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24年11月1日至2024年11月29日,“岁月中的艺术·刘一原水墨艺术典藏研究展”在湖北省美术院举行,展出了湖北省美术院收藏的刘一原捐赠作品约80余件。涵盖他从早期求学阶段、到今天依然在进行的水墨变革,完整体现了刘一原先生的艺术生涯历程。
展览采用三段式结构,逻辑清晰且完整:第一部分“上下求索”以刘一原从艺早期对中国传统绘画的临摹为主,第二部分“以形写意”展示了刘一原读研期间的创作,第三部分“超以象外”展现他受到国内外批评界高度关注的“心象风景”系列。
如本展览学术主持、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美术馆学术委员会顾问皮道坚在开幕式发言中所说,展览以“岁月中的艺术”为主题,将艺术、时间和中国文化精神三者深刻且内在的联系在一起,观众借此可以更好地了解刘一原在中国当代水墨上超过半个世纪的艺术实践。
“岁月中的艺术——刘一原水墨艺术典藏研究展”研讨会现场
艺术家刘一原毫不掩饰对“岁月”这个词的喜欢。岁月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也代表着人生的旅程。“它不同于我以前的任何展览。”在他看来,这个展览专门以“岁月”为主题,不仅体现了展览的特色,也传达了他希望通过艺术展现时间与生命的交织。
在展览开幕后,艺术家刘一原向雅昌艺术网分享了他的展览感受和从艺60余年的心得体会,话题围绕当代水墨、传统与创新、荆楚文化等话题展开,由此可以看到耄耋之年的艺术家丰富的艺术人生以及依然活跃的创作状态。
刘一原
对话
▋第一次以“岁月”命名个展
雅昌艺术网:这次展览和捐赠,对您来说有哪些特别的意义?
刘一原:我一直在考虑将我的重要作品捐赠给重要的美术馆和博物馆。湖北省美术院多年前就制定了一个计划,针对本省的一批年事已高的艺术家的重要作品进行抢救性收藏,以期好好地保护和研究这些作品。他们向我提出了这个想法,我感到非常高兴。
随着年岁越来越高,我一直在思考如何为我的作品找到一个合适的归宿。湖北省美术院对我来说是一个理想的选择。作为我省极为重要的美术机构、国家单位收藏我的作品以及举办展览,表明了湖北省美术院对我艺术的肯定,对我作品价值的认可。这对我来说是非常好的事情。因此我捐赠了88作品,几乎涵盖了我从60年代至今的整个艺术生涯,展示了我从艺65年的艺术轨迹。
这次展览名为“岁月中的艺术”,它不仅包含了我艺术生涯的整个历程,也是“艺术中的生命”,反映了艺术伴随我度过的岁月。岁月就是时间,就是人生。用“岁月”这个词来命名,不仅听起来优美、亲切,而且能够将人生的深意与艺术紧密相连。我一直关注表现人生和生命,因此选择“岁月”这个词来命名这次展览是非常恰当的。
临大痴山人《山水》 刘一原 中国画 28cm×36cm 1979年 湖北省美术院藏
雅昌艺术网:从20世纪60年代直至今天,您在艺术创作的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表达。展览将您的艺术经历分为了三个阶段。通过此次展览回顾您的艺术生涯,您对自己的艺术历程有哪些新的感悟?
刘一原:1959年至1979年这20年间,我主要从事仿古画工作,这段时间对我学习传统与积累起到了重要作用,为我后来的艺术创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但是艺术是创造性的,而仿古画是临摹不是创造。上学读研则为我提供了一个方向改变的契机。
1979年,我考取了湖北艺术学院美术系的研究生,开始从仿古画领域中走出来。在研究生学习期间,通过写生、学习提高,从创作山水画和花鸟画,逐步走上了当代水墨的道路。回想我这一路走来,还是顺心意而为的,一直做自己想做的事。
《巴山月》 刘一原 中国画 80cm×67cm 1980年 湖北省美术院藏
雅昌艺术网:作为从本土成长起来的艺术家,您对湖北的艺术生态或者现状有哪些评价?
刘一原:湖北被誉为“九省通衢”,这种地理位置的优势使得湖北在艺术上呈现出开放和包容的特点。湖北吸纳来自各地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对周围的艺术家也表现出极大的尊重。这种开放性为湖北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也是湖北美术新潮得以兴起的重要原因之一。正是因为有了这么一个开放的环境,我才有了从传统向当代转型的想法。同时,湖北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理论家,如皮道坚、冀少峰、鲁虹等等,他们的艺术主张和眼光,也让我一直以高学术水准的要求来进行创作。
▋从心象出发
雅昌艺术网:您以“心象风景”系列而闻名,具有鲜明的个性风格和原创性。如今再回看这段历史,对于这批作品的诞生和后来的发展,您有了哪些新的理解?
刘一原:我在学院初期的作品以具象写实为主,但从1983年开始,我开始尝试对中国画进行创新。在创作山水画和花鸟画的过程中,我试图消除传统元素,探索新的表现手法。在使用白粉修改山水画稿时,我偶然发现了白粉的特殊效果和意义,1989年就有了较为成熟的《心象系列》。1998年,我在北京国际艺苑美术馆举办个展,就取名为“心象风景——刘一原水墨艺术展”。这也是《心象风景》系列的第一次公开亮相,“心象风景”由此正式被命名。
“心象”是一个中国词汇,而“风景”是西方传过来的词汇,二者融合体现了中西艺术的结合。同时,我也没有用山水画命名。因为,我不承认自己所画的是山水画。山水画的范围相对狭窄,而“风景”这一概念更为宽泛,包含了更多的内容。
我曾先后出版了三本专集记录“心象风景”的个展与作品。分别是《心象风景》(1986年至2008年)、《心象伸延 》(2008年-2014年)和《心象多维》(2015年-202 2年)。这三本文献集对我很重要,记录了我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
《沉思》刘一原 中国画 65cm×78cm 1983年 湖北省美术院藏
雅昌艺术网:您从20 18年以后的创作转向了“楚文化”的当代转换,并在作品中有清晰的线索呈现。荆楚文化历史悠久且博大精深,哪些方面和元素给了您启发和灵感?
刘一原:我的生活和创作深受楚文化的影响,这种影响贯穿其一生。作为荆楚大地的子民,我的血液中流淌着楚文化的基因,这种文化深深地植根于我的内心,即使在没有直接描绘楚文化为主题的画面中,也能体现出那种浪漫和神秘的楚特质意味和氛围。
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要学习楚艺术,就将其中的符号照搬。利用传统艺术应该适应时代的发展,表现出属于这个时代的精神,而不是简单地描摹或照抄,我们要学会变通和现代演绎。比如我的作品《重生》和《潇湘之梦》,都是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创新,将楚艺术元素与现代艺术表现手法相结合。
《楚雄之音》 刘一原 中国画 359cm×642cm 2018年湖北省美术院藏
雅昌艺术网:此次展览还展出了您今年的新作,也是跟楚文化有关。能介绍一下吗?
刘一原:新作《舒袖》是办展前两个月创作的。受到楚艺术中长袖曼舞形象的启发,我想象着一个黑色的背景上,有几条红色飘动的线条会显得非常醒目和美妙。最终,我决定在画中加入类似红色飘带的元素,它们既可以是实体,也可以是虚幻的。《舒袖》这个名字本身就来源于楚人善舞,它传达了一种动态的美感和文化气息。通过这样的表现形式,我将楚文化的优雅和张力融入到我的当代艺术创作中。
▋将语言元素作为资源
雅昌艺术网:传统与创新一直是被反复讨论的议题。您对此有何理解?对于您来说,传统积累对您后来的当代艺术创作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
刘一原:别人曾经问过我,为什么能数十年坚持创作这种带有抽象意味的作品。我想,除了情感与思想表达的需要之外,还必须拥有各种技艺资源作为表达的资本,传统语言元素资源就是其中之一。
我始终认为,水墨画无法否认其文化属性。而工具和材质也决定了它的文化特质。完全用西方艺术标准来参照是行不通的。因此,我的创作在吸收西方艺术的同时,又保留了中国文化的根。我在国外展览时,外国专家及观众对我的作品表现出浓厚兴趣。他们认为我的作品虽然吸取了西方某些方面,但仍然保留了自己的文化特色,这样既有现代面貌又有东方精神会更受欢迎。所以作为水墨画家我的优势就是对传统的理解和深厚积累,这是我创作的根基。
我在后来的创作中能层出不穷就是因为我在传统绘画中掌握了许多语言元素和技巧,这些元素和技巧,成了我创作的丰富资源,而资源越丰富,就越能变化出新的语言。这一点很重要。我一直强调,一定要重视水墨的传统语言元素,如各种皴法、点法、线法,这些元素完全可以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拿来利用,成为创作中的一笔宝贵财富。
我在传统语言的元素中受益很大,尝到了甜头。所以,我也经常建议我的学生们去学习和积累。但是这些东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并不是很容易,关键还是观念的转变和体悟。我觉得,一个人搞艺术创作,目光和思路很重要。
《汨罗怀想》刘一原 中国画 193cm×300cm 2019年湖北省美术院藏
雅昌艺术网:您有20年的仿古经历,在后来的创新过程中对传统就会运用自如。但是,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讲,他可能没有机会也没有时间去接触传统,他们怎么去做这种当代转化?
刘一原: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我现在已经退出了教学一线,但是我还常跟些学子们谈这个问题。传统的东西太多了,不能把所有的东西都堆给学生去学,我们可以将最最经典的、最最重要的作品给他们讲透彻,引导入门,让学生们举一反三,以一当十。这种方法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消化和吸收知识,还能够掌握要领。
回想我的创作生涯,我深刻感受到,笔墨的功能非常强大,它的确带给我很多优势。但是,我倒不是说,需要每个人都要练成很好的笔墨功夫,因为每个人的经历和追求都不一样。吴冠中先生提出了“笔墨等于零",但是他的画面很好看,点线面结合得非常好,也是一种美,我很敬佩他。
▋艺术需要情感和思想
雅昌艺术网:您从事艺术创作至今已有65年,从来没有放下过画笔,今年还有新作产生,您是如何保持这种创作的热情?
刘一原:艺术不是无病呻吟。在艺术这条路上,我没有给自己强制设定路线,创作都是有感而发。有时候感觉偏向具象,我就会画一张偏向具象的作品;有时候感觉抽象,那我的创作也会偏向于抽象。所以,我的绘画作品,完全是根据我当时的情感和情绪来决定内容和形式。音乐和文学对我的绘画产生了很多帮助。文学让我了解到更多的人生,而音乐与情绪情感密切相连,激发了我的想象。
在所有的音乐里,我偏爱交响乐。一首交响曲共有四个乐章,叙事性强,规模宏大,配器丰富。前天跟一个弹钢琴的朋友聊天,她说,我的画面中有跟旋律一样的长线条。俄罗斯的很多音乐家都很擅长这种长线条的旋律。如柴可夫斯基,拉赫玛尼诺夫等。音乐对我创作冲动有所影响。
交响乐的乐器配置丰富,造成了丰富的音色空间感。我的画作也运用了多层墨与色和线条来构建空间。传统的中国画讲究墨色的交融,但我画画都是等第一层干了之后再画第二层,被分离的墨层和色层产生了重叠,形成了一种与传统中国画完全不同的特殊效果。
我也很喜欢诗歌。前年曾以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为题创作了一件作品,后来在上海展出。我很敬重音乐家和诗人,他们似乎比画家更真诚更直面人生。
《竹书》刘一原 中国画 176cmx280cm 2022年
雅昌艺术网:您刚刚讲到,作品要与时代相连。您早期在作品中展示出的悲天悯人气质极受关注。而且,您有多年在高校教学的经历。在您看来,艺术在社会变革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您是如何通过作品来回应社会和现实?您在教学中如何向学生传达这一主张?
刘一原:我并不认为艺术是一件多么伟大的事情。艺术在现实世界中的作用其实是很微小的。我更看重的是,我的作品能否提出一些思考性的问题,能否表达出与时代相关的内容和情怀。
作为一个画家,我并不觉得自己把艺术看得太神圣,其实就是把我的所思所想,把一个生活在当下的82岁人对社会、对人生的感悟,用我的画笔表现出来。当别人来看我的作品时,我希望他们能够看到我内心的想法,以及我是如何表达这些想法的。
当然,艺术作品还需要有反思性的内容和情怀,这是当代艺术的重要部分。当代水墨不应该只在表面形式上做文章,要有一种悲悯情怀,关注人生和生命。这种情怀不是装出来的,而是真情实感的显现。因此,我的作品自然会显得深沉,显得凄美,能够引发观众的深思与共鸣。
▋不画重复的画
雅昌艺术网:请介绍一下您最近的创作计划。
刘一原:现在的时代发展太快,人工智能不用说,很多新的材料和技术不断出现。我现在的年龄也大了,只能量力而行,尽量让自己的晚年过得充实些。其实我对综合材料很感兴趣,但是精力和时间不允许我去做。虽然没有具体实施,但有想法也是好事,可促进我的思维,最可怕的是连想法都没有。
我没有重复的画。这与我创作方式有关,我追求创作时的偶然性。当没有想法的时候,不去空想。试着把墨或色往纸上任意泼洒,等墨和色干了后将画挂起来找感觉,在朦胧的痕迹中寻找灵感,那些不确定和模糊的形象,往往隐藏着创作的契机。有时,我并没有预先设定要画什么,而是跟随墨迹色痕的自然形态产生联想去画。这样往往会创作出一些意想不到的好作品。
这种创作方式给我带来了许多惊喜。当我看到作品最终呈现出来的样子时,我会感到特别兴奋和欣慰。许多作品往往在完成之后才确定命名的。这种创作方式让我的作品充满了探索未知的乐趣。
对不满意的作品我用破坏和颠覆性的手法让它获得新生,这是一种挑战自我的思维。传统中国画是绝不能被白粉覆盖的,但是我用银粉和白粉覆盖之后出现了非常好的效果。有破才有立,有大破才有大立。这才是创作的真正乐趣所在。
雅昌艺术网:您一直从事当代水墨的创作,早年间也有在海外办展的经历。在新媒体艺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迅猛的当下,就当代水墨在全球艺术语境中的位置,您有哪些看法?
刘一原:对中国当代水墨在全球艺术语境的位置来说,我其实是有些悲哀的,因为西方对中国水墨不是很认同。一方面这跟西方艺术态势和文化不同有关,这里面还包括对材料,对观念的认识差异。另一方面跟我们自身有关。从总体上来看,当前水墨画在海外的宣传并不多,导致外界对它了解不多。另一方面,国外观众所接触到的中国艺术作品往往都是比较传统的,缺乏创造性的,这可能无法激发他们的兴趣。因此,我认为我们的当代水墨应该由艺术机构积极推广到国外,以便让国外的艺术家和观众能够更深入地了解。
至于人工智能、科学对艺术产生影响是肯定的,但艺术与科学从属性上是两回事,不能说艺术越科学就越先进、越好,人文艺术是人类精神的载体,离开了精神属性就不是艺术了。
雅昌艺术网:谢谢!
作者:江静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