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AAC艺术家】郑路:暗喻生命状态的多样性和可能性

2016-06-30 22:22

2016年4月AAC艺术中国月度观察报告之艺术家:郑路

  郑路,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知名雕塑家。近年来,郑路在不断的创作实践中构建了个人的艺术观念和风格,始终遵循自己的语言逻辑。他将物质、文字、水、时间、 空间等概念纳入自成体系的观念构架中,形成了独特的表现方式。

  2016年4月1日,郑路国内首次大型个展“唯止”在北京侨福芳草地展览馆开幕。此次展览是郑路继2015年台北当代艺术馆个展“潮骚”之后,首次完整呈现了其近两年的最新创作动向。

“唯止”郑路个展海报

  【“唯止”最新呈现:以“水”引出“止”的观念主轴】

  据此次展览的策展人黄笃介绍:“郑路在这次个展中以‘水’引出了‘止’的观念主轴,将其转化成个性的视觉语言,采用雕塑、装置及新媒体的方式给以表现,共展出八件相关联的作品《玩止水》、《冬至》、《三千米烦恼丝》、《潮骚》、《洞庭风细》、《未知的圆周》、《雨鼓》和《心外无事》,探讨了与水、光和人相关的静止与动态、时间与空间、存在与变化、自我与他者之间的辩证关系。”除了呈现在展厅外花园中的《玩止水》是之前的作品,展厅内部的都是用不同材料、不同媒介做的新作品。

  《冬至》:记录展馆内日照变化视觉纬度上的错乱与重置

  进入展厅,新作品的第一件是《冬至》。

《冬至》(附加录影) 亚克力 850×1100×690cm 2016

  冬至,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白昼最“珍贵”,黑夜最漫长的一日,也唯独这一天阳光射进展馆内的时间最短,日影最长。在此前的展览中,艺术家在入口展厅采用了装置方式。作品《冬至》用视频的方式记录冬至当天展馆内日照变化,将金色亚克力切割成日光的轮廓,并悬浮固定在天花板或墙壁上,将其逐一定格。而此次北京的展览进行时,太阳逐渐向北回归线直射,展厅内的日照时间日趋变长,日影逐渐缩短,和预置的金色亚克力“日光”部分重叠,但大多数已经逐渐分离,从而形成了时间、空间及物质之间在视觉纬度上的错乱与重置。

  据艺术家本人介绍,首先《冬至》不是静态的作品,需要有真实的阳光和虚拟阳光两者的结合、重叠,才使作品时间的概念更显现、更显著。“我们一般面对阳光的时候,可能没有明显的时间的概念。我在这个空间里刻意营造了时间的提示。某些城市的建筑物或者是桥上会画一些横线,记载某一年洪水的最高点,那是一种提示和标注。我刻意提示阳光的痕迹,真实的阳光和我做出来的阳光重叠的时候,会产生时间对你的提示,进入到这个‘空间场’的时间对人的提示。”

  《三千米烦恼丝》:营造一个执着于现实的真实假象

  “我想进入之后有个不一样的开始,往下看会递进,慢慢的进入。”对于展览整体布局的考虑,郑路称:“肯定会有一个像铺垫,最终引入到高潮,有一种文学性的铺垫。”于是第二件作品《三千米烦恼丝》,由《冬至》营造的金灿灿的空间,走向另一个非常丰富的光线。

《三千米烦恼丝》 不锈钢丝 自由尺寸 2016

  “然而,夹在水与光之间的作品《三千米烦恼丝》似乎反射了人在复杂而变化社会中的生存境遇,即面对不断袭来的各种外在压力而产生改变。”策展人黄笃在展览前言中描述:“这个过程充满抵抗与接受的矛盾。艺术家借用一部美国电影《欢乐谷》(Pleasantville,1998)的故事,即人只有真正做出改变才会出现颜色。投射到现实无非是秩序的异类,绝大多数对秩序的拥护者起初对此抱有好奇,而随着彩色人群的增加,未知的恐惧和对秩序的破坏让社会出现了分化,以历史的投影来叙述了秩序的崩坏——黑白人群对彩色人群的暴力,以及彩色人群的抗争。当然,彩色作为社会的进步思想确证,色彩的交替实际上暗指了价值秩序变化,就如同电视机在黑白变成彩色的瞬间,宣告了黄金时代的结束。郑路用3000多米长的七彩钢丝彼此缠绕而蓬松充满整个空间,犹如人的乱发丝一样,给人以挤压感、紧张感和不安感,并营造出一个类似超真实的幻象,度量和描述了物质的能量、状态及其差异关系。因此,郑路的作品无疑折射了人在对待传统与现代、内与外、旧与新的关系时所表现出的抵抗与接受的纠结心态和矛盾心理。”

  《潮骚》:翻卷海浪与四方溅射的浪花倒挂

  展览第三件作品叫《潮骚》,作品借自日本文学家三岛由纪夫1954年出版的同名小说,小说描写了一位青年渔夫与船主独生女的爱情故事,隐喻青年必须通过层层考验与障碍,经历人生的风风雨雨,在尝尽辛酸之后才能获得真正的爱情。

《潮骚》 不锈钢、烤漆 500×410×280cm 2016

  “这个作品是跟三岛的对话,或者是一个致敬。因为我做的这个澎湃的浪潮,最后慢慢过渡成一个平静的钢板,有渐变的过程,并不是真实完整浪的形,有黑色的浪,慢慢过渡到最后变成平静的钢板。这是对三岛致敬的作品。有评论家说三岛由纪夫一生起伏‘生之空,死之盈’。概括了他的一生。他只有死,选择自杀才达到了最大的充盈,人生最大的意义。”郑路进一步阐释到。

  《洞庭风细》:太空望远镜捕获的太阳活动影像

《洞庭风细》 不锈钢、影像 640cm 直径 2016

《洞庭风细》 不锈钢、影像 640cm 直径 2016

  接下来是一个巨大的“不锈钢大圆盘”,作品名为《洞庭风细》。郑路称这是马远的《十二水图》其中一张图的名字,直接借用过来了:“纹样基本上按照马远画的水波纹的来的。这是不锈钢镜面的,经过马远的图像,再经过我转译为水的雕塑,相当于一个浮雕。但是更重要的是,我们通过太空望远镜获得太阳的影像,包括黑子、耀斑活动的太阳影像投射在上面,将两个关系重叠。”

  《未知的圆周》:从实体转化而出的水波涟漪

《未知的圆周》 不锈钢、烤漆 自由尺寸 2015

  作品《未知的圆周》则是以圆形不锈钢为元素的空间装置。艺术家将球体设定为液体状态,黑色球体大小不一、或聚或散,由于镜面光滑,在相互接触、或与墙面联系之处,各自有着一环一环的凹凸水纹。这些从实体转化而出的水波涟漪,一方面暗示了互动可以同时证明自身和他者的存在,一方面也呼应了科学大师爱因斯坦的名言:“当知识之圆不断扩大时,未知的圆周也一样。”

  《雨鼓》:空间模拟为一个鼓和雨滴声的发声现场

《雨鼓》 综合材料 1100×780×340cm 2016

  “往下就有声音了。第六个就是表现声音的《雨鼓》,或者叫《雨的鼓》也行。”作品《雨鼓》在媒介上直接取材侨福芳草地大厦天顶结构的原材料ETFE膜来进行再创造。艺术家借用原材料的现有形状覆盖于整个展厅顶端,使空间变成了巨大的鼓,再配以机械钢珠装置,观众可以自由穿行其间,将整个空间模拟为一个鼓和雨滴声的发声现场。策展人称艺术家的观念是基于对雨季里侨福芳草地展览空间的动态印象,《雨鼓》虽与雨水有关,但作品已远远脱离之前的概念和方式。

《雨鼓》 综合材料 1100×780×340cm 2016(细节)

  “芳草地的这个房顶是两层ETFE材料充气的,充成鼓的形状,它非常结实,也挺有韧性,但还是软的。这个不是互动,人是穿梭在这个作品里面的,在鼓的下面,也是一种新的体验,俗话说蒙在鼓里,这回真的能体验到蒙在鼓里是什么样的。”郑路谈到。

  《心外无事》:“凿壁偷光”折射进展厅的盆景之上

  在另一件作品《心外无事》中,郑路几乎是带有“冒险”的想象。他借助“凿壁偷光”,将展厅外部的自然阳光通过柱体内部的镜面结构,折射进展厅,使其投射在一个小的盆景上。这无疑使得里外建立起了微妙的联系。策展人解读,这正如“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之说:“将展厅外部商场内嘈杂的声音收纳,并传导进展厅以高指向性声源发射在空间中,这种声源 呈线性传导,观者只能在特定角度可以听到声音。声音和光线都存在空间之中,但却又极不易被发觉。”

《心外无事》 综合材料 900×850×690cm 2016

  “一个小的花或者是一个植物,如果没有观察到可能就沉寂下去了,如果你能体会到它的时候,那个花也显得更格外鲜艳。特别符合这个展览结束的感觉,是很微弱的叙事。”郑路称自己也愿意写点儿东西:“我的结尾一般都是意犹未尽或者是一种微弱的构成,而不是说结尾是很宏大的,也比较符合我自己写东西的一个线索和规律。就是小的声音和小的光线,当然还是和芳草地有关系。我这次真是想跟芳草地的空间去结合,因为芳草地本身是一个商场,它是在商场里面的一个美术馆,本身就是一个很特殊的存在,并不单纯。”

《玩止水》 不锈钢 740×1200×700cm 2015

  【郑路:多元思考下多样创作的艺术性格】

  1978年出生在内蒙赤峰市的郑路,很小的时候就对文字产生兴趣。六岁就跟着祖父开始接触到书法。而十岁时的郑路,就经常被专长诗歌文学的父亲委派了“任务”,将父亲的草稿重新誊写到稿面上。对孩童时期的郑路而言,最初“文字”所代表的形意,成为了他未来的创作中关键性的铺垫。

  郑路的大学教育是在鲁迅美术学院完成的,鲁美的雕塑训练,自然是着重在传统的精神诉求,但这个基础,却是奠定郑路未来创作的最佳跳板。正如艺术家自述:“在深入了解雕塑这个课题后,我才真正的意识到中国的‘雕塑’也不是单纯的艺术概念,而是个体制化的多面体,将一个学科概念引向了其他。”2003年鲁美毕业的作品,郑路以他的雕塑来作呈现,不过这时,郑路已将书法体黏贴在雕塑人物身上,破除了人物雕塑较呆板型身。

郑路个展“唯止”开幕式现场-艺术家郑路致辞

  2005年,郑路到了北京,中国文字的形意,依旧让他着迷。2007年,他从中央美院研究所毕业。北京的这段期间,郑路开始思索如何让中国文字走出来,从平面符号的姿态,转化成为立体造型和空间装置。最起初的尝试,郑路选择了不锈钢板这个材质,以书画挂轴的方式来表现,并从象形文字出发,结合镂空技法的应用与光影视觉的重叠效果。而在文字的选用上,则刻意选定带有“水”部首的文字为主轴。

  近几年来,郑路以他卓尔不凡的不锈钢作品而声名鹊起。作品的结构衔接得不露缝隙,细微处的刻画无微不至,艺术家特定的塑造和应变力让作品的形象即亲和又迷离。在此次的个展中,郑路不仅保有了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同时也呈现出其多元思考下多样创作的艺术性格。

郑路个展“唯止”开幕式现场-策展人黄笃致辞

  【黄笃:借“水”的至柔至性 暗喻生命状态的多样性和可能性】

  回到郑路个展“唯止”,策展人黄笃认为,郑路从不同角度诠释了“水”的千变万化的形态,借水的至柔至性,暗喻了生命状态的多样性和可能性:“水如镜一样具有自照、自知、自处的内涵意义,并上升到伦理高度,人类如何面对自然环境、社会发展和个体生存的关系。”

  “总之,郑路或用水或日光作为介质,借用‘时间’与‘水’和‘光’之间共存的‘变化性’概念,进一步讨论物质的‘存 在’和‘变化’过程及其关系,进而掀开了与之相关的时间、空间、语境、条件、过程、状态、心性等联系。他最终以当代语言赋予或表现了它们以虚静气阔和恢宏意境的美感,使作品所蕴育的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显性与隐性、诗意与视觉,生命与象征的意涵得到充分的视觉展现。”

  【郑路简介】

  1978年,出生于内蒙古赤峰市;

  1998-2003年 , 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 学士学位;

  2004-2007年, 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 硕士学位;

  2006年1-5月学习于法国国立高等美术学院;

  目前工作生活于北京。

  相关视频

  【雅昌视频】他用水来诠释度

  相关链接

  【专访】郑路:杂糅在公共空间之中的情感温度

  【展览推荐】“唯止”郑路个展:营造一个执着于现实的“真实假象”

来源:雅昌艺术网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