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精神•现象”2012美丽道中国当代油画名家精品展

  展览日期:2012-9-8至2012-10-8

  开幕酒会:2012年9月8日下午16:00

  主办单位:北京美丽道艺术中心

  策展人:丁亚雷

  艺术家:常天鹄 吕顺 陈明 段正渠 何大桥 李晓刚 吕建军 毛以岗 夏星

  前言:

  这里的“精神现象”借用了哲学中的概念。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用这组概念表示“意识”与“对象”的关系,他把历史和生活的全部多样性归纳为“意识”对“对象”关系,于是,他的《精神现象学》所要确立和解决的,便是一门关于“精神实象”的科学。简单说来,无论世界历史和社会生活呈现出怎样的复杂和多样,总是表现为一种“意识”对“对象”的“精神实象”。作为黑格尔理解的高级精神活动的艺术,不外此列。这就为我们以此概念来观照我们的这次展览,提供了视看基础与阐释可能。

  从上述视角出发,我们会看到,艺术的历史除了可以作为一部风格史之外,它还更深刻的表现为一部人类的精神史。共同时代精神笼罩下的艺术家,无论他们的风格如何多样、如何不同,他都不可避免的要在作品中反应或揭示这种时代精神,这种反应和揭示也因而会呈现出超越一般艺术风格史的内在价值。这一价值正是“精神•现象2012”展所力图要追求的。

  参加本次展览的9位艺术家全都是当代中国最为优秀和严肃的艺术家。他们成长背景不同、生活经验不同,对艺术语言的理解和把握也不是完全一致的。如果单从风格上看,他们每个人的作品都有一种与众不同的面貌,也呈现出完全属于个人化的气质特点。可以说,正是出于这种风格特点上的差异性,他们才被中国当代艺术界所肯定和认知。纯熟的技法和精美的画面自然是这些作品能够吸引和打动我们的地方,但它们之所以并置于此,并不是出于这个原因。作品的画面固然精彩,但我们越过它更深刻地发现了作品背后所隐藏的对时代精神价值的共同追求,正是站在这一点上,他们才在各自不同的严肃创作中超越了对艺术风格的认知藩篱,有了书写一部超越风格史的艺术精神史的共同理想。

  总体看,参展的所有作品尽管也有略带表现性(expressive)的语言,但大部分是以写实(representative)为主,这样的遴选或许是和我们对“实象”的理解有关。毕竟,在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出现之前,赫尔德在1767年就曾经指出,“现象不外是可见的美”,对“可见美”的视看是最艺术和最哲学的官能,并且,他还认为,视看“这个官能是可以通过最细致的练习、推论、比较而得到改进和校正的……因此只有在这意义下我们才会有一个正确的美和真的现象学。”(《精神现象学》译序)这些话对于我们理解的“精神现象”是有所启示的。换句话说,“实象”是我们这次展览走向“精神现象”的重要前提。

  在“精神实象”的前提下,对作品题材多样化的包容性成为一种可能。人体、风景、叙事性作品等等,充分展示了创作者内心世界各自的精神实象。但必须要指出的是,无论是人体、风景或叙事性等何种题材的作品,在这里都是被放在从“对象”到“意识”的“精神现象”框架内的。他们题材(对象上的差异让渡给了“意识”的不同层面。如前所述,在展览中,我们不是按照风格来编排作品,当然也不是根据某种和艺术本身毫无关系的尊卑长幼、姓氏笔画等顺序来罗列作品。我们在这里刻意的仿照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对精神的不同环节的划分,将展览中的所有作品根据我们的需要,进行了有意的重组。展览中的所有作品被分成了三个部分,分别表明了意识对个体自我的确证、意识对对象世界的建构和意识对人类文化的塑造的意图。在广义的使用上,这里的意识等同于精神。或许,这算是对黑格尔的致敬吧,当然,它也许更表明了这些艺术家的内心深处对充满戾气的当下社会的一种反思,和对日益远离的精神世界和道德美感的一种向往。

  不妨将“精神•现象2012”看作是一次完全的尝试。究竟这些在造型、题材和形式等风格语言上并不完全相同的作品,在美丽道相同的场域和空间中,会不会实现对风格语言的超越,会不会呈现出一种完全契合的“精神实象”,这可能就需要观众通过自己的眼睛和内心来切身的体味了。

  现象1:人性的确证

  艺术的重要价值之一,可能就在于它对人性和人类自身价值认知的确证,也就是说,它是人类共同的自证手段。这一点,可能从欧洲史前洞窟中的手印上就能得到某种印证。最终,史前人类颤巍巍的手印演进成了今天人类对自然、对宇宙的掌控野心。但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道路上,却处处可见被忘却的人性。艺术的存在,曾经助力了人性的建构,今天,它仍然在竭力弥补着人类的健忘;反之,人类的存在,便是艺术的存在,直至今天,自不必担心其会在2012倏尔消亡。

  “现象1”中的作品以写实的人体或是人像为主,艺术家的艺术功力在画面中已经得到淋漓精致的展示,其精微自是不需赘言。当然,我们不希望观众得到的只是这种管豹窥斑式的视觉感受,我们更愿意人们在这里通过作品充分地认识艺术及其历史对于人类存在的永恒价值。

  人的身体作为审美观照的对象,其根本上在于躯体所承载精神和思想。人体作为意识的承载者和对象,使其在艺术中获得了更深理解的可能。从西方艺术史看过来,不难发现,从古典时期到文艺复兴,人体作为艺术表现的对象,本身反映了一种观念形成和文化注入的过程。归根结底,人体艺术的背后是人,是人性。人体作品反映的是人对自身存在方式的关照和存在价值的思考。人类通过自身躯体的意象,发现、印证和确立了人的存在价值。正因为如此,人体被赋予了美学的价值,具有了文化史和精神史的指向。

  在人体被赋予精神的符号价值之后,人对自身躯体的包裹、禁锢,或是松绑、解放,均反映了他的生活方式、观念形态和思想诉求。保守的、进步的,僵化的、自由的,封闭的、开放的,人类的种种行为方式和思想动态,在他们对待人体和人体艺术的态度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古希腊对人性的弘扬,中世纪对人性的克制,文艺复兴对人性的价值确认,西方世界在世界历程中的凡此种种,均通过他们对人体和人体艺术的不同接受态度得到了揭示。并且,随着文化的传播,它具有了跨越种族的普泛意义。它在中国走向现代的历程中遇到的不同接受态度,同样使其成为一种带有象征意义的符号。

  人类通过绘画为自身留像的手段,在摄影术出现之后,便被褫夺。如果继续从留像的目的审视今天的人像绘画,可能只会徒增一些不必要的烦恼。须知,无论是史前的人形图腾,抑或是古埃及千篇一律的正面律法老像,还是古代希腊艺术家手中的神祇,均不是为了留像。之所以我们今天仍然在呈现和观照面前的绘画作品,它必然表明,人类以自己的形象、以自己的身体入画的行为,并不仅是一种技术手段,而是属于一种更加深邃的意识活动,它的价值注定体现在精神层面。其实,自绘画摆脱了作为留像手段的拘囿之后,它的这种精神价值的指向反倒显现得更加纯粹和彻底了。试想,如果人类失去宇宙飞船、失去数码相机和电脑,失去可以证明人类存在价值的一切高科技的手段,那人类唯一可以证明自身人性和价值的手段便是“以椎画沙”,而这,足以使人类再次走向文明。

  仔细的审视面前的作品吧!这不是像照相机那样在不到一秒的时间内就送到你的面前的,它是艺术家长时间的心血和精力的注入。当艺术融入艺术家的生命后,这些作品,何尝不可以被看作是艺术家精神自缚后的蜕变和升华,这时,任何干扰或是纷争都已经无法阻止画家手中的画笔了。超越画面,你将会看到艺术家其实是在为自己的精神制像,在这里,清晰呈现的不仅是画面中的对象,也包括画面背后艺术家的“精神实象”。

  (毛以岗人体、李晓刚人体、吕建军人物)

  现象2:世界的建构

  常天鹄风景、毛以岗风景、吕顺风景、何大桥风景

  现象3:文化的寓言

  段正渠、陈明、夏星、吕顺的猪、常天鹄人物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作者

    作者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