空艺术的实践“徐冰天书号”;以及在外太空进行的首部卫星动画作品“卫星上的湖泊”……
提及新的卫星项目即将于明年初发射时,他表示希望将这颗卫星作为第一个外太空的艺术创作驻地项目、将开放其功能给国内外有开阔视野的艺术家,利用其条件创作自己的作品。最后谈及正在试运行中的项目《无主之作》,观众可以通过截图获取绘画作品且可以留存分享销售的作品。这个项目意在讨论AI与艺术之间的相互纠缠的关系。
徐冰强调,任何新技术的出现都会帮助人类重新思考艺术的实质。
第一场现场
嘉宾演讲及论坛
「《引力剧场》:
面对社会现场否思当代艺术」
本场论坛主题是「《引力剧场》:面对社会现场否思当代艺术」,借用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的《否思社会科学》一书的核心概念,从徐冰的近期作品出发,探究当代艺术范式,面对变动的社会现场,艺术家如何将自身的目光提升至当代艺术系统之外,打开新的视角。
皮力 大馆当代美术馆艺术主管
皮力在演讲中提到了哲学家克尔凯郭尔关于“新”和“不同”的论述,可辨认的差异并不见得是“新”,只有那些没法辨认出来差异的才是“新”。他还提到:“艺术的新的范式,除了要把艺术和时间的线性逻辑剥离开来,艺术的‘新’的可能还在于它积极地投身到解放了我们的感官,把握了这两点之后,‘新’在今天还是有可能的,‘新’的范式是没有被穷尽的。”
陈嘉映 首都师范大学燕京人文讲席教授、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钱塘特聘教授
徐冰作品《引力剧场》中引用了维特根斯坦的“鸭兔头”,而维特根斯坦也正是陈嘉映的研究领域之一。陈嘉映延伸了“鸭兔头”的含义:同一事物对不同观者会呈现不同的面相,这引向“谁之所见是世界的真相”的问题。他说道,“徐冰用作品所表达的东西,恰恰是不能用语言来说的。现在我用语言把它说出来,单就这一点来说,肯定已经不是徐冰用作品所说的东西了。但若两者确有关联,那我觉得这大概正是对话的真实含义。”
吕澎 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
吕澎以远程连线的方式参与研讨会,他建议站在批判的立场上来反省现在的当代艺术,同时提出:1、目前高密度地做艺术,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意志,但从中收获到对文明的有效积累吗?2、目前在人类最基本的问题(温饱、气候等)还成堆的情况下,在科技已经发展到如果不采取措施控制,人类都可能不存在的情况下,如何通过科技手段去实现人类健康发展?我们如今艺术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Karen Smith 凯伦·史密斯 策展人、作家
作为一位在中国生活、从事策展和理论工作30多年的英国人,Karen Smith使用徐冰的作品和展览为材料,对艺术、艺术机构和观众的关系进行了完整分析。她提到:“艺术系统的制度在今天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例如,艺术能否直接与观众对话取决于观众是如何来到作品面前的,这就取决于美术馆和观众之间是否有一种信任的关系。他们是否了解美术馆?他们相信美术馆的选择吗?”
Vikram Channa 魏克然·钱纳 华纳兄弟探索集团副总裁、 大中华区及东南亚区总编辑
Vikram Channa在中国从事电视纪录制作多年,他提到艺术的力量有能力提升它所触及的一切。“艺术和艺术感性的各个方面互动,包括与他视为导师的徐冰的接触,帮助他塑造了对叙事结构的方法,以及在做纪录片时,培养了一种敏感性和一种能够推动边界的开放性。”从本质上讲,这是艺术作品本身的语言力量,使复杂的想法易于理解,并且普遍发自内心。
本场圆桌论坛现场
嘉宾演讲及论坛
「《人工智能无限电影》:
可编程世界对艺术家的新挑战」
本场活动主题是「《人工智能无限电影》:可编程世界对艺术家的新挑战」,徐冰对人工智能的探索,暗合了哲学家科西莫·亚卡托《数据时代:可编程未来的哲学指南》的断言:人工智能是我们这个星球新的存在,人类正进入一个可编程的世界,这一新文明的核心在于生存即更新。
La Frances Hui 许娜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电影部门策展人
La Frances Hui提到徐冰的《蜻蜓之眼》让观众忘却了传统而熟知的电影语言,抛弃原有的看电影的评价方式,重新审视所处的现实和世界。其监控素材画面的持续性,其实是很多电影人花了很长时间在几个世纪的电影工业当中想要去追寻的,却在《蜻蜓之眼》当中被抛弃了,对规则的打破是任何创新的前提。
刘禾 哥伦比亚大学终身人文讲席教授
刘禾在远程连线时对AI和当代艺术提出尖锐问题:“假如AI成为艺术,那么艺术将成为什么?”当代艺术家不但要充分吸收新的材料和新的技术语言,更重要的是,他还要迫使人们去重新思考什么叫“观看”这件事,改变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她给徐冰未来的AI实验也提出挑战:徐冰的艺术和当代AI发展之间的张力是什么?
张峥 亚马逊云科技资深首席科学家、 亚马逊云科技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
张峥从专业角度和观众分享了设计目的是学术研究的AI社群涌现工作“斯坦福小镇” 以及AI自动合成电影的技术路径,以及其本质是去艺术化的特点。他提到在人工智能的应用中,如何设计和实现价值观的“对齐”是真正的难点,同时不否认人工智能会出现自我意识。
陆晔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
陆晔表示徐冰的《人工智能无限电影》大大区别于之前做的有艺术家主观规范和掌控框架的《蜻蜓之眼》,《人工智能无限电影》最有意思的地方是它的极端性,把它所有的控制权和选择判断的标准都交给了机器,这就带来了数字叙事将给当下带来的改变,包括着危机与可能性,让人们重思无序与失控构成的新的技术美学趋势,看到可编程未来的不可预测性。
本场圆桌论坛现场
嘉宾演讲及论坛
「《卫星上的湖泊》:
当代艺术的边界与未来生长性」
徐冰对太空艺术的推进和探索,是对未来卡门线外的艺术可能性的预演。本场主题为「《卫星上的湖泊》:当代艺术的边界与未来生长性」,通过从徐冰的太空艺术实践作品,来探讨当代艺术的边界与未来生长性。
Jonas Stampe 乔纳斯·斯坦普 艺术评论家、策展人 红砖美术馆高级策展人&资深研究员
Jonas Stampe深入分析徐冰的《徐冰天书号》火箭项目和总体艺术系统,认为“徐冰天书号”的火箭扩展了艺术的定义,涉及了可见不可见的各种观点。从逻辑科学的角度、从功能的角度来看,这都是无意义的,但从当代艺术和理论的角度来看,它代表了范式的转变。
高名潞 当代艺术理论家和策划人
高名潞提出了“文书图”的解释系统,以一种非对称、非二元的解释方式去解读艺术作品。徐冰的“天书”以他的“不是之是”敞开了一种可能性。艺术本身的所存在的价值是作为人类思维最特殊的智慧,艺术与未来生长性的科技发生的关系要看艺术家本身的智慧。
岳路平 艺术家、策展人、苇草智酷创始合伙人
岳路平认为对徐冰的艺术实践进行“归类”和“定义”一直都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将徐冰近年的创作理解为“重新设置艺术议程”。
本场圆桌论坛现场
对艺术实质的思考是不断校对、不断对焦的,如徐冰所说,任何新技术的出现都会帮助人类重新思考艺术的实质......
本次学术活动现场的全程视频版本将由徐冰工作室近期发布,同时整理成学术文集,感兴趣的观众请持续关注艺术家工作室动态。
文字提供与编辑:活动嘉宾、浦东美术馆、徐冰工作室
图片来源:浦东美术馆、徐冰工作室、韩力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