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6-08-19 14:28
赵熊先生首先是位修为全面、学养深厚的学者,其次才是人们所熟知的印人、书家、诗人、画家。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赵先生是把人们司空见惯的刻印、写字、作诗、画画都当做一门学问来做,也都做成了一门学问。潘天寿先生曾有:“中国画家不必‘三绝’,但须‘四全’”一说,其实不管是画家、诗人还是书家、印人,都应该有“但须‘四全’”的艺术追求与理想。中国的文人艺术到了元代赵孟頫时代,便形成了诗、书、画、印逐步相结合的模式,此后历经明、清乃至与近现代而成为优良的传统,可以说是赵孟頫发其端,文寿承承其绪至清代蔚为壮观而大家迭出,至近现代吴昌硕、齐白石而达其巅峰。
中国的篆刻艺术,成熟于秦汉,异彩纷呈于明清之际,虽历经数千年而时有兴衰之别,但其间印人林立,开宗立派者代不乏人。然自秦汉以后,印人多以“印宗秦汉”为旨归。深谙印学的赵熊先生自然有着清醒明晰的认知,正如他在其《失落秦汉》一文中所说: “秦汉印作为中国印章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历为世人所肯定。
虽然,当时的玺印制作者并不是基于艺术的目的进行创作的,但由于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熟练的文字构成经验,使得在秦汉玺印中表现出了丰富而深邃的审美意识。特别是秦‘摹印’文字及汉‘缪篆’文字的形成和确立,为秦汉印乃至后世玺印的制作与创作,奠定了不可动摇的基础。
千年之后,中国印章发展史上第二个高峰——明清流派印形成,纵览当时印坛诸家,也大都未能翻出秦汉印(特别是汉印)的如来掌心。至近代,黄牧甫自不必说,写意印巨匠吴昌硕的印式基础在秦汉,以霸悍印风名世的白石老人的根基依然是汉式。
即便在当代,诸如韩天衡、王镛、石开等位,以及‘流行’麾下的不少兵勇骁将的作品,倘若拂去其色泽不一的外在包装,其本质依然未出秦汉印的藩篱,骨子里依然是秦汉印的基本构成形式!”有如此思辨,赵先生的篆刻自然就坚定的追求着秦汉遗风了。当然,艺术作品的终极境界还是追求艺术那独一无二的“这一个”,所以取法乎上的高蹈只是手段并不是目的,目的是完成自我人格的塑造和自我面目的独立,如此就必须有着转益多师的“勤”和独持己见的“才”,这两点赵熊先生自然是兼而得之的。
所以,他在宗法战国、秦汉玺印同时,又能旁涉百家。如先生20岁时仿白石老人“夏少丰印”,21岁时临陈衡恪“师曾”印,23岁时仿邓散木“谁主浮沉”印等等,都能在惟妙惟肖之间显现他的才。而翻检先生创作年表,随处可见诸如某年刻印二百二十余方;某月刻印三十方……某月刻印二十余方……以致五十余年来刻印万余,于此,可见赵先生执情之痴与刀耕之勤。
赵熊先生的刀耕之才,一来显现在他学习取法的睿智上,二来显现在入印用字的丰富上。赵先生入印用字,举凡甲金、小篆、缪篆乃或泉币文字以至于老宋字体,可以说是无所不用其极,符合“尽量涉猎广而多重吸收”的创作思路。且看老宋字“书乡”一印的边款铭文:“书乡杂志嘱刊一印,画稿数种未有佳构,忽即兴得此,殊觉快意。丙子秋雨中,面墙斋记。”就能见白石老人式的狡黠自足。
当然,能有如此手段就得说说赵熊先生的书法,何况前人有着“印从书出”的论说。
赵先生的书法,以篆、隶、行三体为擅,内中尤以篆书最为出神入化,能在一体之间裁为百种样式,然审视其作,能于或方或圆、或狭或广、或扁或纵、或正或欹的高妙变化中看到他的筑基的扎实和才思的跃动。
因为扎实,其作多样而不怪诞;因为跃动,其作宗法而有所变。这正验证了赵先生关于“风格”的阐释,他说:“时下,似乎人们对‘风格’与‘形式’ 有些混解,好像那种表象的形式雷同,就可荣获一顶‘风格’的桂冠。其实,我以为真正的风格存在于那种无论表象如何变幻,而始终蕴藏于‘质’中的独特语言之中。表面所谓无风格,也许正是其风格所在。
中国人看重书法,所以总对书法有所苛求,人们珍视珍爱艺术之林中的“这一个”,又责难“这一个”在自成格调后的重复。然而就此来说,赵熊先生的篆书是经得起当下的品味和时间的淘漉的。赵先生的篆书写的出神入化而隶书却写的面目独张,这“独”却是在步步为营的历练中完善成熟起来,曾见早年陕西书院出的一本小书中有赵先生所书“扶起绿荷承早露,惊回白鸟入残阳”隶书联,用笔寓圆于方,结体寓方于圆,即想在隶中见篆于篆中生隶,而与点画起止之间亦见行草韵律。然此书印行之季当在1991年左右,赵先生年届不惑虽思想圆融而手段多有局促处,故是作有夹生之憾。
岁月不居,20余年忽忽而过,如今赵先生的隶书在面目独张中尽显着通融自在的赏心悦目。难怪时人对他的隶书有着这样的评价:“赵熊在书法创作上的成功创造在于集多年深厚的篆、隶基础,创作出别具一格的‘五分书’,即以篆书之形,表隶书之神,篆隶笔法各取一半,入古出新,气势磅礴而旷达”。
或篆或隶,赵先生宗碑多年,可以说是完全的“书宗秦汉”了,所以他的行书自然就是他碑派书风的衍生,在方棱硬挺戛戛独造的体式里寓篆韵隶姿于字里行间,故能就“质”而去“妍”,表达着赵先生高古而静穆的艺术诉求。历来论者以为行书最能见人性情,于此,可见赵熊先生人格所在。
赵 熊字大愚,别署面墙斋主、风过耳堂主人、老墙等,师从陈少默先生。 陕西书学院专业书法篆刻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培训中心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研究员、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西安市文史研究馆馆员、终南印社名誉社长,西泠印社理事。
作品多次入展全国书法篆刻展、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全国首届优秀会员作品展、全国首届大字书法展等,并出任西泠印社第五届、第七届篆刻评展评委、当代篆刻艺术大展审定委员、全国第九届、第十一届书法篆刻展评委、全国第六届篆刻艺术展评委、全国兰亭奖评委等。 论文入选全国第三、第四、第六届书学研讨会,全国第二届书法教育理论研讨会,中国书法艺术节•天津论坛(获优秀奖)等。出版有《赵熊篆刻集》《怎样学隶书》《篆刻十讲》《风过耳堂吟稿》《境由心造——赵熊诗文书法作品集》《风过耳堂秦印辑录》等二十余种书籍。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李立荣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