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世上有兩種美:一種是由直覺直接觸發的,一種是通過習得。而將這兩者合而為一,並進行融合改變,則將會呈現一種有著極為複雜豐富性的美,而這種美,即是所有藝術評論家都在積極尋找的美。」
—— 保羅·高更
Lot 113
保羅 · 高更《花園一角》
1885 年作
油彩 畫布
71.8 x 55.9 cm.
來源
藝術家自藏
Emile Bernard收藏
法國 巴黎 私人收藏
Bernard Lorjou收藏
亞洲 私人收藏
展覽
2015年10月28日-2016年2月21日「Gauguin: Racconti dal Paradiso」Mudec文化博物館 米蘭 義大利
出版
《Gauguin: Racconti dal Paradiso》 Mudec文化博物館 米蘭 義大利 2015年(圖版,封面及第3頁)
附法國 巴黎 Wildenstein Institute開立之原作保證書
估價待詢
《花園一角》創作於保羅.高更藝術生涯中的關鍵時刻。為了從一名業餘畫家和商人轉變為一名職業畫家,高更付出了長時間的努力,而這幅畫便意味著這一階段的終結,同時也標誌著高更對新的地點和題材的探索。這幅作品創作於1885年的夏天,畫作是在諾曼底周邊完成的,或許就在瓦朗日維附近。此時,恰是高更顛簸、輾轉一生中為數不多的平和、寧靜的一刻。
—— 凱特琳 · 阿德勒 2016年
1848年,高更在巴黎出生,幼年時在秘魯的四年時光致使在他最初的記憶中,始終潛伏著一個嚮往蠻荒異鄉與原始之地的熱夢,而這也徑直影響了他在藝術觀念上的終極取向。秉持著對藝術的熱愛和天賦的才華,高更成為一位漸受囑目的業餘藝術家,未受學院式技巧的磨鍊,反而是他突破傳統技法的動力。1883年巴黎發生金融危機,銀行倒閉,儘管辭職的舉動遭到了他在藝術上的精神導師——畢沙羅以及妻子的極力反對,對藝術的摯愛仍讓高更在三十五歲時毅然辭去收入豐厚的股票經紀公司工作。高更在現實生活與理想的抉擇中,後來選擇了理想,最終從業餘畫家轉而全身心地投入到繪畫創作中去。高更必然對於收入上的落差有所考慮,但卻對與此後將要付出如何巨大的代價毅然始料未及。1884年,一直靠存款維持生計的高更一家不得已舉家遷往盧昂,數月後又輾轉前往丹麥投奔岳父。次年,因妻子家人詬病高更無法養家而產生不睦,促使高更隻身帶著兒子克洛維憤然返回巴黎。這一時期的接連遭遇讓高更逐漸對資本主義社會的唯利主義心生厭惡,同時也激發著他對此前崇尚的印象派藝術開始有所反思。1885年的作品《花園一角》正是在這樣的情境下創作出來的。
保羅·高更
數年中所經歷的都市生活的冷漠與殘酷,加之天性中本能的孤傲不覺讓高更陷入到對城市的叛逆和膩煩之中。因而,巴黎對於他而言,更像是一座毫無生氣、沈悶而又壓抑的圍城。他曾說過:「我最想做的事便是逃離巴黎,巴黎對可憐的人而言像是沙漠!」1886年,藝術家最終選擇前往地域偏僻、民風淳厚、未受到現代工業文明侵襲的布列塔尼地區阿旺橋村,為了創作出心之所向的世界,而前往一個樸實清淨之地。如今看來,高更對於樸素異鄉的渴望在1885年達到巔峰,同樣也是在這一年,高更顯然是在城市幽閉一角的所謂花園中投注了相當充沛的、意求「出世」的飽滿情緒。為此,高更刻意選擇了一個未經人工修剪、洋溢著原始野趣的自然景觀作為描繪的對象。
高更的四季花園
春
保羅·高更《花園一角》
1885 年作
夏
保羅·高更《Rue Carcel的花園》
約1983年作
丹麥 哥本哈根 丹麥國立美術館藏
秋
保羅·高更《馬丁尼克風景》
1887年作
英國 愛丁堡 蘇格蘭國家畫廊藏
冬
保羅·高更《花園雪景》
1879年作
匈牙利 布達佩斯 國家美術館藏
高更早期的繪畫帶有實驗性,也很拘謹,令人聯想起在巴比松畫派影響下畢沙羅的作品。《花園一角》中,高更在保證畫面完整性的同時,著意於營造一個多層次的花園空間:遠景中繁盛茂密的樹林,中景中數枝雋秀靈動的花木,以及近景中零星點綴的花草。鬱鬱蔥蔥的樹林被塑造成以深綠色為主色調,同時在局部輔以由深至淺三個層次綠色色度的和諧過渡,在迸發出大自然的風韻靈動之餘,也映照出陽光照耀下不同綠色交相輝映的視覺效果。零散的枝葉、野花,連同那裸露在外的磚紅色泥土,裹狹著盛春初夏的獨特芬芳,在罅隙中透露出少有人驚擾此處的、狂野而又不乏神秘的氣息。
Lot 113《花園一角》局部
從再現技法上看,此時的高更似乎不再以印象主義所標榜的「自然主義」作為唯一的出發點,所強調的也不僅是一種具有浪漫主義格調的主觀印象,同樣也訴諸於實實在在的感官體驗。為此,儘管在此畫色彩的構建上,高更依然參照了印象主義所主張的、光影之下色彩的多變性,卻轉而傾向於將印象中的世界加以凝固和確定,並逐漸抽離出一種更為純粹的形式,後來決定到南太平洋法國的塔希提島居住時終至大成。正如同他所說的:「不要過份臨摹大自然。藝術是一種抽象,根源於大自然,藉著作夢而由自然衍生,比起自然更多來自於創造。」在此之後,印象主義藝術中對於線條、色塊的有意散亂和解體逐漸消失,高更將筆觸放鬆、變寬,採用單線勾勒以及平塗著色的手法,形成層次分明的強烈色塊,平面化結構的表達方式影響了許多後世的藝術家。
在畫面主題的選擇上,《花園一角》顯示出藝術家對於印象派作品常見主題以及對於中產階級理想生活方式的刻意疏離。在《花園一角》中,一個根本性的變化在於諸如咖啡館舞會、草地午餐、歌劇院裡的貴婦、泛舟湖面的休閒時光,甚至是陽光下穿著洋裝、撐著陽傘的金髮女郎都統統消失不見,畫中所展現的、非人工化的自然風光讓人們得以暫時規避現代社會中充斥著的種種虛榮、罪惡以及殘酷現實。顯然,在高更那裡,他越來越意識到人類的罪惡之源在於文明,只有到尚未被現代文明浸染的原始之地中才能找到孕育人類最為原初的、強大的生命力。而只有在那裡,才能尋到現代藝術得以真切滋養的源泉。因此,可以說從《花園一角》中我們已經可以清晰地看到,高更藝術創作進程中的重要轉型已經開始。
《花園一角》曾由同為藝術家的埃米爾·伯納德所收藏,伯納德是「分隔主義」和「象徵主義」的代表人物,更是梵高和高更的摯友。伯納德與高更相識於1886年的夏天,兩人在隔年重逢時一見如故,迅速成為知己,雖然高更較伯納德為年長,但年齡的差距並未阻礙他們的友誼。他們雙雙尋求新的表現力量,主張藝術應具備有力、率直而普遍的相同象徵,以捨棄細節及特徵,並經過壓縮的感覺,強烈而集中地表現印象、觀念和經驗三者的綜合。高更因此而走出了印象派畫家那種瑣碎的光影、固定短暫景象的意圖、以及對文學借喻的逃避。可以想像高更在贈與《花園一角》給伯納德時,兩人感情肯定處於巔峰,代表說這件作品在高更心目中有著無比重要的地位,足以見證他們的友情。可惜好景不長,在高更名氣越來越大的同時,兩人因阿旺橋畫派領導者歸屬而引發爭吵,他與伯納德的友情未能延續。對於高更而言,作品《花園一角》承載著他在自我認知與自我表達上得以覺醒的開始,並接續著他在此之後創作中對於蒙昧未知國度的無比癡狂和對於主觀藝術表達的無限執著。而這些,無疑在由學院主義轉向現代主義的西方藝術史地圖上具有著維度走向上的轉折意義。
作者:北京保利拍卖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