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八十年代中期,我大学毕业来到了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工作。第一天上班,我被分配到当时国内唯一的中国画双月刊《迎春花》编辑部工作,那是我梦寐以求的地方。《迎春花》(92年更名为《国画家》)当时是一个名家汇聚的地方,编辑部主任是著名人物画家杜滋龄先生。不久的一天,杜滋龄先生找到我,“小李,你的美术评论写得那么好,又学黄宾虹山水。交你一项任务,去组黄宾虹学生的一篇稿。”我说是谁呀,杜先生说:“李可染。”
初到可染先生的画室,一眼望见墙上密密麻麻地布满了小孔。我不解地问邹佩珠师母,师母告诉我,那是因被挂画的图钉扎满的小孔,他的每一张画,贴在上面,拿下来画,画了以后再看,就不断地修改,所以我们那个墙上密密麻麻地扎满了孔,现在快无处下钉了。一股敬仰涌上心头。想起可染先生说的一句话,“我是时间的穷人,我的艺术要想再往上走,需要抓紧时间,争分夺秒。”可染先生自称为“苦学派”,他一生到晚年,一直是抓住自己的时间。 “苦学派”的治学思想始终贯穿着李可染的一生。
第一次见可染先生,我带去了几幅临摹黄宾虹的作品。先生看后第一句话对我讲了几个字,“定下心来!”,“你如果心不静、心不定,任何事情都做不好。”当时我还没完全理解黄宾虹的用笔,而是过多的在形式上追求“黑”“亮”,用笔也显得草率。可染先生跟随黄宾虹学习,尤其在积墨法与用笔上深得黄宾虹三昧。先生看我的画,一语道破我的弊端。他告诉我:“我们画画要读懂两本书:一本大自然,一本传统。我到大自然里去,到客观里去,是对大自然、对客观的认识再认识。只有对客观的事物了解了,你才能够得到成功。”这也如黄宾虹先生讲的,画山水,一定要走进山水的内部,掌握自然的秩序和规律。比如桂林山水,形如天柱,圆圆滚滚,如何下笔?我们看李可染先生代表作《清漓胜境图》不难发现,他在山体形态的内部,找到了一种自然内在的结构关系。在这种关系下,笔触清晰,轮廓分明,房屋、船只的画法也都极为精到,给人以清秀劲爽之感。后来,我渐渐理解了可染先生讲的“定下心来”的意义。只重山水外在的形态而不去到大自然里去,到客观里去认识,其语言必然轻浮,不能从事物的内部去掌握描绘对象的规律,下笔必然无由。“定下心来”,了解山水的本质,包括能从规律上解构山水,才可用“心”去画,笔无妄下,山川之灵自然蕴含其间,“浑厚华滋”的气象自然产生。
在挑选发表的作品时,我想更多的发表可染先生的代表作,诸如《清漓胜境图》、《杏花春雨江南》、《山城朝雾》、《万山红遍》等等。可染先生则强调再发一些简笔的写生作品,那样会更增加读者对线的理解。他说,“作画,从来是从简到繁,又从繁到简。初学时不会观察,常常把繁复的事物看得很简单,等慢慢懂得了层次、厚度之后,又往往难于舍弃。但没有提炼就不会有艺术,而如何提炼,就同你的思想水平和人生阅历分不开了。”他又说,那些代表作,是繁,写生是简,两者不可分,要让读者理解艺术过程。虽是组稿,但先生通过对每一幅作品的讲解,我看到了一个艺术家的严谨,同时,又获得了艺术创作上的教诲。后来在为可染先生编辑全集的过程中,更使我在短短的数月时间里,艺术上有了质飞跃,学到了自己一生难以学到的创作真谛。
李可染《清漓胜境图》
作者:李毅峰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