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24年11月2日,BY ART MATTERS天目里美术馆于美术馆第六层展厅推出新展“浮声切响”。本次展览汇聚了来自全球各地区17组优秀艺术家,涵盖绘画、雕塑、交互装置、行为表演、影像等不同媒介,是一场关于联觉感官,探索聆听、感知与共鸣的群展。展览将持续至2025年3月30日。
展览现场
“浮声切响”展览主题来源于南朝文史及音韵学家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指代古汉语中的平仄之声,其中“浮声”指的是平声,而“切响”则指的是仄声。在古汉语的诗歌创作中,平仄声的运用要求语音的高低相间和抑扬相对,以达到音韵的和谐与美感。这也体现了自古以来汉语对于“乐感”的重视。在沈约看来:这是因为人类自存在之初便受世界万千的变化所触动,从而产生抒发及传递情感的需求,歌咏由此而兴,文字在声音的韵律中呈现别样的生气。因此这次展览也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用各种类型的“声音”如何营造情感共鸣?人们是如何通过语言形成交流的?语言可以有怎样的形式? 如何用语言之外的工具与他人产生联结?如何爱和拥抱自己之外的世界?
针对这些问题,本次展览分成四块不同的主题区域进行诠释回答,希望人们可以跳出词不达意的表层障碍,帮助人们找回渴望交流与达成共识的初心。通过展馆这一中介,在韵律交融中进行跨越时间与空间的对话。
“浮声切响”展览现场,图片由天目里美术馆提供,摄影:姜六六
Prosodic Grains installation view, BY ART MATTERS, photo by Liuliu JIANG
用各种类型的‘声音’营造情感共鸣
在该区域,艺术家试图通过自然万物所发出的声音,邀请观众进入想象,调用敏感天真的感官去感受自然的律动以及时间的变化,并逐渐产生发明语言的冲动。乔治·库苏里斯(George Koutsouris)的交互装置《无形行走》通过对脚步的感应,把漫步在林间、鹅卵石滩与溪流的声音引入展览;《海洋机器II》通过编程和机械,使钢珠发出逼真的海浪波动声,让观者得以在秋季感知夏天。克里斯汀·孙·金(Christine Sun Kim)作品《不止一个时间》灵感来源在中英文中一些形容时间的复数表达。在展厅玻璃幕墙上放大印制了五个“时间圈”,展示美国手语(ASL)中表达“有时(sometimes)”时手指画圈轨迹,在指尖的跳跃中实现了语言至图像的转化。阿洛拉&卡尔萨迪亚(Allora & Calzadilla)的水彩系列《风成图》,其视觉形态源自现代风预测技术,展示了特定区域的风向和风速。但以往出现在这类预测中的文本和数字在作品中被替换为世界海事历史上的各种事件,将当下的风向和风速与历史事件重叠。常羽辰《珊瑚辞典》系列作品,利用珊瑚的形态构建语言,为不同形状、声音编排和赋予意义,编织出一张捕捉事物、灵魂的梦网。渔网上的珊瑚,仿佛从潜伏语义与情感的深海中捕捞而来。
“浮声切响”展览现场,图片由天目里美术馆提供,摄影:姜六六
Prosodic Grains installation view, BY ART MATTERS, photo by Liuliu JIANG
人们是如何通过语言形成交流的?语言可以有怎样的形式?
语言不仅仅是一种沟通工具,还是文化和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区域围绕着语言符号的传递,探索了除口头语言、文字语言之外的多种表达形式。例如乔纳斯·德·安德拉德(Jonathas de Andrade)的影像作品《指导型游戏》,展示了巴西东北部的瓦尔泽亚·凯马达社区18名听障居民,在即兴搭建的户外舞台上进行手语发言的过程,向作为观众的我们教授一种新的语言。沈莘的影像装置作品《大地转绿》,呈现沈莘同灯光师协作,用舞台灯光表现四季的天光变化并用汉语口述描绘影像,并邀请藏语老师吉塔宗(སྐྱིད་དར་འཛོམས།)将这些描述翻译成藏语,在语言和语言交流的间隙中,思维和认知方式悄然交织。莱拉·瓦尔多(Layla Vardo)的《数量级》影像呈现英国广播公司电视节目主持人和自然历史学家大卫·阿滕伯勒爵士70年的职业生涯,但削去其标志性的声音,仅凭手势、动作、表情向观者传达多维度的信息。安杰莉卡·梅西蒂(Angelica Mesiti)的《将来完成进行时》中,艺术家记录了人们依靠对彼此的感知,使用手势模拟了层次不一的雨声,借此探索人们之间实现交流、合作与共鸣的多种方式。该区域还通过展示其他的声音影像、绘画、拼贴作品探索多种语言符号的使用形式,跳出语言文字的限制,关注交流的核心。
“浮声切响”展览现场,图片由天目里美术馆提供,摄影:姜六六
Prosodic Grains installation view, BY ART MATTERS, photo by Liuliu JIANG
用语言之外的工具与他人产生联结
如果说上个区域是尝试拓展语言的表达形式,那么该区域便是试图用人类语言之外的工具与他人进行交流。艺术家杨季涓以花朵、落叶与四季的果实为创作原型,呈现风铃作品《大树喃喃自语》。作品在旋转的过程中,陶瓷轻轻碰撞发出阵阵声响,邀请观者想象陶器和花叶碰撞产生的故事。奥利弗·比尔(Oliver Beer)的《猫乐团》由37个空心容器组成,通过温和的方式实现了17世纪神秘哲学家阿塔纳修斯·基歇尔(Athanasius Kircher)假想的“猫琴”,艺术家精心挑选不同形状的容器,使之产生和谐的共鸣,让人们沉浸在美妙的环境音景中。在其《共振绘画》系列中,艺术家尝试将声音可视化,将扬声器放在撒有干粉的画布下,扬声器播放歌曲使画布振动,颜料随之移动并形成声波的图案,正如艺术家所言:人们不知道音乐有物理形式;如果你能看到音乐在空气中振动,你会看到美丽的三维几何图案。
“浮声切响”展览现场,图片由天目里美术馆提供,摄影:姜六六
Prosodic Grains installation view, BY ART MATTERS, photo by Liuliu JIANG
“浮声切响”展览现场,图片由天目里美术馆提供,摄影:徐劲松
Prosodic Grains installation view, BY ART MATTERS, photo by Jinsong Xu
关于爱和拥抱自己之外的世界
爱是无私的,它超越了自我中心,关注他人的需求和幸福。拥抱自己之外的世界意味着接受和欣赏不同文化、信仰和观点。展区的最后,试图通过作品唤起人们的同理之心,拥有更大的超越视野。郭天天的漆画作品《坤弦》《瞻音》尝试通过传统技法,将音乐中流动的时间与直觉凝固在图像与媒材中。薛雅元声音互动装置作品《下雨了》展览尾声,连接全球各地不同都市的即时气象状况,依据这些都市的降水量变化图,打造了相应形态的玻璃罩,在桌面上营造出一系列错落有致的“微型雨水世界”,每当眼前的桌面响起细微的声响,就预示着地球上某个都市开始降雨。瑞安·甘德(Ryan Gander)《2000年的合作(先知)》采用电子鼠的形象与观众交互,当感应到观众靠近时便从洞中探头开启一段九分钟的演讲,温柔地鼓励人重审群体的边界,邀请观众与世界建立更多元的连接。
本次“浮声切响”展览突破传统,将声音艺术与视觉艺术相结合,展示世界各地艺术家探索在语言和自然之间、在简单的听和说之外,人们交流和沟通的不同方式。视听的共振构成独特的互动叙事方式,通过听、看、触摸的体验,从而捕捉到完整的艺术形象。观众可能会在某个瞬间与自己的情感产生共鸣,这些感受可能会融入集体的记忆之中,就像音符和节奏的和谐,或者词语组合成句子,让人短暂地进入一个超越时间的共鸣空间,进而引发片刻的沉思,重新重视起声音的力量和听觉的感知。
展览由阿尔敏·莱西画廊提供特别支持,立邦中国提供独家环保墙面方案支持,真力Genelec及屋顶有音乐提供音响设备与技术支持。同时亦感谢美术馆年度首席合作伙伴JNBY和速写长期以来的宝贵支持。
参展艺术家:
阿洛拉&卡尔萨迪亚(Allora & Calzadilla)、奥利弗·比尔(Oliver Beer)、娜塔莉·布钦(Natalie Bookchin)、常羽辰(CHANG Yuchen)、乔纳斯·德·安德拉德(Jonathas de Andrade)、瑞安·甘德(Ryan Gander)、郭天天(GUO Tiantian)、安·维罗尼卡·詹森斯,米歇尔·弗朗索瓦(Ann Veronica Janssens, Michel François)、克里斯汀·孙·金(Christine Sun Kim)、乔治·库苏里斯(George Koutsouris)、安杰莉卡·梅西蒂(Angelica Mesiti)、沈莘(SHEN Xin)、苏向攀(SU Xiangpan)、莱拉·瓦尔多(Layla Vardo)、薛雅元(XUE Yayuan)、杨季涓(YANG Chi-Chuan)、姚清妹(YAO Qingmei)
策展人:
孙熳(SUN Man)
助理策展:
常旖轩(CHANG Yixuan)
“浮声切响”
展览日期:2024.11.02 – 2025.03.30
展览地点:BY ART MATTERS 天目里美术馆
展览地址:杭州市西湖区天目山路398号1号楼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周一闭馆) 12:00 - 20:00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