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EAST-科技艺术季”再启,从这里进入连接现实与未来的实验室

2018-11-26 16:11

Mlrraib7WnnYBrX8BH688I15MBLJvFZ4fVJr1SSd.jpg

2018年第二届“EAST-科技艺术季”现场

© EAST-科技艺术季

“每个教室里面,这里在写科幻,那里在做AI,另一头在弄戏剧……整个气氛都被带动起来,我能够感觉到有种能量互相在串,有一种很激烈的感觉,觉得每小时历史都在往前推进。”邱志杰这样说起今年的EAST-科技艺术季。在接受《艺术新闻/中文版》的釆访时,他也在同另外一位老师激烈地讨论如何利用人工智能进行艺术创作,手上迅速在纸上勾勒出思维导图。

实际上,整个央美实验艺术系在11月中旬开始便都陷于一种激烈的化学反应之中,来自不同学科、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的交流与碰撞都在此发生。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央美术学院的“EAST-科技艺术季”在今秋拉开帷幕。按照发起人邱志杰的说法,去年首届的时候主要还是在科普“科技艺术”这个概念,而今年第二届则将开始为大家展现实际推进的成果。

Part 1

在延续去年会议和工作坊版块的基础上,今年“EAST-科技艺术季”还新增了展览板块,引入了“凯若斯”(Kairos)、“未来演化——我们的共享星球”以及“奥地利林茨电子艺术节39周年文献展”三个展览项目。“凯若斯”参加了今年的奥地利林茨电子艺术节,呈现了央美当下的科技教育现状和成果;“未来演化——我们的共享星球”则由央美视觉艺术高精尖创新中心联合现代汽车和奥地利电子艺术节,共同呈现的聚焦技术进步的社会和文化维度的来自9个国家的17件作品;而“奥地利林茨电子艺术节39周年文献展”将通过档案研究的方式,回顾当今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先锋机构的历史,了解过去几十年来不同艺术家对技术表达潜力的各种尝试。

其中最引人关注的“奥地利林茨电子艺术节39周年文献展”,主要呈现了人工智能从发端到今天在艺术与科技领域的实践作品。“历史的瞬间”、“未来之问”以及“展览项目和公众服务”三个板块,从林茨电子艺术中心搜集的珍贵AI历史影像资料,到每年对科技与艺术结合进行的包括美术馆、机器人写字、汽车导航、谷歌建模等与人类息息相关议题的大量探索,再到每年电子艺术节通过为公众提供丰富感官和精神体验,从而建构社群的情感和精神空间等资料,溯源了“人工智能”这一热点学科长达半个世纪的学术基础。

Part 2

此外,会议板块除了“EAST-科技艺术教育国际大会”、“EAST-企业创新论坛”和“EAST-科技公共艺术论坛”,今年还将纽约新美术馆下属新媒体艺术非营利机构“根茎(Rhizome)”创立的“7 x 7”项目移植到北京。这个已有8年历史的艺术与科技对话项目,每次都会邀请7位艺术家和7位科技界人士两两组合,不限主题进行创作。

今年的“EAST-7 x 7-北京”已于11月20日在山水美术馆举办,7组创作组合中,2组是来自往届纽约项目中的优秀组合:艺术家克莱尔·L·埃文斯(Claire L. Evans)与工程师及多样性倡导者特雷西·周(Tracy Chou),以及艺术家及“非食物”(Nonfood)联合创始人肖恩·拉斯佩特(Sean Raspet)和开发者及设计师弗朗西斯·曾(Francis Tseng)均受邀在此次“EAST-7 x 7-北京”进行项目迭代与在创作。

而由纽约新美术馆“根茎”的执行总监扎卡里·卡普兰(Zachary Kaplan)和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的陈抱阳共同挑选的5对新组合,分别从人工智能、区块链、液态金属和增强现实四个方向进行创作,呈现了液态金属的艺术装置,基于算法分析的新式舞蹈,由人工智能驱动的自动思维导图,打破真实与虚拟间隙的体验,以及一个解决数字艺术形态的创新平台。其中由人工智能驱动的自动思维导图是邱志杰与京东集团AI研究所常务副院长、深度学习及语音和语言实验室主任何晓东联合创作的。

从中国美术学院的跨媒体艺术学院到中央美术学院的实验艺术系,在为美院系统建立新学科之余,邱志杰希望还能够通过“EAST-科技艺术季”搭建起一个平台。这个平台最后完整呈现的状态应该是以实验室平台为核心,能够开展教学、论坛以及企业的课题研发。同时它可以衍生出美术馆展览,分布在企业内部的实验室,分布在科研机构的实验室,以及各类相关奖项,容纳艺术家、科学家、工程师和设计师都在这里。如今,虽然实验室的构建还不完备,但央美实验艺术系已经和微软、百度、京东等科技公司建立了合作,就在采访现场,邱志杰收到了一封来自京东的信件,当场签下了与京东展开人工智能合作的协议。

Part 3

这种寻求跨领域思想碰撞与合作的企图,体现在本次“EAST-科技艺术季”的方方面面。为期两天的“EAST-科技艺术教育国际大会”,则邀请了伦敦大学学院数字人文中心总监西蒙·马奥尼(Simon Mahony)、日本东京ICC新媒体艺术中心的总策展人畠中実、山口媒体艺术中心(YCAM)的策展人黄建彪、以及罗伊·阿斯科特(Roy Ascott),邵志飞(Jeffery Shaw)等著名科技艺术机构的研究人员和学者,通过回顾与分享各个机构的案例,共同探讨了科技艺术的历史、现状及未来趋势。

日本东京ICC新媒体艺术中心的总策展人畠中実以“ICC在媒体艺术在过去20多年的实践”,回顾了这所在该领域具有悠久历史的机构过去20年的实践。从1991年因为电信网络发展,ICC利用NTT电话创作了“电话当中的博物馆”项目,以纪念日本电话发展100周年;到1995年,这个因为W95系统的出现,被称为网络元年的重要年份,ICC做了“网络中的博物馆”项目,利用网页展示艺术作品;1997年,ICC新媒体艺术中心正式成立,开始将把科学家、艺术家联合起来,增进沟通作为其主要的一个工作内容延续至今,并且这一年ICC制作了一个音乐交互项目,提供了一个公众可以参与其中的聚会场所;今年,ICC正在展出的展览“转型中,旨在让人们意识到,当今技术不断发展,在这种持续的技术转型背景下,媒体艺术也将发生很多变化。

而来自日本山口媒体艺术中心(YCAM)的黄建彪介绍了该机构的主要工作分为教育、艺术表达和社区三个方面。他介绍道,在艺术表达方面,2010年YCAM曾创作过一个纪念YCAM成立10周年的项目《交响乐》。该项目利用感应器收集树上的生物数据,将数据转化成为音乐,奏成一个交响乐。通过在澳大利亚、日本、奥地利、保加利亚、美国的树上进行声音采集,观众将听到来自不同国家的树发出的声音。

教育方面他们则开发过在当地非常受欢迎的“游乐场系列”项目。在长达3个月的时间里,孩子们来到这个充满感应器、扩音器等媒体概念的游乐场,想象这个游乐场的样子,而YCAM的技术团队则会根据他们的想法把它变成现实。虽然该项目头两三年没有获得太多的反馈,但现在已经可以由孩子们在成人的帮助去运作这个乐园,实现自治。

他们还曾创建过与生物学相关,针对社区的的开源项目”DNA of the forest”。参与其中的社区观众在戴上这是一个VR的头盔后,在虚拟世界中可以选择是想当一只蜻蜓或者青蛙还是猫头鹰。然后他们将在山口当地的森林里,找到不同树叶。再通过YCAM生物实验室的设备分析它们的DNA,最后将所有的数据都集中在一个网站上,呈现出所有这些不同植物的生物信息。

此外,贯穿艺术季的五天工作坊,分为“EAST-科技艺术写作工作坊”、“EAST-科技艺术史工作坊”、“EAST-数据艺术工作坊”和“EAST-V2_声音艺术工作坊”,邀请了来自不同领域的导师,与参与者一同展开交流讨论。在有限的时间内,我参与了其中的“EAST-科技艺术写作工作坊”,令我感到诧异的是,和传统以美术馆策展人和艺术家为主导的艺术类工作坊不同,这个工作坊在邀请了比如著名策展人侯瀚如、英国Artangel 艺术中心数字部门总监莎米安·格里芬斯这样一些讲师之余,还邀请了国际科技艺术媒体《Leonardo》的主编爱瑞卡·赫卢比、政治与环境人类学者张劼颖及科幻小说创作者等参与其中。对于人类学知之甚少的我就在人类学的讲课上收获颇多。

1996年邱志杰在中国美术学院策划了最早的录像艺术展,人们开始关注到媒体艺术的概念,但他表示今天学生的注意力完全被智能手机厂商所绑架,“媒体艺术”让大家对科技艺术的认知仅限于IT和屏幕之上,而没有什么人在关心能源、气象、新材料、生态这样一些科技领域。邱志杰指出这就是为什么要以“科技艺术”作为题目的原因,“所以我们一方面要迭代掉“媒体艺术”这个概念,另一方面要去解决艺术跟科技是互惠的这种认知,我认为要把它就是一体的,应该有一种行动,它就是艺术,同时也是科技。”(采访、撰文/陈璐)

作者:陈璐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