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中国的数字艺术发展是与多媒体艺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图形设计软件、数字化技术、互联网发展联系在一起的。迄今,这些不同方面的内容构成了丰富的数字艺术,使得数字艺术成为含义广泛的术语,凡是与之有关的创作都可以通称为数字艺术。但数字艺术又特指应用编程、计算机软件进行创作、表现为视频、计算机屏幕、投影、多媒介装置、数字输出打印的一类新艺术,它既有独立单元的作品,又有强调互动作用的作品,成为一种新兴的艺术领域。由于数字艺术是与其他技术媒介联系在一起,因此有人也将新媒体艺术称之为“数字新媒体艺术”。[1]
数字艺术在中国乃至国际上的发生与发展都是与计算机革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本身与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对数字艺术概念有不同命名,从中可以看出这一领域的宽泛和开放,如计算机艺术、交互艺术(interactive art)、遥在艺术(Telepresence Art或Telematic art)、生成艺术(generative art)、软件艺术、网络艺术、游戏艺术、虚拟现实艺术、机器人艺术,甚至人工生命艺术(artificial art)等。这是一个开放、充满未知可能性的领域,是艺术新知识生成的地方,它扩大着我们关于艺术的知识边界,也丰富着、改变着我们的感官认知。
在中国的语境里,先是在1990年代初出现了基于电子媒介的录像艺术,在90年代末开始出现基于数字化技术的数字艺术,如冯梦波的游戏作品,即是对游戏程序的改变。1999年Flash 4推出后,中国出现一批制作者。严格意义上的中国数字艺术(数字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发生在21世纪,成为继录像艺术、新媒体艺术之后第三波的新技术艺术,它正在寻找自己的开放美学原则,开始逐渐成为与录像艺术、新媒体装置、电子艺术既重叠又区别的领域,作为数字艺术,虽然具有包容性和无边界的艺术特征,但如何成为自洽的新一代独立艺术、如何具有创新思维与探求未知领域的能力,则是摆在艺术家面前的新问题,而随着发展,它也会越来越具有自己独有的品格。目前,数字化艺术受到社会的普遍重视,广泛应用在电影制作、电视传播、广告制作、网络数据库、网络游戏等领域中,在教育设置上,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北京服装学院、四川美术学院等都先后开设相关专业,旨在推动与数字技术有关的艺术创新教育和人才培养。今年9月11日,中国美术学院又特别成立了跨媒体艺术学院,着力于强化相关新媒体、新技术、新知识、新数字的融通和交汇,以探索艺术新的可能性,培养新型的艺术人才。
在数字艺术的展示上,中国进入21世纪开始密集地举办以新媒体为主题的艺术节、论坛、展览,如2001年中国美术学院举办了“新媒体艺术节:非线性叙事”、2002年亚太媒体艺术展(MAAP)在北京举办、2004年-2006年举办了三届北京国际新媒体艺术展、2007年上海开始举办年度电子艺术节、2008年中国美术馆举办了大型的“合成时代:媒体中国2008”(Synthetic Times: Media China in 2008)、2009年杭州举办“未来链接:数字艺术中国”、2009年中央美术学院举办“我们的能力:国际新媒体艺术展”、2010年即将举办的“编码与解码:国际数字艺术展”等。另外,中国出现了很多新的艺术机构,也都积极支持新媒体艺术(数字艺术包括其中),如北京藏酷新媒体中心(21世纪初很活跃)、北京站台中国、北京维他命艺术空间、北京伊比利亚艺术空间、上海证大美术馆、北京中国数字艺术协会(DAC)等。
目前,数字艺术尽管广泛应用到各种社会领域中,但作为专项的数字艺术家或专门的数字艺术节或展览还不是很多,或许这是一个媒介混合的时代,任何单一媒介的艺术家都不足以应对当代社会与心理观念的复杂变化,但毕竟数字艺术要在创造思维上做出前卫的实验,按照当代艺术的文化逻辑来推敲演绎数字艺术的观念与物质世界。这是数字艺术的先锋性所在,也是发展具有艺术意义和社会文化意义的所在。
在中国从事录像艺术、新媒体艺术乃至数字艺术创作的艺术家都是先知先觉的一批人物,他们大都来自于艺术领域,对新视觉、新知识充满好奇,具有果为天下先的勇气和执着,作为一批小众艺术家群体,至今无法与从事架上艺术创作的巨大群体相比,但他们显示了一种时代的力量、代表了未来的潜力,关键是传递了一种探索未知领域的精神,因为面对的是新知识、新的空白,所以更需要一种理性、科学精神和反思能力去把握这些极具科学性、技术性的新艺术探险。如果说艺术与科学是一个时代的话题、甚至历史的话题,那么这些中国的新媒体与数字艺术家是在将艺术观念与科学精神融为一体,是在开辟中国艺术史的多项分支的一种建设性事业。同时,在中国,计算机或相关技术领域的人员介入到数字艺术创作的不是很多,这与国际形成一个差别。相信未来,随着数字媒体艺术的普及和其他技术专业背景的人员对艺术的兴趣与认识的提高,也会有越来越多的技术人才进入数字媒体艺术创作中。
通观它们的发展历程,它们是从无到有、从无名到受到关注、从忽略到受到学术话语的重视,也逐渐得到社会团体、资金支持;它们从简陋走向规模、从单一到日渐丰富,但与国际条件相比,它们仍然是一个全新的开垦地,有待于进一步的建设,如中国需要有一个专业的新媒体与数字艺术博物馆,也需要更多的社会认同和支持。
当代社会是一个扁平化的全球化时代,所有的信息流通与传播都是瞬时同步完成的,同样,关于新艺术的信息与知识也是同步在中国传递的,即便如此,仍然需要艺术的敏感者从事这项艺术的创新与实验事业,在中国这是一个拓荒地,在国际上也同样如此,历史的未来将为它们而书写。
参考文献:
《新媒体考古》,李振华主编,2009上海电子艺术节学术研究项目资料文集。
《非线性叙事:新媒体艺术与媒体文化》,许江、吴美纯主编,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杭州,2003年。
《新媒体艺术史纲》,陈玲著,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2007年。
[1] 石磊,《新媒体概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北京,第2页。在教学专业的名称上,中央美术学院的数码媒体工作室可谓代表。
来源:雅昌艺术网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