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编者语】技与道,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蕴含的一对核心的相对相生的概念,庄子说“行于万物者,道也”,“能有所艺者,技也。”意为万物运行所依靠的,称为“道”;创造性的才能,称为“技”。“道”是规律、是本原。在“道”的哲学思想根源的指引下,从古至今,从事艺术创作的人无不努力把“技”提升到一个很高的层次品格,使自己的作品尽量达到“技艺之至,近乎道矣”的境界。北京画院建院60多年来,一直聚集着一大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精英画家群体,他们不但是艺术创作的主力,同时也是涵永中国艺术精神、传承绘画技艺的艺术教育力量。这些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与教学实践中,无不在探索和省思技与道的关系问题。
今年,北京画院启动了“技与道”视频项目,和雅昌艺术网共同合作对北京画院的画家的创作理念进行梳理,对画家进行了采访和拍摄,旨在为画家记录在一定时期内的艺术创作、教学传承与学术思考,希望以画家个体为单元线索展现北京画院的创作与教学风貌,以促进美术界与社会各界加强对北京画院画家群体的了解。作为北京画院“技与道”画家系列视频节目的第三集,今天我们推出的是画家郭宝君专题。
郭宝君
观照自然山水画,如何面对新境遇,这是北京画院郭宝君的艺术探索方向。从传统水墨到极具实验性的现代综合绘画,郭宝君较早地进入了传统文化与当代美学之间的艺术探索。关于艺术,他首先强调内心。
郭宝君的艺术成长是典型的60后艺术家的成长方式。艺术启蒙来源于小时候的小人书、连环画,后来通过美术班接触绘画,大学四年让他对艺术有了更深的了解:他开始明白,艺术要表达的是内心对自然的真实感受。2001年,北京画院开始招聘年轻画家,郭宝君凭借着三张充满现代感的布上水墨画,成为画院第一拨被招聘的画家之一。进入北京画院,从一位美术老师,到一个专业画家,从业余绘画到专业创作,最初进入北京画院,郭宝君经历了一个特别艰难和痛苦的转型过程。不断的尝试和探索,当他寻找到自己的山水画面貌时,又觉得迈过的坎儿是值得的。
郭宝君 《寒云之一》 66x101cm 2008
郭宝君 《寒云之三》 169x86cm 2009
善于运用皴擦点染,笔下的山水洗净铅华,郭宝君的画面有一种内敛的宁静,却鲜有人物出现,因为那里是他理想的境地和清净世界。“我觉得在这么一个比较热闹的社会里面,画面应该把它画得安安静静的,给人看了觉得没有那么浮躁,这个从一开始到现在,主线没有变,只是在形式上、技法上可能探求的东西更多一点,更深入一点。”郭宝君说。
在研究方向上,中国传统文化是郭宝君近几年来的关注点。但所谓“第一口奶”很关键,他的学画经历是从西方体系开始,从而东方与西方,传统与当代,这样的关联成为郭宝君艺术研究中绕不过去的问题,也是他不会停止的探索领域。所以,他喜欢对于材料的实验,亚麻布、麻纸、生宣纸、熟宣纸、卡纸、水彩纸,都是他笔下的材料,不同的材质有时候给他一个不同的视觉感觉,与他表达的主题、思想、感觉都相关,这让他的探索继续下去。
与艺术创作的态度相同,郭宝君在教学中也不会设定条条框框。不给学生改画,是他的教学态度。如何把艺术的规律和审美传达给学生,郭宝君认为这比一笔一笔教画法更重要,他依然强调内心,强调学生的个性和感觉。他欣赏北京画院“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方式,导师引导学生完成对艺术和中国画体系的深刻认识。
对话郭宝君:几十年走下来 不变的内心
雅昌艺术网:郭老师您好,请问您的绘画最近在关注什么样的问题和怎么解决这些问题?
郭宝君:在一个画家的心里,从最开始到现在,几十年走下来,不变的应该是自己的内心。自然能带给画家感动,新鲜的感动,画家就需要将这种抑制不住的内心冲动表现出来,我觉得这应该是作为一个画家内心永久的东西。艺术从古至今就一个字,就是真。画家需要不断淘洗这种感动,最终留在画面上的才是永久的感动和永恒。这种内心的感动才是画家一生应该历练的。
雅昌艺术网:能否简单介绍一下您对艺术的学习和成长历程呢?
郭宝君:我的学画经历还算是比较单纯。连环画是我最早的艺术启蒙,70年代上小学初中就喜欢画连环画,那是出于天生的对美术的爱好;后来参加了县里的美术班,才真正开始对绘画有了基本的认识。后来改革开放之后,就考取了河北师范大学的美术系,经过四年的学习,自己对艺术才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明白什么是艺术,艺术是什么。
大学毕业,分配到河北邯郸师专教书,就这样在大学教了十五年书,期间学校资助我到中央美术学院学习,接触到了诸多艺术名家,开阔了自己的艺术视野,对于艺术的认识也就更深入。2001年,北京画院从全国招聘画家,我很幸运,成为第一拨被招聘进来的画家,至今已有十八年。进入画院这些年,对于艺术的认识更进一步,对于自己艺术创作的追求在内心慢慢明确。
郭宝君早年绘画
到画院之初,从一个作为教师的业余画家,转变成专业画家,其实经历了一个痛苦和艰难的过程。自己的艺术创作方向和思考方向,都需要重新开始。后来经历了一次展览,北京画院要为奥运做一个系列展,名叫“北京风韵”,此前没有画过主题性创作,来到画院要从事主题创作的时候,发现我根本不会画。
后来经历了创作过程中的采风、考察,三个月画了两幅作品,通过评选参展,画院收藏。这个系列展览共举办了六次,我每年都有两幅作品参展,共十二幅作品参展。从此之后,我才开始慢慢进入专业画家的创作状态。我觉得这个阶段我有了很大收获,从艺术上、技法上、对艺术的认识上、心理上都学到很多,迈过了那个坎儿再回头看,才理解到对艺术的理解比以前深刻得多。我觉得画家需要一条路走下去,走远走深。总结我从画画到现在,对艺术的认识不断加深,不断地对艺术的理解更深刻,更远一点。
雅昌艺术网:那在这个思想转变的过程中,您的艺术从哪些层面有了变化?
郭宝君:我的画最早是受到清初画家龚贤的影响,就是以点为主;同时,我又是从学院走出来,从素描、色彩训练入手,也受到了西方艺术体系的影响。所以在绘画上,我一直努力把中国画向更纯粹的中国传统文化更接近一点。我们总说第一口奶很关键,我的绘画就融合了东西方的共同影响,就像李可染先生的绘画也是如此,他的画里摆脱不掉的是西方的影子,东西方绘画的融合,并能开辟出中国画的面貌。我也希望我能够在这样的探索中慢慢往前走,探索自己的画如何与中国精神融合。
郭宝君 《甘南纪行之一》28x62cm 2015
郭宝君 《甘南纪行之三》 28x62cn 2015
当然,在材料的探索中,我较早之前选择了用中国画在亚麻布上实验,所以至今也会在材料上做一些探索和实验。我对材料的运用和选择都比较敏感,我喜欢在各种材料上实验,包括亚麻布、纸张、麻纸、生宣、熟宣、卡纸、水彩纸等。不同的材质会有不同的视觉感觉和意境。当然,我觉得用什么材质是无所谓的,绘画的乐趣也就在这个探索当中。
雅昌艺术网:那么您如何看待我们所说的技与道呢?
郭宝君:其实,我从学画开始到现在,的确在不断探索技法,但是我觉得技法的探索更多的是一种感受和冲动,想表达的画面自然而然也就表现出来,最好的就是流露出来的画面正好符合你的内心。例如我最早在亚麻布上尝试的时候,我画过藏区的人物,我都能感觉到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宗教气息,当时我觉得我可以在亚麻布上把粗旷、厚重表达充分。我当时就选择了亚麻布,用墨一层一层、一遍一遍积墨,最终呈现出来的画面正跟我想表达的内心的感受所对应,后来就按照这个路一只走下去,来到画院之后,在纸上画的就更多了,所谓不同的材料,要表达的画面必须得符合你内心,画面只要通过了你的语言和内心基本上是一致的。
雅昌艺术网:那您画面中的宁静和您内心的清静是如何训练出来的?
郭宝君:作为一个画家,我觉得好多东西都有一种天生的感觉,再加上后天前辈和老师的指点,慢慢再创作和寻求过程中发现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我曾经有一段觉得自己找不到自己,画的根本不是自己想要的,走丢了,后来发现我的一些走走绕绕又回到最本质的原点时,那些弯路也不是坏事儿。我曾经写过一篇小文章叫《回到原点》,人、人生和绘画都一样,最后你要寻找的都是最初的原点,那个原点就是为什么当时你要画画?你要追求什么?过程当中你可能迷失,你可能会走丢,但是慢慢如果你能寻回来后,你慢慢又走到一个高点,我觉得这个绘画应该是这样,反反复复历练内心,这是本质。
雅昌艺术网:您在教学中对于学生强调什么?
郭宝君:从最早我有一个这个理念,给学生上课不要去给学生改画。经历了这些年的教学和学习,我觉得最关键的是要把你艺术上的规律和审美教给学生。我不觉得教给学生技术是好的,教给第一笔第二笔第三笔怎么画,这样学生跟老师没有什么区别,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有的感觉,我觉得老师就是要慢慢帮助学生去寻找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心和特性,然后帮他们认识好的艺术。
雅昌艺术网:您觉得北京画院的教学方式有怎样的优势和特点?
郭宝君:北京画院的教学方式,基本上是按照中国传统的这种教学模式走来。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相对系统的引导学生往前走,我觉得画院这么多年走下来,已经形成了很完整的体系,这个完整的体系则是通过老师的经验和实践慢慢传授给学生,引导学生向经典艺术的学习,寻找自己的艺术方向。
(视频:蔡春伟 张凯;图文:刘倩 佟欣鑫)
作者:蔡春伟 张凯 佟欣鑫 刘倩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