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个展与“名气”

2018-12-17 11:01

艺术家可能是不得不关心名气的一种职业,如果名字丝毫不被人们所知,恐怕他们工作的动力和支撑会大大降低。历史上,从事绘画、雕塑或建筑的人并不注重留名,可能只是为了某种社会需要而做。但今天不同了,名气很多时候就是一种生产力,它需要源源不断地供给和加强,并为现代社会的消费与需求提供某种生活方式。名气成了一种社会标志,“谁谁谁”“某某某”——有了名气就会有社会消费跟进,艺术品就会被收藏。

很多人购买艺术品都是依据作者的知名度判断,如果作者有名、很有名、特别有名、国际著名——那就很受欢迎。比如在今年的上海艺术博览会中,很多国外艺术家的作品都被买了下来,有些作品的价格甚至高达几十万元、上百万元。作者有名,艺术品才会成为一种符号、一种标志,一种社会身份的象征。这就是画廊为什么要为固定的艺术家做个展和推广的原因,目的就是要让大众知道这些艺术家的名字,并将他们作品极尽所能地进行各种价值的阐释。因为推广做得越好,这些艺术家的名字就越会被人们所知,他们的作品自然也就能更多地被大众所收藏。君不见在中国书画市场上,经常都是以名气论尺幅价格吗?“名人字画”的说法正是很好的例证。

在当代,不同类型艺术家出名方式也各不相同。艺术家和收藏家对于“名气”的内在需求,也造就了现代艺术生态系统中艺术家对于个展的需求。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艺术家会在艺术简历里注明参加过什么重要展览,特别是举办过哪些个展。如果这些个展是在著名美术馆举办的,那就更加不凡了,因为人们会说有这么多重要的美术馆背书,他的艺术肯定差不了。没错,一般情况下肯定差不了,因为美术馆系统中有一大批严肃、严谨的策展人、学者在集体地研究艺术及其历史的发生。今天我们所知的一大批国际艺术名家,差不多都经过了全球重要美术馆的个展选择和社会传播,他们的名气和影响又经过文本、传媒、课堂等一次又一次地放大、传递,直至大众所知道、记住、接受,然后作品被追捧。

在当代艺术的收藏体系里,名气也是极其重要的参考指标。如果我们去看瑞士银行的收藏名单、去看德国奔驰集团的当代艺术品收藏、去看美国慈善家埃利·布罗德夫妇的收藏,那绝对是一部现当代艺术史。他们所看重的艺术家,不单是因为他们的作品在艺术史上有怎样的研究价值,还因为这些艺术家本身都是经过重要美术馆选择和过滤的。比如现在我们所熟知的安迪·沃霍尔,他最初在美国洛杉矶的个展并没人问津,直到在纽约的美术馆做了几次后爆得大名,艺术界对他的阐释才一次次多了起来。其实,美术馆做艺术家个展是有很多考虑的,立馆的定位、策展人研究的兴趣、资金的可能性、艺术资源的关联等等,才出现了不同美术馆有不同倾向的艺术家个展——艺术水平的高下,或艺术史地位的定论并非总是最重要的考量。

艺术家的成名离不开在美术馆举办个展,而为艺术家举办个展也是美术馆发展的必由之路,因为做有研究、有规划、有收藏、推出新人个展的事情,正是建立美术馆的题中议。

作者:王春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