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伍伟最近在白盒子艺术馆的展览由两部分组成:主展厅的《白泽图》项目和二楼的文献梳理。《白泽图》成为展览源于他对白泽这一传说中的神兽的命运做出的当下思考,或者说恰恰是因为如今人类生活的艰难困境不得不让每一个真实的个体做出生存命运的思考和应对。世事难辨,举步维艰,生活在罗生门的世界之中,如何展开行动,我们需要一双洞若观火的眼睛,而传说的白泽便拥有着这样的神力。
白泽独具慧眼,“王者有德,明照幽远则至”。在民间的图像中,为了强化白泽的这种明辨善恶的强大能力,给它全身添加上更多的眼睛,仿佛它就是一个眼睛的集合,其存在就是为了观看。但是,纵然有着万千慧眼,身处今天迷雾森然的尘世之中又能如何?伍伟给出的解释是,就像一只命丧公路的猫,一张被碾压的毛皮平展的贴在地面,或像一只死去的松鼠,几只苍蝇闻风而来。
展览呈现作品
展览呈现作品
然而,这不是一则故事,作为展览,故事仅仅是一个注脚,一个大众乐意倾听的旁白。作为串联起整个项目的白泽,显而易见,故事不可或缺,叙述需要展开,故事便构成展览的第一重叙述,一个隐藏的叙述。与之构成显影关系,即第二重叙述的则是化身为纸堆的白泽,也就是我们在现场看到的作品。但显然,这些作品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被巧妙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相互指认或者是一个互为辨解的紧张舞台关系。紧闭双眼的摄影(《我的眼》作品)正对着堆积的镶嵌眼珠的《白泽图》(作品名)。被铁丝紧勒捆绑的白泽(《无题》)应对的是支离破碎、爬满展厅正面墙壁的《皮毛》(传说中鬼怪以碎片的形式存在)。铺在地上剥开表皮的《原形》(作品名)呼应死后苍蝇聚集的松鼠(《无题》视频作品)。这是一个充满看与不看,束缚与逍遥,生与死的复杂剧情和辩证关系的剧场。艺术家时而显身其中亲自演出,时而隐藏幕后悄悄策划。这也就意味艺术家既是演员,又是导演,同时兼有观众的身份。作者视角便构成展览的第三重叙述。
观众需要知道答案,《白泽图》里的演员也部分的,或是仅仅且代表导演表达了他的某一时间的态度:紧闭的双眼,软塌塌瘫在地上的《手指》(真丝软雕塑),这其中暗含的蕴意不言自明。当然,观众也有权利完全拒绝这样的作者态度,或者说是独白。因为,他只代表艺术家某时某刻的一种临时心态:一种无望,无能,无奈之感。
展览呈现作品《手指》
不得不提的是,这样的解读对于伍伟这次的展览来说,似乎没有什么大问题。但是对于他的作品来说,这样的解读无疑隐藏着巨大的危险,因为我们太专注于一种作品的外在叙述而忽视了作品本身的价值。
伍伟的作品最具代表性的特征是对纸张的使用方式。这种将书页边缘转化为皮毛的手法最早出现在他2012年的作品《藏书》中。彼时的手法只是一种材料的实验,但书页剪裁后呈现的毛皮质感让书页的材料得到了意想不到的转变。但它并没有停留在这种简单的材料转换之间。很快,他将这种材料实验发展成了他个人独特的艺术语言。从《藏书》到《皮毛》,这可以看做是语言自然延伸的结果,毕竟从毛绒绒的纸到毛皮,这里有着天然的亲缘关系,但其中更多的包含着艺术家在创作上的自觉性。
展览呈现作品
展览呈现作品
伍伟提到他在剪切、粘贴成作品的的过程中,感觉那些纸张在某一瞬间甚至具有了灵性,这是一种非常中国式的话语。类似的著名例子是皮格马利翁爱上他亲手制作的雕塑,爱的恨不得它不再是雕塑而是活物。隐藏在这个故事背后的则是西方艺术中的严格的模仿观念,如何将艺术处理的和自然中的存在物一样真实。伍伟的皮毛有这样一种倾向,用剪裁精细的纸张来模仿毛皮。但是,在《白泽图》中,我们看到这种模仿被有效的祛除或者是分解掉了,它完全变成了一种个性化的,也是属于伍伟自己的艺术语言。之所以这么说,因为在观看他的大幅《皮毛》作品时,总有抑制不住的想去触摸的冲动,这也意味着他的作品不仅是视觉的而且也是触觉的。之所以有这种想抚摸的冲动,是因为观众把他的作品当作真实的皮毛去对待了,所以想去感受皮毛的柔软以及它的温度。而在这次展览中,在单件的那个嵌入眼珠的《白泽图》作品中,这种想抚摸的冲动消失了,因为它不再产生错觉,我们终于回到了作品本身。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康学儒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