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祝铮鸣:心灵的革命是唯一的出路

  祝铮鸣画中的图像清晰、肯定,甚至有些坚毅,有趣的是,图像背后却传达出了与之相悖的某些意味,让人们在视觉上接受图像的同时,对图像背后的意念产生了些许“不可预知”、“似是而非”,乃至“若即若离”的复杂思绪,这是她作品需要去解答或许永远也无法给出答案的地方。

  宋:微博出现后,你是我认识的少有的几个还在更新博客的人。 看你的新浪博客,发现你是一个很感性的人,经常写的日记,既有跟着节气发的初夏日记 、中秋日记,也有根据地名的京都日记、加州日记,这些日记都是跟着感觉写,很随性。这种对生活点滴的纪录,和你的创作之间有什么关系吗?这种纪录是对现实生活的纪录,而你的作品中却略带超现实的意味。

  祝:你提的这点挺有意思,确实我的创作是带有超现实的意味,而且拿一些朋友的话说有些“距离感”。同时我又是生活在当下的一个艺术家,我对我的生活和周遭的环境是很敏感的,这些虽然不会被直接照搬到我的画面中去,但对创作思路的走向会有影响。

  我的绘画中构思很重要,每一张作品我都希望是一次表达,因此创作前期的情绪、某一段记忆、脑海里留存的图像都有可能在画面上留下痕迹。其中你提到我的《京都日记》,我在去京都旅行的那段时间正是我在酝酿大画《红拂》的同期,原本那次的旅行还有去奈良看一看东大寺和成群的奈良鹿,后来因为行程的缘故没去成,也正是这个没有成行的遗憾,《红拂》当中出现了一个人背着手踱步和鹿同行的画面,整个情节来源于我对我的奈良之行的想像。

  我觉得每个艺术家的生活和创作是相扣的,你对生活的追求会带到画面中去,要了解一个艺术家在生活中的精神面貌,去看他的画好了。现在的整个大环境是比较物质的,大概因为星座的缘故,我还是保有精神生活的追求。从自己实实在在的生活中汲取创作的养分,用画面串联自己的每一段生命感悟,我想,等我成了老艺术家的时候再拿出来自己回味,会挺有味道的。

  至于你说的为什么大家都玩微博,我还在用博客,是因为我对新兴事物的接受比同龄人都要滞后一些,属于后知后觉型。 或许等你们哪天在玩比微博更新的方式了,我就成了“微博控”了。

  宋 :在你的重要作品《百年孤独》中,袒露的人、盘结的蛇、展翅的蝴蝶交织,用的是写实的技法,构建的却不是现实的世界。你当时在构建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后来越来越多的其他动物进入你的作品,比如猿、鹤之类的,你要构建的世界发生了哪些变化?

  祝:其实在我研究生毕业的前几年,我一直都找不着自己绘画的方向。在央美国画系四年的本科学习让我亲近传统,熟悉掌握绘画技法;后来在壁画系的学习过程中我一度对意大利中世纪绘画着迷,也深深烙下了超现实绘画的印记,但如何将这些熔汇成我自己的表达方式和面貌,我经历了一段比较茫然的时期,直到2008年第一张《百年孤独》系列头像的出现。

  从这一系列开始,我明确我要通过画面传递的是每一个不同生命体的精神面貌,是对每一段生命形态的细致描写,是对“永恒”和“无常”的终极追问。“心灵的革命是唯一的出路”,我觉得生活是如此,绘画更是如此。很多观者觉得我的画面多少有宗教感,我想也是因为我对画中人灵性内在的一种专注。

  你说到的动物在我的画面中的出现,我想这里不仅有动物,也有植物,它们和我画的最主要的“人”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我记忆中的“自然界”。我向往“自然”,尤其是这些年生活在高楼林立的北京,离“自然界”已经有些遥远了,所以我会渴望旅游,2005年的夏天我去过泰国的清迈,在那里感受到的自然中动植物强悍的生命力让我觉得很过瘾,那份记忆一直保留在我的脑海里,影响日后的创作。这两年我也喜欢读泰戈尔的短诗,也是因为诗句中流露出很浓的“自然界”的气息。再看一些传统绘画,如八大的鹿、老莲的蝴蝶、宋画里的珍禽,在写实的基础上也有精神性的表达,很耐看。

  我的每张画都有各自独立的情境,不同的观者去看会有不同的体会,画完一幅,我会暂告一个段落,开始新的酝酿。

作者:宋继瑞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