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绘事随笔

  一、达摩祖师传法即要离开时,他召集所有弟子要每一个弟子表达他们的悟境。其中一位女尼说:“这就像阿难见到阿閦佛国一样,一见便不再见”。尽管达摩对这句话所表达的禅境的真义并不满意,但是在这句话里却表明了生命的稍纵即逝,无法重见以及无法抓住的本质。王原祁在仿黄公望的山水画时也说:“气韵生动,墨飞色化,平淡天真,包含奇趣,乃大痴生平合作,目所仅见。兴朝以来,杳不可即,如阿閦佛光,一见不复再见”。在我们写生过程中,与处于悟境中的禅僧一样,心灵所具有的爆发性、震惊性、突然性、迅猛性等都包含在开悟或顿悟的一瞬间,在这种状态中,往往可以把握住对象与自己心灵最真实、最动容、最玄妙、最令人意外的画面感觉与效果。无门慧开就将悟境比喻为“闪电光、击石火;眨得眼,已蹉过!”。这也是艺术中艺术家所追求的彻悟之境,此时艺术家的技巧与他所表现的对象之间没有任何介质上的阻隔,无论是时间上的还是空间里的。其中最具决定意义的就是取消相对性,例如方圆、工拙、虚实、强弱、真伪等等,从而领悟到类似于佛家所说的“无声、无形、无色”的最高绝对本性,即“单纯”。

  二、范迪埃尔·尼古拉思在分析中国绘画的神秘宗教心态时说:“艺术导致起码的自知之明,而其中又反映出了世界,并逐步发现绝对的源泉”,“神秘的直觉可以单独开路……在万物的基础上达到与生命准则的神交”。中国的美学家也常常说道:“当一个人在纵横挥洒的时候,就是在直觉到万物的基础之上与生命准则的神秘交流”。因此,画画均从“习眼”“习手”开始,达到“习心”的目标,最后从“习心”中寻求解脱,突破以往的习惯、公式、法则、传统等等,从而达到物我两忘的自由境界。由此可知,画画过程便是修炼过程,每一张画、每一笔、每一块色,尽可能做到不轻视、不重复、不概念、不盲目、不油滑,努力从自己以往经验与风格中解脱出来,从而达到更为自由的精神境界和艺术表达。

  三、好的艺术“就是在每一艺术形式中都有深的趣味,并且能在我们观赏她之际从作品中立即流露出来,并耐人寻味。”这是好作品准则,也是绘画的极致追求。因此在作画过程中,要力避简单的“加减乘除”法,多体会“象”处之意,色彩,笔触简单“状物”会让表达的对象丧失精神。空泛而只剩外在的躯壳。对象与艺术家心灵总有些深不见底、遥遥不可及,神秘莫测又难以捉摸的东西,它所指示的是某种朦胧而不确定的深妙特征,此特征即意味着艺术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能引导人超越诸感官、物象以及群体心理在整个宇宙中的神灵概念所涉及的范畴,从而照亮人的心灵与灵魂。

  黄礼攸

2014年5月 于岳麓山脚

作者:黄礼攸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