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鞠婷 以刀入画

2015-07-03 00:00

艺术家鞠婷

  艺术家鞠婷

  鞠婷一刀刀地下去,画面上的线条拥有了体积,也构成了空间。在这里,丙烯可以被“刻”,可以被“塑”,它的厚度让作品拥有了绘画之外的物质属性,比如雕塑。这种厚度并不同于基弗在画面中制造的肌理,它不依附于具体的对象,只属于材料本身。当然,鞠婷的绘画依然是“绘画的”,在你凝神驻足的瞬间,眩晕感和吸入力会提示出一切。

《聚集的大多数之五十六》183×183cm 木板丙烯 2014

  《聚集的大多数之五十六》183×183cm 木板丙烯 2014

  以刀入画 鞠婷的工作室内,放着两张等待变干的画作,上面的丙烯已经铺了十几层。它们看起来非常整体,并不厚重。但鞠婷说实际状况相反,每次搬运都需要几人合力,如果把一件作品的重量换算成上百桶丙烯,外加一块木制的背板,这样就清晰多了。 版画专业出身,熟悉“刀”胜过于“笔”,加上对手工的迷恋,鞠婷选择了以刀入画。案头放着两把三角刀——刀口成三角形,多用于木刻版画的制作。她说与圆刀相比,三角刀的纵深感更好一些,我想这是出于她对空间的兴趣。

《三七分之20》61×46cm 木板丙烯 2014

  《三七分之20》61×46cm 木板丙烯 2014

  因为要在画上用刀,所以丙烯必须足够厚。鞠婷的工作台下放着几大箱“废料”——她刻下来的“丙烯彩条”已经堆积如山。我一直很怀疑,如此厚的作品是否会在未来出现干裂的状况,直到我拿起一根废弃的“彩条”拉扯了一下才明白,它完全是现代工业的代名词——颜色多样,塑胶质感,有极好的弹性,且易于保存。 通常来说,鞠婷创作一件作品需要一两个月的时间,她需要从木板上的第一层颜色展开工作——涂抹,晾干,然后开始第二层颜料的叠加。用刀之前的准备工作很漫长,需要等待也伴随思考。每件作品由里至表的颜色和排列都不同,有些甚至加了块状的颜料形成肌理,这些内容只有在鞠婷实施“破坏”的时候才会显露出来。

《三七分之十五》木板丙烯 42×42cm 2014

  《三七分之十五》木板丙烯 42×42cm 2014

鞠婷 以刀入画

  用刀时,力有大小,线有深浅。这与欣赏一根画出来的线大不相同,一刀之下便有三种形式的线——三角刀产生的独特效果。另外,线和线之间也构成有宽度的线条,并在画面上形成无数的正负空间(凹的线条和凸的线条)。

  颜色是这些线(线条)的内容,它们共同附着在丙烯上,构成了作品异于绘画的物质性——无法绕开的空间感。观看,同时具备了绘画的方式和雕塑的方式,我想这也是继续深入其中应有的共识。 用刀时,力有大小,线有深浅。

  这与欣赏一根画出来的线大不相同,一刀之下便有三种形式的线——三角刀产生的独特效果。另外,线和线之间也构成有宽度的线条,并在画面上形成无数的正负空间(凹的线条和凸的线条)。颜色是这些线(线条)的内容,它们共同附着在丙烯上,构成了作品异于绘画的物质性——无法绕开的空间感。观看,同时具备了绘画的方式和雕塑的方式,我想这也是继续深入其中应有的共识。

  行为的逻辑

  “我希望用最少的技术和最少的方法来做艺术”,鞠婷说,“所以我只用一种材料,工具也很单一,看看这些元素能打开多少空间。”我在她工作室的墙上看到了极端的例子,有张尺幅不大的画,鞠婷只是控制了每一层不同颜色的丙烯的干湿程度,伴随着时间进程画面便自然裂开,漏出了“里面的”内容。这件具有“自毁性”的作品,同时具备设计感和控制力。

  在它面前,艺术家的大部分时间是在等待。 她将自己留在艺术里的那刻开始,等待便是常态——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等待“结果”出现的那刻。鞠婷本科学习版画,较之其他版种,她选择铜板也是出于它有很强的破坏性。从版画系出来的人,大都放弃了传统的版画材料,在这种古老的媒介中寻求突破总是困难很多。鞠婷在本科毕业的两年后选择了继续深造,带着自我突破的瓶颈,以及对版画的追问。

  起初,她尝试过油画材料,但习惯了版画创作的人依旧偏爱水性材料,最终选定了丙烯。 一个偶然的时刻,她在凝固了的、极厚的丙烯颜料上刻了下去,新的空间打开了。这其中的逻辑是版画的,而不是绘画。丙烯颜料的叠加,像极了版画套色里的逻辑,从结果入手,反推步骤,然后走到空无一物的画布前,而绘画从一开始就必须面对空白,并在过程中寻求结果。这种异于绘画的反向思维让作品的内部呈现出秩序感,刀的进入打破秩序,并构成新的空间。 颜色在其中至关重要。

  最初,每层丙烯仅为一种颜色,十几层的叠加之后,从最外层纵向用刀。每刀之下显露出一条色彩斑斓的线,但却因为力度和方向不同,出现颜色的宽窄不一,这种微量的渐变在无数刀之后形成视觉的场,只要你稍微眨下眼睛,就会失去前一秒看到的一切。没错,这是一种错觉——空间浮动,颜色流转,而鞠婷迷恋这种错觉中的变化万千。 不断打开的空间 2013年,鞠婷的刀停在了画面中间,将刻出来的“丙烯彩条”向上或向下翻起,在合适的湿度中与原初的画面粘连。这些翻起的“丙烯彩条”排列在一起,在平面和凹面之外形成了第三个面,它高于原初的画面,但时常因为整体颜色偏深,产生向下凹陷的错觉。这种带有“欺骗性”的空间感,造成了人们站在远处观看作品时产生的误判。 真实的空间被不断打开,鞠婷也对内部的颜色做了更复杂的设计。比如每层的丙烯不再限于一种颜色,有时会出现三种或更多。这意味着在刻开画面之前,每一层的丙烯因为颜色和肌理的不同,已经形成画面,获得独立性。而最终用刻的方式,将这些隐藏其中的“内容”显露出来时,作品对视觉的感知形成了最大程度的干预,突破这些干预也是进入作品的乐趣所在。

  很显然,当你亲眼看到这些画作时,视觉、身体以及整个观看的体验,都将脱离以上客观的描述。这是纯粹的艺术语言作用在感知系统上产生的化学反应,或许带动了你的情感,或许让你听见了声音。你会不由自主地从远处、近处、正面、侧面去不断地看,用观看绘画和观看雕塑的方式一起靠近它,在身体的移动中不断地论证你看到了什么,不断地在看的内容中用语言回应无数个转瞬即逝间的灵光一现。是的,我想这些作品的魅力正在于此,它不断的打开自己,让你进入其中。

  Hi艺术=Hi 鞠婷=鞠

  Hi:当时使用丙烯的原因是什么?它看起来和平时的丙烯太不同了。

  鞠:我从本科毕业以后就没有做版画了,一直想着如何拓展。期间,我尝试了油画,但是做版画的人是不学习油画的,这种材料的特殊性对我来说非常陌生。版画上一直使用的是水性材料,比如丙烯、水彩、水粉这些,我选择了丙烯去尝试。同时,按照传统的使用丙烯的方式又并不是我想要的,于是我又回到版画的体系里去思考我擅长什么。

  Hi:不同于绘画的手工感?

  鞠:手工感很重要。我开始从之前的作品里提取特性,肌理感、触摸感、斑驳感等等这些特点。然后我开始在画布上一层层地涂非常厚的颜料。但是因为制作的周期很长,我已经忘了底层是什么颜色了。

  Hi:一层一层的涂抹颜色,其中是什么逻辑?

  鞠:一层一层地堆积颜色,其实是版画套色的过程。我觉得画面中只有黑白并不吸引我,想尝试更多的颜色,就开始一层层地处理画面。最初的颜色逻辑是模糊的,只是上下两层之间搭配。突然有一天,出于之前制作版画的经验,我就用刀把画面刻开了,看到了底层的颜色。再经过几次尝试,这个系列的面貌就形成了。

  Hi:看到藏在底层的颜色时,会有惊喜吗?

  鞠:更多的是意外,看到的不是某个颜色,而是一个颜色的组合。开始的时候,每一层只有一个颜色。慢慢地我加入肌理藏在下面,让表面上保持相对平整。一旦我刻开画面,就会出现一条有颜色的斑斓的线。它是一条非常有张力的、自由的线,这个非常吸引我。这个过程有时候像在赌石,纵然你前期做足了准备,一刀切下,还是很刺激。虽然我提前都有所规划,但只要开始用刀,就会出现意外,在完全刻好画面之前我根本不知道作品最后是什么面貌。你说的惊喜对我来说就在于前期涂色的控制和后期刻画的“失控”之间吧。

  Hi:在下刀之前,会有很长时间的准备工作?

  鞠:是的,是在准备“时间”的厚度,前期的铺色是作品形成的重头,必须考虑到非常复杂的逻辑,需要提前计算好。然后交给时间去处理。

  Hi:所以也要在设计中,把期待的意外的空间放进去?

  鞠:需要有明确的的方向和周密的计划,比如怎么刻,需要什么颜色,颜色与颜色之间的空间关系等。但是在制作的过程中就会带来结果上的变化,例如每一层颜料的薄厚就会直接影响到最后的效果,线条就会有宽有细,加上颜料的厚薄和湿度的原因,也会影响刀的走向。我时常也会在里面放一些颜料块,它们有大有小,这些因素会产生意外和惊喜。 Hi:早期的创作,画面中会有一些图像,但是后面消失了。

  鞠:最开始的时候是有形象的,里面会有一些非常有秩序性的人物和场景。这就涉及到一个画什么和怎么画的问题。之前我会考虑主题,但是后面我觉得画什么不重要了,更希望材料和语言的表现能够纯粹。所以这些形象就消失了,变成纯粹的线条,这才是我想要追寻的东西。

  Hi:现在你把刻出来的线直接翻起来粘在画面上,又加强了它的雕塑感。

  鞠:虽然这些作品不是雕塑,但“雕塑”这个词有些接近它的意思了,一雕一塑,一正一负,一加一减。动作的翻转,颜色的翻转,空间的翻转。实际画面本身物质没有减少什么,也没增加什么。通过把这些把颜色条翻起来,给画面带来另一个的空间,会让视觉产生错觉。画面上凸起的部分,在远处看起来是凹进去的,这些视错觉非常奇怪,都是由颜色带来的。

  Hi:我发现刀的方向都是纵向的,你是竖着刻的。

  鞠:竖着刻的时候,会产生更多的面,观众可以绕着作品观看,它的侧面和正面是不同的颜色。如果是横向的刻,眼睛并不能通过上下的移动获得更多的信息。所以当它有了更多可以看的面,它就会变得多维,你只有靠近它围绕着看,才能看到里面的信息。

  Hi:所以你强调的是作品中的雕塑性吗?

  鞠:不强调,还是基于对作品的需求,像上面谈到的“雕”和“塑”只是字面上的理解,和严格雕塑作品没多大关联,有的只是平面里凹凸的浅空间,是一个正负形。里面更多的是颜色纵深带来的差别。我每一件作品都有不同的侧重点,空间、时间、色彩和体积等,通过“涂”和“刻”构成了它们的独特性。

  Hi:在进入你的作品时,“方法”是重要的切入点。但过分地强调了方法,又会出现疑问,“方法”变成了内容吗?

  鞠:对于抽象艺术来说使用的材料和创作方法比较简约和克制,一种方法对应一种材料,一种观念又对应一种方法。为使观念的传达更加准确,材料与方法的运用都是筛选过的。所以现阶段的形式并不是我考虑的重点,适合传达才最重要。观念和审美推进了,形式必然会随之改变。现阶段有些新的想法,正在做,也是抽丝剥茧,让它以最准确、最强烈并且又简单的接近我的想法。抽象艺术提供给观众的信息有限,让人联想的空间更多,对于我来说不会在图示上做更多工作,会更多让作品贴近内心,强化自己的观念,才能更好的触动他人,也就是我下一步要做的事情。

《无题0514》30×30cm 木板丙烯 2014

  《无题0514》30×30cm 木板丙烯 2014

  行为的逻辑

  “我希望用最少的技术和最少的方法来做艺术”,鞠婷说,“所以我只用一种材料,工具也很单一,看看这些元素能打开多少空间。”我在她工作室的墙上看到了极端的例子,有张尺幅不大的画,鞠婷只是控制了每一层不同颜色的丙烯的干湿程度,伴随着时间进程画面便自然裂开,漏出了“里面的”内容。这件具有“自毁性”的作品,同时具备设计感和控制力。在它面前,艺术家的大部分时间是在等待。

《颜色知道答案之八》32×37cm木板丙烯 2014

  《颜色知道答案之八》32×37cm木板丙烯 2014

  她将自己留在艺术里的那刻开始,等待便是常态——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等待“结果”出现的那刻。鞠婷本科学习版画,较之其他版种,她选择铜板也是出于它有很强的破坏性。从版画系出来的人,大都放弃了传统的版画材料,在这种古老的媒介中寻求突破总是困难很多。鞠婷在本科毕业的两年后选择了继续深造,带着自我突破的瓶颈,以及对版画的追问。起初,她尝试过油画材料,但习惯了版画创作的人依旧偏爱水性材料,最终选定了丙烯。

《颜色知道答案之一》32×37cm木板丙烯 2013

  《颜色知道答案之一》32×37cm木板丙烯 2013

  一个偶然的时刻,她在凝固了的、极厚的丙烯颜料上刻了下去,新的空间打开了。这其中的逻辑是版画的,而不是绘画。丙烯颜料的叠加,像极了版画套色里的逻辑,从结果入手,反推步骤,然后走到空无一物的画布前,而绘画从一开始就必须面对空白,并在过程中寻求结果。这种异于绘画的反向思维让作品的内部呈现出秩序感,刀的进入打破秩序,并构成新的空间。 颜色在其中至关重要。最初,每层丙烯仅为一种颜色,十几层的叠加之后,从最外层纵向用刀。每刀之下显露出一条色彩斑斓的线,但却因为力度和方向不同,出现颜色的宽窄不一,这种微量的渐变在无数刀之后形成视觉的场,只要你稍微眨下眼睛,就会失去前一秒看到的一切。没错,这是一种错觉——空间浮动,颜色流转,而鞠婷迷恋这种错觉中的变化万千。

《+- 040815》183×183cm木板丙烯 2015

  《+- 040815》183×183cm木板丙烯 2015

  不断打开的空间

  2013年,鞠婷的刀停在了画面中间,将刻出来的“丙烯彩条”向上或向下翻起,在合适的湿度中与原初的画面粘连。这些翻起的“丙烯彩条”排列在一起,在平面和凹面之外形成了第三个面,它高于原初的画面,但时常因为整体颜色偏深,产生向下凹陷的错觉。这种带有“欺骗性”的空间感,造成了人们站在远处观看作品时产生的误判。 真实的空间被不断打开,鞠婷也对内部的颜色做了更复杂的设计。比如每层的丙烯不再限于一种颜色,有时会出现三种或更多。这意味着在刻开画面之前,每一层的丙烯因为颜色和肌理的不同,已经形成画面,获得独立性。而最终用刻的方式,将这些隐藏其中的“内容”显露出来时,作品对视觉的感知形成了最大程度的干预,突破这些干预也是进入作品的乐趣所在。

《+- 040815》(局部)

  《+- 040815》(局部)

  很显然,当你亲眼看到这些画作时,视觉、身体以及整个观看的体验,都将脱离以上客观的描述。这是纯粹的艺术语言作用在感知系统上产生的化学反应,或许带动了你的情感,或许让你听见了声音。你会不由自主地从远处、近处、正面、侧面去不断地看,用观看绘画和观看雕塑的方式一起靠近它,在身体的移动中不断地论证你看到了什么,不断地在看的内容中用语言回应无数个转瞬即逝间的灵光一现。是的,我想这些作品的魅力正在于此,它不断的打开自己,让你进入其中。

《+- 042815》223×183cm木板丙烯 2015

  《+- 042815》223×183cm木板丙烯 2015

  Hi艺术=Hi 鞠婷=鞠

  Hi:当时使用丙烯的原因是什么?它看起来和平时的丙烯太不同了。

  鞠:我从本科毕业以后就没有做版画了,一直想着如何拓展。期间,我尝试了油画,但是做版画的人是不学习油画的,这种材料的特殊性对我来说非常陌生。版画上一直使用的是水性材料,比如丙烯、水彩、水粉这些,我选择了丙烯去尝试。同时,按照传统的使用丙烯的方式又并不是我想要的,于是我又回到版画的体系里去思考我擅长什么。

  Hi:不同于绘画的手工感?

  鞠:手工感很重要。我开始从之前的作品里提取特性,肌理感、触摸感、斑驳感等等这些特点。然后我开始在画布上一层层地涂非常厚的颜料。但是因为制作的周期很长,我已经忘了底层是什么颜色了。

《珍珠 041715 》183×183cm木板丙烯 2015

  《珍珠 041715 》183×183cm木板丙烯 2015

《珍珠 041715 》(局部)

  《珍珠 041715 》(局部)

  Hi:一层一层的涂抹颜色,其中是什么逻辑?

  鞠:一层一层地堆积颜色,其实是版画套色的过程。我觉得画面中只有黑白并不吸引我,想尝试更多的颜色,就开始一层层地处理画面。最初的颜色逻辑是模糊的,只是上下两层之间搭配。突然有一天,出于之前制作版画的经验,我就用刀把画面刻开了,看到了底层的颜色。再经过几次尝试,这个系列的面貌就形成了。

  Hi:看到藏在底层的颜色时,会有惊喜吗?

  鞠:更多的是意外,看到的不是某个颜色,而是一个颜色的组合。开始的时候,每一层只有一个颜色。慢慢地我加入肌理藏在下面,让表面上保持相对平整。一旦我刻开画面,就会出现一条有颜色的斑斓的线。它是一条非常有张力的、自由的线,这个非常吸引我。这个过程有时候像在赌石,纵然你前期做足了准备,一刀切下,还是很刺激。虽然我提前都有所规划,但只要开始用刀,就会出现意外,在完全刻好画面之前我根本不知道作品最后是什么面貌。你说的惊喜对我来说就在于前期涂色的控制和后期刻画的“失控”之间吧。

《+- 040315》62×52cm木板丙烯 2015

  《+- 040315》62×52cm木板丙烯 2015

  Hi:在下刀之前,会有很长时间的准备工作?

  鞠:是的,是在准备“时间”的厚度,前期的铺色是作品形成的重头,必须考虑到非常复杂的逻辑,需要提前计算好。然后交给时间去处理。

  Hi:所以也要在设计中,把期待的意外的空间放进去?

  鞠:需要有明确的的方向和周密的计划,比如怎么刻,需要什么颜色,颜色与颜色之间的空间关系等。但是在制作的过程中就会带来结果上的变化,例如每一层颜料的薄厚就会直接影响到最后的效果,线条就会有宽有细,加上颜料的厚薄和湿度的原因,也会影响刀的走向。我时常也会在里面放一些颜料块,它们有大有小,这些因素会产生意外和惊喜。

  Hi:早期的创作,画面中会有一些图像,但是后面消失了。

  鞠:最开始的时候是有形象的,里面会有一些非常有秩序性的人物和场景。这就涉及到一个画什么和怎么画的问题。之前我会考虑主题,但是后面我觉得画什么不重要了,更希望材料和语言的表现能够纯粹。所以这些形象就消失了,变成纯粹的线条,这才是我想要追寻的东西。

《201505》 42×42cm木板丙烯 2014

  《201505》 42×42cm木板丙烯 2014

  Hi:现在你把刻出来的线直接翻起来粘在画面上,又加强了它的雕塑感。

  鞠:虽然这些作品不是雕塑,但“雕塑”这个词有些接近它的意思了,一雕一塑,一正一负,一加一减。动作的翻转,颜色的翻转,空间的翻转。实际画面本身物质没有减少什么,也没增加什么。通过把这些把颜色条翻起来,给画面带来另一个的空间,会让视觉产生错觉。画面上凸起的部分,在远处看起来是凹进去的,这些视错觉非常奇怪,都是由颜色带来的。

  Hi:我发现刀的方向都是纵向的,你是竖着刻的。

  鞠:竖着刻的时候,会产生更多的面,观众可以绕着作品观看,它的侧面和正面是不同的颜色。如果是横向的刻,眼睛并不能通过上下的移动获得更多的信息。所以当它有了更多可以看的面,它就会变得多维,你只有靠近它围绕着看,才能看到里面的信息。

鞠婷 以刀入画

鞠婷 以刀入画

鞠婷 以刀入画

  Hi:所以你强调的是作品中的雕塑性吗?

  鞠:不强调,还是基于对作品的需求,像上面谈到的“雕”和“塑”只是字面上的理解,和严格雕塑作品没多大关联,有的只是平面里凹凸的浅空间,是一个正负形。里面更多的是颜色纵深带来的差别。我每一件作品都有不同的侧重点,空间、时间、色彩和体积等,通过“涂”和“刻”构成了它们的独特性。

鞠婷 以刀入画

  Hi:在进入你的作品时,“方法”是重要的切入点。但过分地强调了方法,又会出现疑问,“方法”变成了内容吗?

  鞠:对于抽象艺术来说使用的材料和创作方法比较简约和克制,一种方法对应一种材料,一种观念又对应一种方法。为使观念的传达更加准确,材料与方法的运用都是筛选过的。所以现阶段的形式并不是我考虑的重点,适合传达才最重要。观念和审美推进了,形式必然会随之改变。现阶段有些新的想法,正在做,也是抽丝剥茧,让它以最准确、最强烈并且又简单的接近我的想法。抽象艺术提供给观众的信息有限,让人联想的空间更多,对于我来说不会在图示上做更多工作,会更多让作品贴近内心,强化自己的观念,才能更好的触动他人,也就是我下一步要做的事情。

来源:HI艺术人物 作者:曹丝玉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