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8-11-07 08:37
图1 清代德化窑白釉狮耳炉
图2 清代德化窑白釉狮耳筒式瓶
图3 明宣德款德化窑白釉狮耳香炉
图4 清代德化窑白釉坐狮观音像
北京故宫博物院是中国最大的艺术宝库,在180多万件藏品中,仅古陶瓷一项就占约35万件之多。这些古陶瓷除了景德镇窑烧造的以外,其他地方瓷窑产品也很多,但能够形成规模的只有龙泉窑、德化窑、宜兴窑等。特别是所藏德化窑瓷器,不但数量大,而且精品多,历来为世人所瞩目。北京故宫博物院常务副院长王亚民曾表示,北京故宫博物院现藏有历代德化窑瓷器800余件,其中尤以明、清两代德化窑所产白瓷藏品数量居多。
正在石狮市博物馆举行的“丝路狮缘——故宫狮文化珍宝展”上,就有两件清代德化窑瓷器作品——白釉狮耳炉与白釉狮耳筒式瓶亮相展览,吸引不少观众驻足欣赏,纷纷与之合影留念。
北京故宫藏德化瓷中的“狮文化”代表
北京故宫博物院器物部副研究员刘岳对这两件德化窑白瓷作品做了现场解读:
先看这件清代德化窑白釉狮耳炉(图1),底径12、高7.5、口径13、最大径15厘米。炉侈口、弧腹、圈足外撇。腹部两侧塑对称狮头状铺首。除足跟外通体施白釉。
另一件清代德化窑白釉狮耳筒式瓶(图2)。瓶高30、最大径16、口径8、底径10厘米;圆唇、侈口、溜肩、斜直腹内收、足微外撇、圈足;瓶上腹两侧对称堆塑狮头状铺首;除足跟外通体施白釉。
据北京故宫博物院宫廷部研究员周京南介绍,由北京故宫专家组精心挑选的这两件德化白瓷佳作,不仅很好地契合了“丝路狮缘”这一展览主题,又能够彰显出故宫收藏与泉州制造之间密切而悠久的渊源。据介绍,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的德化窑瓷器中,以佛像、观音题材最为著名,而能够反映“狮文化”题材者比之前者相对较少。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此前举办的一系列展览中,还曾有两件“狮文化”题材作品——明代宣德款德化窑白釉狮耳香炉和清代德化窑白釉坐狮观音像亮相,引发较高关注。
明宣德款德化窑白釉狮耳香炉(图3),高8.3、口径12、足径9.7厘米;唇口,束肩,鼓腹,腹下至底足处微向外撇,圈足。足内暗刻篆体“大明宣德年制”六字三行款。炉通体内外施白釉,釉色莹润,白中泛黄。肩部左右各置一狮头形耳。整体造型大气沉稳,比例协调,其耳部的堆贴技法,是明清德化窑瓷器中常用手法,将动物形象与器皿融为一体,构思新颖,搭配巧妙。
清代德化窑白釉坐狮观音像(图4),高19、宽13.7厘米。塑像釉色白中泛青,头戴观音兜,长圆脸,弓形眉,眼睛微睁,神态怡然。身裹袈裟,下着长裙,裸胸佩戴项饰,手足不外露,结跏趺坐狮子座上。狮子卧于岩石之上,卷尾吐舌,一副乖巧安静的神态。
泉州制造誉满全球的海丝“俏货”
泉州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泉州人沿着先人“海丝”足迹,从港口到交通,从海关到贸易,从造船到航海,从民族到宗教,从文化到民俗等,传承不止、生生不息,至今奇迹般地保留着众多“海丝”遗存。位于泉州石狮市蚶江镇石湖村的六胜塔,处在泉州湾入海口一个岬角的前端,元代以来起着海上航标的作用。六胜塔的旁边就是古代“石湖码头”的所在地,这里早在唐代时便已开辟通航番国的“林銮渡”,宋元时期更是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商贸大埠。
有专家说,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实际上是“陶瓷之路”。作为古代“海丝”的重要物质载体,陶瓷产业在泉州市德化县由来已久。
相比景德镇的官窑,泉州德化窑瓷器是中国民窑的代表,德化窑与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并称中国“三大古瓷都”。
德化县位于中国东南部、福建省中部,德化窑陶瓷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陶瓷文化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德化是“中国白的故乡”,在世界瓷坛独树一帜,被称为“世界白瓷之母”,素有“世界白瓷看中国,中国白瓷看德化”之称,特别是瓷雕技艺独树一帜、享誉天下。德化陶瓷对世界的影响巨大,很多专家认为,德化陶瓷在中国虽然是民窑,却是世界的官窑。德化陶瓷面向海外市场销往190个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受到欧洲皇室所喜欢,甚至德化白陶瓷被法国人戏称为“中国白”,被欧洲皇室和贵族作为奢侈品和艺术品收藏。曾经轰动一时的南宋时期“南海一号”沉船打捞出水后,据专家估计,打捞出的约8万件瓷器中,德化瓷器就占了三分之一,这也从一定角度反映出德化陶瓷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地位,是海丝贸易的“俏货”。
作者:王国良 尼松义 朱匡杰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