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新展对话 | 《李津于牛津》李津个展在即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9/b759174be4b7dcd81ed0eb40dc0896d3.png

  《李津于牛津》缘起于李津2024年5月在英国牛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开幕的个展“有情皆乐”(SIMPLE PLEASURES: LI JIN WITH ROGER LAW)。展览以李津的艺术作品为主体和线索,呈现博物馆视角下中国水墨艺术的发现之旅。阿什莫林艺术与考古博物馆,位于英国牛津市中心,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早成立的公众博物馆。经数百年的运营以及收藏家捐赠,形成了覆盖从古埃及至当代跨越数千年的艺术品收藏。而本次李津个展正是在以著名艺术史家苏利文教授命名的第11展厅(Khoan and Michael Sullivan gallery)举办。

  展览“有情皆乐”呈现了英国著名艺术家罗杰·劳(Roger·Law)捐赠的李津作品。罗杰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初遇李津后,毫不犹豫的开启了他们长达近三十年的友谊。对罗杰而言,李津可以被视为中国当代艺术进程的一个重要切片。他作品中的宴饮、幻想、生活乐趣无不恣意而洒脱,似乎是对一个物质生活日渐丰富时代的庆贺亦或反思,也是依托于传统之上富有生命力的新鲜智慧,以笔墨为索引,勾写出或浓情蜜意或悠然自得的生活肌理。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9/e41709c3c08c806fa88f3cadd73de92f.png

李津《李津在牛津》 纸本设色 27×18.5cm,2024

  李津一向以敞开的姿态直面未知,甚至可以说,他长于面对陌生,并由此聚变生发出无垠的生命能量与创造激情。有如他在晨课中书写的“盼天明”,他从不预设正确和错误带来的烦扰,他曾言:“如果犯错,最好在开始就犯错,并把它变成形象融入到画作中去。”于是我们能在这组在英国生长出的绘画中看到身着英伦绅士装的李津、聆听唱诗班的李津、和罗杰共享美食的李津,以及在晨课中似乎与往常无异的思考着的李津。他拥抱英国行的一切,迫不及待的把自我抛入到迥异的环境中,与此情此景心照不宣、刹那相通。李津让身体在此释放,让目之所及的新鲜与讶异都作为一种滋养,被他兴奋的采撷、揉搓至作品中,与沉淀的过往交织相映,收获的则是更久远的生机。

  李津与牛津,不仅是一位中国水墨艺术家与英国古典传统的相遇,也是坦诚率直的享乐与严肃守正的传统范式的自洽,更是不断投身于陌生中的浸泡旧我,与潜移默化重塑的新我之间的会心一笑。

  津津皆有味,津津广乐道。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9/b1cb928201b4f8708dd9eb1e0b8a18f5.png

李津《唱诗班》 纸本设色 38×18.5cm,2024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9/e2c991f0b577b27a374eced95bfa31e2.png

李津《诵》 纸本设色 41×23cm,2024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9/6ea0e9de6bdb842477792bb0bd651e87.png

李津《海德公园》纸本水墨 37×19cm,2024


  英伦问答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9/2c8d3e60c63b9d41679f30875ceb54a1.png

李津《莎士比亚》 纸本设色 27×18.5cm,2024

01

  Q:您在去英国之前,对这个国家有没有了解?

  我在二十多年前就有机会去英国,2000年英国画廊红楼轩策划了一个中国当代艺术大展,邀请了包括王广义,张晓刚在内的十位当代艺术代表人物,我也是其中之一。当时我一直没有过坐飞机这道槛,加上当时911刚过去没多久,所以最后没有成行。后来2012年,萨奇画廊也举办了中国当代艺术大展,我的作品也在其中,也是因为不敢坐飞机,加上不想凑奥运会的热闹,就再一次和英伦擦肩而过。但心里头对英伦不是完全不了解,年轻的时候看哈姆雷特,雾都孤儿,福尔摩斯还有狄更斯的一些作品,对英伦有一个概念。所以去英国之前,对这个国家还是有一些期待和想象的,还有一些亲切感。我们都认为英伦是绅士范儿的,我觉得这一点很吻合。我们到英国的第一站就是牛津,这种高贵典雅的气质在牛津非常明显。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9/bed0d9f4cd9f71963c4d5bba68998379.png

李津《新学院的草坪》 纸本设色 27×18.5cm,2024

02

  Q:您在英国的第一站就是牛津,看您的晨课第一天经历了很严重的时差,在新学院驻留期间,您全面参观了牛津大学以及新学院,您怎么评价牛津?

  在雷颖博士的引荐下我们驻留在新学院院长的府邸,隔壁就是新学院的礼拜堂,转弯就到了哈利波特电影的取景地,一进大门,人就静下来了,昏暗的光线给人厚重的岁月感。这些体验都非常奇妙,好像时空穿梭到几百年前一样。所以第一天虽然时差很严重,但还是非常兴奋。好像被空降到特别超现实的一个地方,身边都是身着院士袍的学者在拱卷之间穿梭。这种儒雅让人感到平和稳当,没有一丝浮躁。建筑之外,牛津的植物也让我印象深刻,那里的树和建筑好像是一起起来的,互相影响。每天早晨游走在学院里,享受这种绝对私密的隔绝,人一下就沉静而又笃定了。后来院长带着我们体验了一次礼拜堂的纪念活动,跟着唱了赞美诗,从心灵上经受了英伦文明的洗礼。这些体验都加深了对英伦气质上的理解,这种绅士精神,有一种从骨子里的高贵感和自信。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9/8e3d06e6556c59b76e6641634fb49e36.png

李津《阿什莫林展览》 纸本设色 27×18.5cm,2024

03

  Q:阿什莫林博物馆是世界上最早成立的博物馆,您对能在其中举办个展有什么感想?

  我虽然知道牛津大学,但之前对阿什莫林博物馆不是很了解,所以当时罗杰告诉我的时候,还是有些意外,后来听方力钧介绍了解才知道,阿什莫林博物馆是世界最早成立的博物馆,也是世界上最庞大的学院博物馆,在中国艺术收藏方面在英伦位居前列。我特别开心的能在这里举办个展。这次展览由罗杰·劳筹划,他本身是英国著名的当代艺术家,整个展览筹备过程经历了漫长的申请和审批。策展人陈谊博士是阿什莫林博物馆克里斯蒂森中国绘画研究员及大英博物馆早期中国馆藏主任,对罗杰的收藏进行了非常学术的归纳和梳理,对展陈进行了精美的设计。而且和我展览同期举办的是从勃鲁盖尔到鲁本斯大展,这个展览将在欧洲几个重要的博物馆巡展。我的作品能和这些传奇放在一起,我非常荣幸。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9/b503fd5a0cd6679d7bf508de7c65dac7.png

李津《李津和罗杰》 纸本设色 41×23cm,2024

04

  Q:您之前并不知道罗杰能出席展览开幕式,您见到罗杰时是怎样的心情?

  我和罗杰在1990年代末相识,在新世纪初他还经常来中国找我,算到现在也有20年没见了,我来英国前听说罗杰身体不太好,当时他的医生也不建议他来美术馆参展开幕式,因为他住的地方离牛津往返要八个小时。但是我还是挺急切的想见到罗杰,当时博物馆原计划在11月份弗利兹博览会期间举办大型活动,我还是坚持要在开幕的时候去英国。罗杰来不了牛津,我也到他的家乡去看他。到了牛津的第二天,得知罗杰要来参加开幕式,我非常激动,更让我高兴的是他带着太太和孙女。还有很多罗杰在牛津,剑桥的老同学,老朋友们参加了开幕式。罗杰特别想把我介绍给他的朋友,介绍给英国的观众。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9/695a6dabe3d269d06648acb2ab531d81.png

李津《李津与罗杰》 纸本水墨 18.5×27cm,2024

05

  Q:您去了位于诺福克郡的罗杰的工作室,他向您展示了筹备这次展览的文献,还有许多老照片,您是否能回忆一下您和罗杰的交往?

  因为罗杰腿脚不方便,不能在牛津逗留,所以我们第二站就去了罗杰的工作室,那是一个在不列颠北海边的度假胜地。很幽静的,很文艺,很少看到外国人。气息和牛津不太一样,罗杰把那里的一个谷仓改造成了他和他太太的工作室。这次为我们收拾了三个房间,让我有充裕的空间创作,我非常感动,把我当成特别重要的朋友对待。他的家里原来全是我的作品,但是都捐给了阿什莫林博物馆收藏,为了这个展览一下都给撤走了,他心里也觉得空荡荡的,所以又打印了一些复制品,每张作品原来在哪个位置现在还是在哪个位置。而且很郑重的跟说这些复制品都会跟着他一起烧掉。我能感觉到虽然我们20年没见面,他每天都还在和我交流。可以说在精神和艺术层面,我一直跟他们生活在一起。工作室二楼是罗杰太太的工作室,他太太做一些纺织品的拼贴,也是非常有才华的艺术家。他们两口子有特别多共通的地方,太太不怎么说话,从来都是默默微笑的看着我们。她见证了我和罗杰的友谊,这次展览的很多琐碎而又重要的工作都是她帮忙完成的。她给我讲了阿什莫林展览整个的申请过程,我和罗杰1990年代的每一张照片,罗杰从画廊收藏我作品的收据,她都保留记录详尽。点点滴滴,厚厚的一本资料,不光是我在中国或者澳洲的展览,一切关于我的消息,他们都有收集,让我非常感动,也只有这么充足的研究和关注,才有可能得到阿什莫林这样重要的博物馆的认可,接纳和展示这些收藏。罗杰还专门把他的儿媳妇儿从伦敦叫过来给我们做饭,儿媳妇是当地餐饮行业的佼佼者,也是美食专栏作者,在烹饪上很有天赋,短短几个小时就精心打造一桌大餐,这些经历一下把我和罗杰拉的更近。另外,罗杰给我看了他早期的一些作品,有很多我没有见过,他把珍藏了几十年的画册送给了我,这些画册影响了他。决定了他的艺术生涯,我能够感觉到我和罗杰互相欣赏的地方还是那种对艺术的纯真,他尽管八十多了,还是一颗童心,他内心里有特别单纯的地方,骨子里还有一种幽默感,还有对生活对细节的关注。这些心有灵犀不用言语,我俩一点就通。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9/a79e0d413e18ed95cbcd7faa42c7fbf0.png

李津《罗杰的朋友》纸本设色 38×18.5cm,2024

06

  Q:您这几天和罗杰家人朋友的交流有哪些感受?

  通过这次和罗杰的交流,我有这么一个感觉,就是那个时代中国的艺术家们的状态和对艺术的态度,给罗杰非常好的印象,90年代初,已经开始慢慢放开了意识形态的钳制,文化艺术都有了相当的自由,我们跟世界越来越近。外国人进入中国以后,对中国的过去和现在的认识有很大的差距。那个时候来中国的新鲜感,那种感动,今天我们是没法比的。虽然现在好像是国力,还有当代艺术越来越有国际的展示机会,拍卖价格也不逊西方,但在他们心里,更渴望的和值得回忆的还是那个时代。1998年罗杰和胖瑞来天津找我,我的工作室很小,只能让他们住在天津小旅店,吃饭就在附近的一个小饭馆儿,每次来天津都要惠顾那个酒店和饭馆儿。后来我完全可以更好的招待他们,但是他们反对。罗杰和胖瑞还是很珍惜第一次来的那个情景。通过在他家里看到他的珍藏的当时的一些照片。每个人的表情那么朴素,那么单纯,好像确实不能再回去了。罗杰后来也跟我说,他见到我之后对他的生活态度,艺术态度发生了很大影响。他在来中国之前,在英国做电视节目有很大的影响,收入也很高。但是他跟我说非常受追捧和专注工作状态时候,实际上是背离艺术家本心的。从某种程度上他希望自己的生活能自己主宰,所以他到中国之后,看到我画画儿自娱自乐,生活和艺术比较统一,情趣也比较广泛。他是喜欢这种幽默状态的。从那以后他到悉尼创作,到景德镇去做陶瓷等等,他都是在寻找一个他认同的一个中国式的,或者东方式的一个活法。我们两个人在这个选择上有很多特别一致的地方。他就拿自己来举例子,一个人成功以后的会有一些负面的东西,这时要保持清醒,要回到自己的本真,和正确的生活态度上去。所以这次英国行与罗杰的交流,让我反省。罗杰的人生观和艺术状态对我有很大的启发。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9/9a74e5f74a0ddc01d9faacff5ed5c7fd.png

李津《伦敦古董行》 纸本设色 41×23cm,2024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9/7fd6903f2707b21e1becc33ad8c98e00.png

李津《圣保罗大教堂》 纸本水墨 27×18.5cm,2024

07

  Q:英伦行的第三站您住在伦敦的市中心,您对伦敦是怎样的感受?

  我们此行的第三站是伦敦,伦敦是国际顶级的大都市,很摩登,也经历了传统和时间的包浆,在街道当中行走,感觉特别稳当。好像伦敦是大都会的开端,然后才有波士顿、纽约和墨尔本,欧美很多城市的面貌都受伦敦影响。我们住在离海德公园很近的社区,在哈洛德商场旁边,离V&A博物馆也不远,这种大都会的感觉非常强烈,和牛津的学府气息,以及诺福克的闲适都不一样。伦敦非常开放,各个种族民族都能遇到,每天早上我都会去海德公园走走,看看湖里的野鸭,喝一杯咖啡。很难想象一街之外就是世界上最奢侈的商圈。在这里大家都很放松,慢跑,游泳,或者就是坐在草地上聊天,让人感觉很美好。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9/230812bac6acf7752ff2217091dc035d.png

李津《泰特博物馆》 纸本设色 27×18.5cm,2024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9/2bbe74afd28b35bb4d9dedf18f45de36.png

李津《试穿猎装》 纸本设色 34×23cm,2024

08

  Q:您去过欧洲许多国家,您感觉英国什么不同?

  我以前经常去德国,这次感觉德国和英国区别挺大。现代文明和现代工业的经典一定要看英国。虽然整体也是古典风格,但是和意大利的古典是不一样的。这次去泰特美术馆看了透纳的原作,对我影响很大,特别是后期走向抽象的作品。让我看到在拉斐尔前派之外英国艺术在艺术史中最重要的一环。从透纳晚期的作品中可以看到19世纪末日不落帝国的气象,从骨子里的这种骄傲才能产生所谓的英伦绅士风范,这种气质是装不出来的,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包装,它是内在的。既是一种习气也是一个传统。我个人很喜欢这种仪式感,在伦敦的时候,买了一些西服和猎装,在英国穿着就很自然,搭配起来也很得体。回到北京怎么穿都不自在了,总感觉是在影棚里头,不是在生活里。在英国的一些画儿也潜移默化的有一些环境影响,和之前的作品有一些不同。

  *文中图片版权 © 站台中国 & 李津


关于艺术家】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9/d68a43c2c2d6317b907fc5ccbf1cf93c.png

  李津,1958 年生于中国天津,1983 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国画系,现工作生活于北京,天津。

  2013 年被 AAC 艺术中国评为年度水墨艺术家。2014年被权威艺术杂志《艺术财经》艺术权力榜评为年度艺术家。2024年在牛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举办英国首次个展“有情皆乐”,2022年在顺德和美术馆举办个展“肉食者不鄙 —— 李津 顺德行”,2015年在上海龙美术馆举办大型回顾展“无名者的生活--李津三十年”。作品被大都会博物馆、波士顿艺术博物馆、牛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新南威尔士州州立博物馆、西雅图美术馆、中国美术馆、和美术馆、香港艺术馆、武汉美术馆等机构收藏。

  李津的画充满了对俗世的热爱,也充满了无法扼止其必死的悲伤。他揭示了通过对俗世飨宴最深刻的快感触及到不朽的神光。他的画张开感官的毛孔,并通过毛孔敞开通向宗教的大门。李津的笔墨是去诗意化的,甚至是反智的。它们大多指向饮食男女,是仿日记,记录私生活的流水账,是穿衣服或不穿衣服的自画像。他所谓的家常主义,貌似不属于普罗大众,是“我自己的家常”。仔细看,李津所有作品中最精彩的,都是“我自己”的形象。

  李津新近的很多画作尺幅短小,越是这些小尺幅的绘画,他画得越是放松,随意,自然,娴熟。从这些新画中,可以看出李津对佛道和自然更感兴趣了。就像文人记下日记一样,李津信手随心地画上自己此刻的感受瞬间。李津的笔端既可以工整也可以肆意,即可以清晰也可以抽象,即可以细致也可以大刀阔斧。李津熟练的技艺和流畅的笔法在画纸上中自如地体现出来:寥寥几笔却栩栩如生。对李津而言,日常生活不是在画中显现,而是通过画画来度过,画画本身就是生活。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作者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