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编者按:由子仁策划、三恒美术馆主办的“羽化的自在观——王牧羽的水世界”绘画展,已于2017年7月15日下午在三恒美术馆成功开幕,并获得来自专业领域的艺术家、理论家、批评家的好评,也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人士的热烈关注。这是子仁先生策划的系列展“回溯画体点名展·当代中国画家个案”中的第二个展览。展前,子仁先生按照他的策展计划和研究模式,专门为王牧羽此次画展撰写了深度的画史研究论文《牧羽画史概论——回溯画体点名展之当代中国画家个案史论研究之二》,已收入展览图录当中,他还为图录和展览现场分别撰写了《序》和《前言》。由于大家的高度关注和支持,三恒美术馆认为有必要在本馆微信公众号平台上,推送子仁先生的《牧羽画史概论》及图录《序》文,以飨读者。鉴于《牧羽画史概论》篇幅甚长,原文连注释共3.8万字,不便一次性推送,故将此文按其原有结构分为五个部分,以连载的形式进行推送;同时,为使文章眉目更为清晰,推送时删除文章题目的副标题,特此向作者和读者说明。我们真诚地希望,推送子仁先生这篇信息量超大的深度论文,能便于大家对牧羽绘画艺术的探索过程及其目前取得的成果,带来认识上的帮助。
牧羽画史概论(一)
子仁
王牧羽,原名王强,曾用名河水,现署牧羽。1975年,牧羽生于山东淄博。15岁那一年,牧羽拜扬子江先生为师,研习传统山水画,从此与中国画结缘,成为他艺术上的开蒙期。从牧羽对那段经历的忆述可知,宋元绘画的笔墨图像为其营造了一种审美氛围,使之对其情有独钟。
虽然牧羽在1994~1996年间完成的第一个高等学业还只是一个普通的师范专科,却不妨碍他在艺术上持续地造就自己,这在他从1997年开始的多年写作中表现得很明显。1997~2003年间,牧羽的艺术创作主要是诗歌写作,尤爱现代诗,所见40多首或抒情、或困惑、或深思,很能体现其心性气质和艺术才华。此外他还写下数篇隐喻式散文,文笔干净,意思清朗。牧羽的文学写作,既是青春情感的表达,也是他对中外文学、史学、哲学、美学等诸多名着的阅读经思考、消化之后的结果,为其日后的绘画探索打下一个良好的文化基础。
2003年,牧羽考上山东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以后,可能是专心于绘画的缘故,也与心智渐趋丰满、志趣渐趋稳定有关,开始进入一个感性与理性并进的时期,虽然他的诗歌写作锐减,但是他对艺术的思考和研究以及其他形式的文学写作并未停止。从那时到现在,牧羽在从事绘画研习与创作的同时,陆续写下了20多篇各类文章,约可分为学术性论文、赏析性品评、随笔性散文三类。在此期间,随着绘画研习、探索、创作的需要和旅行的脚步,牧羽有针对性地研究和讨论过中国文化核心理念与传统审美观念,以及诗与画的关联等各方面的诸多问题,也对比考察了当代中国美术教学的观念和方法,在中外艺术历史的照映中比较自我实践的得失经验,分析、试验、归纳自己的绘画学习理路,持续深入地研讨和阐述审美观念和艺术观点,由此确立并逐渐完善自身的文化理想和人生追求。所有这一切,牧羽无不围绕着自己作为个体的主体实践,在自身的生命过程中充分展开,最终都落实到他的精神活动痕迹——绘画之上。
不拘成法、智识善变,[1]使得牧羽绘画的历史演变表现出非常鲜明的阶段性:2003~2009年间,牧羽的创作主要是水墨人物画,偶尔涉足静物和山水,但为数不多,习得性探索是其实践的主要特征。这个阶段完成于山东;2010年,牧羽来到北京求学深造,虽然后来因故短暂回到山东,但北京成为他此后生活与艺术创作的主要基地。在2010~2011年间,牧羽主要从事水墨写生的研习,博采众法而不减其主体性的判断与选择,人物、静物与风景各门类全面展开,绘画与思考能力都得到高度段炼与加强。2011年后半年开始至2014年间,他专注和持续进行水墨风景的写生和创作,自主探索和独立完成了总名“边缘系列”的众多组画,初步形成自己的艺术语言风格,留下一系列代表性的水墨作品。2013~2015年间,牧羽以“云图系列”跨上了艺术新变的又一个台阶,深化了审美品格与艺术追求,在艺术与生命体验均获本质升华的基础上,完成了更具个性、更为自由的图式创造。2015~2017年间,“水图系列”的诞生和深化是牧羽在绘画探索上进行古今对话的大胆实验,眼界、思维、语言、法式、图式等都有新的开拓和进境,踏下了又一次新变的足迹。本文即针对牧羽加速度般跳跃式阶段性演变的绘画探索过程和成果,做史学的研究与理论的阐释。
图1:王牧羽 下午茶 200×200厘米 纸本水墨 2004
2003~2009:情感与青春——城市的人与网络的人
就所见作品来看,牧羽的绘画研习和探索从2003年考上美术硕士研究生进入正式的学院式训练为起点。早在那时,作为学生的牧羽已抱定一个念头,以水墨探索为立足点来“改造中国画”,[2]创造出他所理解的作为当代艺术的中国画。在本体意义上,牧羽画史由此开始。
研究生阶段第一年,牧羽没有留下可观的画作。2004年他却画出了这个阶段第一幅获得社会认可的大型纸本水墨作品《下午茶》(200×200厘米,图1)。转年,该作品入选第十届全国美展山东展,并获奖。2006年,牧羽以此与另外两组纸本水墨作品《视频》系列和《网吧》系列(图2、图3),作为自己的毕业作品,还以《中和思想与中国传统绘画的审美》为题完成了学位论文的撰写并通过答辩,[3]获得硕士学位,成为当年他那一届毕业论文的优秀作品。
在2009年以前,牧羽的人物画形成了两种创作模式,《下午茶》与《视频》系列、《网吧》系列正是这两种模式的开端,由此他完成了一批系列化的人物画。
图2:王牧羽 视频系列(二) 纸本水墨 2006
图3:王牧羽 网吧系列(一) 纸本水墨 2006
(一)城市情感体验与城市休闲女子系列
牧羽以个人的情感体验为基点,借助习得的绘画语言,关注和表现其城市生活经验,成为《下午茶》所代表的第一种模式,有关作品可以权且归之于“城市休闲女子”系列。在此系列中,牧羽特别专注于观察貌美休闲的女子形象,以纸本水墨为基本材质,用飘逸有弹性的修长笔痕来塑造体形,辅以利于表达光影和色彩的块面式短笔,佐以有分寸的浅淡墨色,营造出一种家居休闲的朦胧画面。在2010年以前,以这一模式上完成的作品还有2007年的《往事》、《想起远方以及其他》,2008年的《面对月光的一目十行》、《一个北方好青年的苏州行》、《致婷婷的一封信》、《十夜》、《在泉边》(图4)、《八月十六的露营和月光》(图5)和2009年的《白月光》等,此外也留下了一些同类的人物画小品,而且材质工具不拘一格。延伸来看,这个时期的《下午茶点》、《口红》等静物画,在情调上与同期人物画同属一个大范畴。上述作品的名称绝大部分与作者在1998~2003年间的早期诗歌同名,落款和印章也大多数延用诗作的署名“河水”。[4]反观牧羽30岁以前所作的诗歌,贯穿了一条充满青春甜蜜与失恋苦闷互相交织的主线,这条主线是在他的城市生活和旅行经验中形成的,当他正式转向人物画研习和创作时,首先获得了复现,早期的情愫至此得以形象化。
图4:王牧羽 在泉边 纸本水墨 2008
不仅如此,“城市休闲女子”系列人物画还有一个现象,即牧羽好像没有采用多少习作草图的练习来做为正式作品的前奏,便可以信手拈来,轻松画就。这与此期人物画第二个系列的创作状态,是很不相同的。这可能与作者投入其中的丰满情感有关,使之易于一气呵成。但是绘画并非止于情绪性因素即可完成的工作,它需要形色质的语言塑造。而此期牧羽的这方面素养,显然不仅仅来源于早期的绘画开蒙和积累,而主要是来自于学院教学的训练,以及借此拓展的域外艺术的视野。所见此期牧羽人物画作品中,有一幅2008年以前完成的《临克里姆特妇人像》,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和了解牧羽“城市休闲女子”系列的角度。这件习作以纸本水墨的形态来模拟和初步地改写了克里姆特原作的图式,结构更为平正,色调比较淡雅,用笔特征一如上述,更为细腻也更多经营。实际上,我们从“城市休闲女子”系列中能够感受到,西方现代艺术发轫期前后的不少画家对牧羽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较早的马奈到后来的修拉、博纳尔、马蒂斯。必须注意的是,由于中国在国门开放进程中选择性译介的优先原因,这种影响在20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头十年的中国画坛上曾经颇为流行,也造就过牧羽的师辈和同辈中一大批着力表现城市生活为主题的画家形成了当时风行的面貌。
图5:王牧羽 八月十六的露营和月光 纸本水墨 2008
总之,2003~2009年间的“城市休闲女子”系列人物画,在精神内涵与图像法式上,是以城市生活为基础、以个人情愫为基调、以家居休闲为情致、以恋爱女子为对象、以结构平正为布局、以笔墨轻浅为手段、以含蓄内敛为格调。其创作模式的形成,应与牧羽早期的情感生活一脉相关——诗画同名以及诗画同款都说明了这一点,也与此期他在学院式训练中获得的知识与能力,还有与当时中国画坛上某种唯美时风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
(二)网络时代的青春图像
牧羽的《视频》系列、《网吧》系列是他第二种人物画创作模式的开端。这一模式延续到2010年,也留下了许多画作,大尺幅作品也不少,如2008年的《小明》,2009年的《丝袜少女》、《椅子上的少女》、《小娜和冰冰》、《小薇彩彩和美丽》,以及2010年的《单人舞》、《钢管舞》等,男性形象开始出现(如《小明》),却仍然很少,绝大部分作品还是描绘女性形象,不过她们与前一种模式的女性迥异其趣。关于这一模式的作品所表现的主题,牧羽对《小娜和冰冰》、《小薇彩彩和美丽》等所做系列的名称归纳便是证明,即“网络时代的青春”。勤于思考的牧羽同期写下多篇相关文章,如《关于网络时代》、《信》(之一、之二)和《聊天》(之一、之二)等,对网络时代人们在生活上的行为模式、心理模式的变化以及自身在其间的近距离感受,都有很准确的认识把握与理性的思考。
图6:王牧羽 丝袜少女 纸本水墨 2009
图7:王牧羽 椅子上的少女 纸本水墨 2009
在这第二种模式的人物画中,牧羽呈现了“网络时代”中身份有别的多种社会性人物形象,主要是年轻人,大体又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是深陷网络的普通年轻人,从PC鼎盛时期上网冲浪的一代,到智能手机普及时期的低头一族,如最早的《视频》、《网吧》和稍晚的《小明》;第二类是主要通过网络平台来传播其影像的第二性少女,带有不同程度的准色情意味,如出现在相对私密空间中的《丝袜少女》(图6)、《椅子上的少女》(图7),以及多见于娱乐场所中的《单人舞》、《钢管舞》等;第三类是在网络平台和现实平台上都能以明星般形象出镜的娱乐对象化的少女,如《小娜和冰冰》(图8)、《小薇彩彩和美丽》(图9)等;第四类从形象来看,与“城市休闲女子”有些相似,但神态并不休闲,脸上带着忙碌的城市白领女子常见的或寻欢、或迷离、或警惕的眼神,不过这类作品似乎没有形成规模化的成熟形态(图10)。
图8:王牧羽 小娜和冰冰 200×200厘米 纸本水墨 2009
图9:王牧羽 小薇彩彩和美丽 200×200厘米 纸本水墨 2009
作者以这四类形象的作品诠释了当代中国社会里“网络时代的青春”现象,这也决定了它们的图像和语言会采取不同于“城市休闲系列”的创作模式。完成得较早的第一类,多取自现实感较强的场景,那时的人们对这种场景不会陌生,所引发的社会问题至今仍在发酵;有过类似网络体验的人,对第二类作品的形象和场景也不会陌生,它们在早期的先锋影像和后来的商业化影视中都不罕见;第三类形象则完全是狂欢式的当代娱乐生活在网络和电视上的典型形象,至今仍在我们周围随处可见;第四类形象则体现了作者对网络时代城市白领进行的观察、思考和表现。在语言应用和表现手法上,这种模式的作品存在一个逐渐复杂化的过程。最初用力道尚嫌松软的笔痕墨块辅以斑驳的设色来造型、造境;随后则不再拘泥于学院里对中国画的单边约束,加强用笔力道及其表现功能之外,还借鉴了更为多元的形色因素。例如平面构成的结构、色块拼贴的手法(有立体主义的影响),甚至还使用了从手绘到类似传统墨斗的弹制墨线,连喷绘式涂鸦的手法也引入其中,在一个个被网络笼罩或隔离的碎片化图像中出现了商业平面设计式的企鹅标志。这一切都蕴含着某种象征意义。在作品形成系列之后,象征性特征更是不言而喻。在这一模式的摸索过程中,传统笔墨的因素由原本就不突出而变得越来越弱化,用笔特征也由不失滋润的飘逸轻浅变得更为刻露和干涩——牧羽借此走过了一条出离时代约定性的所谓国画新传统而迅速融入颇具争议的现代水墨之路。最终,这种摸索之路及其涉及的一切要素,都在牧羽离鲁赴京以寻求进一步发展机会时而重新做了取舍。也正是在此前不久,“牧羽”开始成为其绘画和文章的正式署名,似乎喻示了作者期盼更为自由的创作境界。
图10:王牧羽 《网络青春》系列之二 纸本水墨 2009
(三)习得模式与内在认识
这个阶段短短数年之间,牧羽便掌握了上述两种创作模式,完成了数量可观的作品,体现了作者很强的绘画能力。但这不是断定牧羽绘画趋于成熟的理由,否则便是过于草率的荒誉之举,也是对牧羽的能力、情感、观念的不理解甚至不尊重。就其来源而言,以上两种模式应该说都是牧羽从当时画坛上流行的时风当中习得的,他还没有形成艺术语言与审美观念的统一结构。这些显性的习得性摸索容易阻碍人们去考察那些预示着真正导致牧羽此后发生深刻转向的隐蔽性因素。为了便于展开后文,有必要先在此对这些因素略作条陈如下:
其一,牧羽在绘画开蒙阶段对中国中古时期的绘画所营造的审美氛围获得了良好的基础性体验,但由于功力不逮和时风披靡,这种体验在他本阶段的创作中无法彰显。但牧羽并未放弃这种体验所触发的思考,集中的表现就是他在硕士学位论文中着力论述的“中和思想”及其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美学体现,以后他又陆续撰写了《中国绘画气、象与形的审美辨析》、《从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解读传统中国画》等专究理致的论文,而且颇见学术功力。理论思考巩固了牧羽在绘画开蒙阶段的感性体验,使得他此时的绘画没有出现过度张扬的形态,“中和”也成为牧羽此后在绘画探索中始终作为一个终极性的态度、方法与观念的理性基础,不断矫正自己的路径。
其二,如果把1997~2003年间牧羽在城市生活的情感体验基础上写下的诗歌做一番系统梳理,并将其与2009年以前和往后几个阶段的绘画母题和某些语言形态进行对读,当不难发现,牧羽在着力于对绘画审美观念做理性思考的同时,一贯尊重自己的内在心性对可以视觉化的概念、符号与色彩作感性偏好的选择。诗中如水、云、故乡、异乡、旅途、远、羽等概念符号,或成为他不同时期蕴含微妙差异的生命态度与审美理想的署名,或在后来的绘画中先后成为不同的观照对象与寄托性母题。另外,早期诗歌中最常见的色彩概念是各种名目的蓝,淡紫色也出现较多,偶尔出现的还有绿和柠檬黄,绝少刺目扎眼的色彩。尽管我们可以用现代心理学理论来解析这些概念意象与色彩偏好的选择,与作者当时的情感体验与性格禀赋之间的关系,但此处的重点是,牧羽的绘画中一如他在早期诗歌里一样,除了确立带有情感性的人物作为画面主体之外,还初步地把诗歌中反复出现的概念意象和色彩偏好做了同构性续建,成为画面的背景或形成画面的主色调。这方面在“城市休闲女子”系列中表现得相对清楚,在牧羽探索出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并逐渐形成自我风格的未来,这种同构性续建将更为明晰。
无论是早期传统绘画开蒙中获得的基础性审美经验,还是此期对传统文化与绘画审美的核心观念所做的理论性思考,也无论是此前诗歌形成的概念意象,还是由于气质禀赋和性格特征所选择的色彩偏好,都在牧羽这一阶段人物画创作中进行了初步的视觉化融合,只不过这种融合还是在牧羽从当时的画坛时风中习得性摸索的两种创作模式中潜在地存在着,它要衍化成为显性的母题、语言和风格结构,并凸显成为作者的个性风貌,还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注释:
[1]牧羽的硕士导师岳海波先生曾对自己这位学生的艺术能力和学术智慧赞赏有加,见岳海波《风景这边独好》,2013年。
[2]见党震《王牧羽的变化》,2013年。
[3]按,牧羽的硕士学位论文经过修改,又名《中国传统绘画的中和美学观》。
[4]至迟从1998年开始,牧羽以“河水”为名来写作和画画,在他的画面上一直沿用到2010年以前。牧羽在艺术作品上的署名,很可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的原名“王强”在这个时代的中国社会中是一个非常大众化的姓名,而且它在意向上与牧羽从始至今表现出来的艺术情致与理致以及审美理想和艺术表达都不甚相符,这可能是牧羽不再把原名作为艺术署名的原因。可见,中国文人在个人字号上遗留下来的言志传统,同样发生在牧羽的身上。
(待续)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子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