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文化中国行·长江之歌|鱼文化博物馆,在长江边给鱼建个“家”

2024-11-06 19:17

扬中,作为长江第二大岛,仅长江水域面积就达100多平方公里。坐落其上的现代渔业产业园内有一座鱼文化博物馆,这座由国家博物馆原副馆长陈履生设计、策展并提供藏品的博物馆,自今年5月18日试运营以来,迎接了一拨拨参观者。在这里,人们可以从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两个方面了解鱼文化的产生、发展过程,以及对中国文化产生的深刻影响。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11/59fe06df99b2aa0ca2b18d9fc071ecb8.png

鱼文化博物馆正门

走进鱼文化博物馆序厅,迎面就是一件巨大的艺术装置:高大的墙面用渔网营造出江水的动感,悬空的几艘木船旁是千万条“游走”的鱼的剪影,墙面一侧陈列着各种渔网渔具。博物馆负责人陈履庭告诉记者,这件艺术装置题为《漏网之鱼》,“渔网和渔具都是由当地农业农村局收缴来的。它们也是装置艺术的一部分,展示了长江‘十年禁渔’政策下,鱼类资源呈现恢复向好的态势”。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11/2d29e537e7ccff6daa8806b3ecc1b49e.jpg

《休》 徐宁摄

进入展馆,历史与艺术的有机结合随处可见。展厅内12米高、由几十艘木渔船堆砌起来的又一件巨大的装置艺术品《休》,与序厅的《漏网之鱼》遥相呼应,让长江保护、十年禁捕等观念更为直观地印刻进人们的脑海。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11/6f6ac13ff5427c56c166473e04db0297.png

《漏网之鱼》 徐宁摄

作为鱼文化博物馆,鱼的故事必不可少。现代渔业园区办公室主任蔡剑边走边向记者介绍,展馆通过鱼的起源、演化、长江鱼的种类、远古鱼化石等篇章,结合实物展陈与展板资料,从鱼的祖先文昌鱼,到4.4亿年前的“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鱼化石组合,再到长江424种土著鱼类,以及长江江豚、长江鲟、白鲟、中华鲟、铜鱼、沙塘鳢、鳜鱼等长江珍稀鱼种,通过几十件鱼化石和众多标本说得详细又清楚。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11/b1d536876b09244592ce9d84bbd26637.png

鱼化石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11/0106224299ffc01fd13cd602724b1fee.png

鱼标本

中国作为渔业大国,有着悠久的捕鱼史,长江流域淡水鱼产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二。中华民族在长期的渔业劳动中所形成的鱼文化,伴随着中国灿烂的传统文化一起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11/3b71666a48a2eb8460eeac3328d3fbf7.png

鱼纹汉砖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11/47ea335ae6492956986294938f271246.png

鱼纹汉砖墙

展馆里除了《漏网之鱼》《休》等装置艺术品之外,最大的亮点当数由269块鱼纹汉砖和283张鱼纹砖拓片组成的汉代鱼纹画像砖组成的砖墙。墙一面是汉代墓葬中出土的实物砖,另一面则是砖拓片。蔡剑告诉记者,这些鱼纹千姿百态,作为祥瑞图像,除了装饰性外,画面还搭配钱纹、蛙纹、龙纹、人面纹、几何纹以及文字等,反映了鱼在古人精神世界里的重要性。

展馆里还陈列着从旧石器时代的捕鱼工具到新石器时代的鱼骨饰物,再到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彩陶鱼图,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玉璜鱼图等等,说明鱼类不仅作为人类食物来源,同时也构成人们精神世界的神秘意象,形成了系统的鱼文化。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11/aef9837cd858661f0d2a65df22caa09a.png

福建地区鱼纹提篮

鱼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符号,在中国文化中代表着富贵、繁荣、团圆、和谐和美好等意义。展柜中从汉代的鱼俑、鱼陶铃,到民国时期福建地区的提篮、鞋箩,鱼形的油灯和做糕点的饼模,都将鱼的美好寓意体现在不同的器物上。深入人心的“年年有余”更是以鱼为符号,表现出了亘古不变的对于鱼的憧憬,形成了中国鱼文化的核心内容——希望生活的富足和幸福,而基于此的鱼的想象更是在文化的层面上全面展开,并在民俗的很多方面表现出了对鱼文化的无限演绎,这些都从藏品中得到了体现。

古人最早往往将书信写在白绢上,封于两块刻成鲤鱼形状的竹(木)简中间寄出,因此称这为鱼信,又称书信。鱼信还传递着美好的爱情。民间关于“鱼”的习俗非常丰富,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各有特色,但表达美好的愿望和祈求都是共同的。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11/4de0cf96cbc09d1bda9c7741f8bcb426.jpg

鱼纹糕点模具

节庆活动作为鱼文化的重要载体,各地的呈现也是丰富多彩。

十幅贵州平坡苗族“杀鱼节”主题的民间绘画,分别表现了集聚商议杀鱼场面,上山摘话香叶场面,用对来舂话香叶和用稻谷草包舂好的话香叶场面,祭杀鱼仪式场面等,展现出苗族远古先民渔猎社会的生活传续到农耕社会的一种仪式。

长江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中国鱼文化的摇篮,“保护长江”是展览的最后一章。陈履庭告诉记者,在保护长江而休渔的背景下,用博物馆的方式展现中国鱼文化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从而让全体公民自觉认识到保护长江的责任和义务,鱼文化博物馆可以说是新时代记载保护长江历史的一座纪念碑。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徐宁

图片除署名外均为蔡剑摄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