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24-08-01 14:17
2024年7月27日,“板象:王绮彪的18000天”在北京云上美术馆油画博物馆开幕。此次展览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提供学术支持,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名誉院长杨飞云、院长朱春林担任学术主持,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收藏委员会副主任红梅副教授担任策展人。
北京云上美术馆油画博物馆
展览呈现了艺术家王绮彪自2014年至今10年间的“板象”艺术的整体面貌。策展人根据目前他在语言、媒材乃至观念突破方面,将展览分为王绮彪的“刻·板”世界、王绮彪的“墨·板”世界和王绮彪的“板象”艺术三个学术版块,共展出作品130件套。
开幕式合影
杨飞云为王绮彪颁发收藏证书
"板象:王绮彪的18000天"展览,不仅是对艺术家十年创作历程的回顾,更是一次对艺术与生命深度对话的呈现。王绮彪以其独特的"板象"艺术,超越传统,探索物质与精神的交融,展现了人类情感的纯粹性和艺术的永恒性。展览的成功举办,让我们对艺术家的探索精神和对美的追求有了更深的认识和尊重。
朱春林:他的作品为这个世界带来了真正的心灵之光
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院长朱春林
作为此次展览学术主持的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院长朱春林看完展览之后,留给他的第一印象是震撼。不管是作品的数量还是体量,以及作品呈现出来的视觉冲击力和穿透力,都给他一种强烈的视觉和心灵震撼。
朱春林表示,一般的作品可能赏心悦目或者是温暖人心,伟大的作品具有超越性、国际性的视野,具有现代性的语言表达方式。正如红梅在策展语中所详细阐述的那样,王绮彪的作品蕴含着一种超越性的精神魅力。
在朱春林看来,王绮彪先生的版画作品,以其创新的形式和表达,彻底颠覆了我们对传统版画的认知。他的作品超越了版画的界限,开辟了一片崭新的艺术领域。这些作品不仅在视觉上给人以震撼,更在精神层面上传递出坚定的信仰和不懈的追求。它们既是中国的艺术,也是世界的瑰宝,其韵律、美感、节奏和气韵,构成了一种全人类都能共鸣的视觉语言。
展厅现场
这些作品没有依赖色彩的渲染,而是巧妙地利用了木板的天然色泽和油墨的特性,创造出一种朴素而纯净的美。这种美让人联想到信仰之光,它不是简单的物理光线,而是一种源自内心深处的、非功利性的善良与淳朴。王绮彪在这十年,甚至更长时间里,以其纯粹的心灵和卓越的情感,倾注于艺术创作之中。
“在艺术的巅峰之作中,我们总能找到情感和思想的纯粹性。无论是古今中外,最伟大的艺术作品都因其情感的纯粹而被人们铭记。我们的现实世界和心灵可能充满了匮乏和贫瘠,但正是这些不足,激发了我们对信仰的追寻。这种信仰并非局限于宗教,而是对艺术、文化和美的深刻感悟。在画家的世界里,信仰如同一束光,照亮了前行的道路。这束光不是简单的物理现象,而是荣耀的本体,它能够驱散人类文化中的阴暗,恢复人类的良知。信仰告诉我们,人类应当相互关爱,理解、宽恕和包容。”
展厅现场
朱春林认为,在这个展览中,我们应该向王绮彪表达最深的敬意。他的作品为这个世界带来了真正的心灵之光,让我们看到了希望的光芒。
红梅:王绮彪的艺术表达具有永恒性、神性和史诗性
此次展览的呈现,是策展人红梅对王绮彪3年1000天学术研究的成果,也是对他50年岁月18000天艺术生涯的致敬。
策展人红梅
红梅表示,她将王绮彪近十年的艺术实践作为研究对象,以展示他在艺术探索上的井喷式爆发。她特别选取了王绮彪2014年至今的130件套作品,因为这段时间标志着王绮彪艺术生涯的一次重要转变。他在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追随王华祥先生,深入研究中外木刻版画的传统,从丢勒到现代,这一传统深厚而宽广。同时,他也立足于敦煌,对佛教造像和洞窟艺术进行深入研究,以及对中国古代书法和绘画的丹青研究,这四个传统构成了他艺术创作的坚实基础。
在展览的具体策划上,红梅将展览分为三个学术板块,分别对应王绮彪在语言、媒材和艺术观念上的探索。在云上美术馆右手的八角厅,呈现了“刻·板”世界,这是他对传统版画的颠覆,将刻痕和木板本身转化为艺术语言。在左手的八角厅,“墨·板”世界则展示了他如何将油墨转化为纯粹的艺术语言,创造出具有中国水墨语言特色的艺术效果。
展厅现场
而王绮彪的“刻·板”世界和“墨·板”世界,综合了他抽离得非常单纯、原始、朴素的语言构成,红梅将其命名为“板象”艺术。这种艺术形态不仅呈现了他创作思维的变化,也体现了他对材料、媒材、语言本身的深刻理解和运用。他放弃了艺术家创作主体的主题性,让材料和媒材本身引导创作,实现了主客体的转换。
红梅认为,王绮彪的艺术超越了古典的逼真再现,保留了古典主义的理想情怀,同时又具有现代主义的充沛情感,但又不局限于个人情感的表达,而是上升到了人类的普遍意义上。这种艺术表达具有永恒性、神性和史诗性。
展厅现场
她希望通过这次展览,能够激发更多学界的力量去关注和研究王绮彪的艺术。他虽然已经50岁,但他的心依然年轻,他的艺术探索依然充满活力。因此,红梅呼吁大家共同推进有价值、有意义的艺术现象,共同努力,为人类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力量。
王绮彪:从中国出发,耐心而诚恳地向着世界进发
此次展览经过策展人的精心策划,尤其是展览的空间布局,让艺术家王绮彪对自我的艺术有了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熟悉的是,这些作品是由他亲手创作;而陌生的,则在于展览的编排和呈现,它们仿佛赋予了作品新的生命,成为了一次全新的创作体验。
艺术家王绮彪
此次展览详尽地展示了王绮彪过去十年不同阶段的思考和实践。从单纯的刻制,到单纯的滚动油墨,再到刻制与滚动油墨的交织,这些创作手法不仅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多样性,更让他在日常的观察中窥见了宇宙的秘密。这些秘密混沌而清晰,混沌在于每当他想要对它们进行准确描述时,变化又在瞬间发生,使得所谓的“准确”只能存在于“刹那”。
在创作过程中,王绮彪表示,自己深刻意识到“消失”与“创作”是并行不悖的。这种认识让他在创作中既感受到了消亡的哀愁,也体验到了创造的欢乐。
展厅现场
此外,王绮彪还谈到,有幸与策展人和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共同推出了出版物《不定与笃定:我的一万八千天》。这本书是他对自己从出生到50岁生命历程的一次回顾。书中记录了他在困境中的无奈、坚守和突破,所有的磨难都转化为了艺术作品中的神性和人性。
在艺术探索的道路上,王绮彪曾以敦煌为起点,开始了对形式的深入思考,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通过对世界、历史和客观真理的认知,他的热情被重新点燃。从敦煌出发,他三次前往印度,亲眼目睹了不同文明的辉煌。
研讨会现场
接下来,王绮彪计划沿着丝绸之路继续他的文明地域行走和探讨。他在思考,这样的行走对于艺术创作者意味着什么?在与世界的不断交流和融合中,我们应该学习什么,又应该坚持什么?这些思考让他对自己的艺术创作增添了一个世界的维度和责任感。
“从中国出发,我将耐心而诚恳地向着世界、向着宇宙进发,期待自己能够永葆这份探索的精神,并不断创作出高质量的艺术作品。这不仅是我个人的追求,也是我对于艺术和人类文明的贡献。”
结语:随着"板象:王绮彪的18000天"展览的开幕,我们见证了一个艺术家对美、对生命、对艺术探索的成果。王绮彪的作品,不仅为观者带来了视觉的震撼,更在精神层面上引领我们走向了对人类文明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感悟。让我们期待他未来的艺术旅程,继续以纯粹之心,探索无限的艺术可能。
作者:陈耀杰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