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李学勤
2月24日凌晨,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古文献学家李学勤逝世,享年86岁。他是清华简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的团队里的核心人物,清华简的抢救、保护、整理和研究工作一直是在他的主持下进行。
李学勤,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教授,先后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文科高等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文字博物馆馆长等。他被人们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从上古时代的刻画符号到20世纪的中国学术史,从考古学、古文字学、上古史到古文献学、美术史、国际汉学,从甲骨、青铜器、简帛到玉器、玺印、钱币,李学勤都做了一系列的研究,并取得了大量学术前沿成果,拥有很高的学术威望。
李学勤1933年3月生于北京,是家中独子,父亲是协和医院医生,母亲很早教他认字,四岁之前已可识字读书,从小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上学时,他经常省吃俭用去书店和书摊买旧书,看完后卖掉,再去买其他的书。一来二去,商务印书馆印行的许多学术著作,他看完了大部分,也攒下了藏书若干。1951年,李学勤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哲学系。刚进大学不久,同学钱学森应邀去他家玩,被他的藏书吓了一跳,不像是低年级的大学学生书房,倒像是一位年轻的大学教师所有。
除了阅读广泛,李学勤还有个特别的阅读爱好。他特别钟情符号类书籍,从中学时就开始自学甲骨文,为他日后自学走上学术研究之路做好了铺垫。越是看不懂的书他越感兴趣。他原本想在大学时追随金岳霖先生研究数理逻辑,囿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没能实现。但是他博览群书,融汇贯通,青年时代的勤奋让他具备了渊博的学识的同时,也为他在各种工作、各个研究领域之间进行迅速切换打下了良好基础。
1952年,李学勤来到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参与编撰《殷虚文字缀合》,从此走上了学术道路。
1953年年底,中国科学院筹建历史研究所,李学勤被选中到新成立的历史研究所,作为侯外庐先生的助手,参加《中国思想通史》的写作。
20世纪70年代,由于马王堆帛书、定县汉简、云梦秦简等简牍帛书的发现,李学勤又把工作重心转移到考古和古文字学方面。
2003年,李学勤离开了工作长达50年的历史研究所,回到了清华大学,为母校文科的重建竭尽心力。
清华简
李学勤(二排右二)及其团队拍摄清华简。
近年来,李学勤主要专注于战国竹简“清华简”的研究保护工作,并大力提倡“重新估价中国古代文明”。清华简是一批抄写于战国时期的竹简,总数约有2500枚,2008年入藏清华大学。这批竹简由于很早就被随葬于地下,没有经历秦始皇焚书的劫难,因此最大限度地保存了先秦典籍的原貌。从2010年开始,李学勤和他的团队大致以每年出版一辑整理报告的速度,整理公布清华简的有关内容,创造了战国竹简整理公布的新速度。清华简整理报告在编排体例的科学、图版拍摄的清晰以及整理水平的高超等方面,都在同类的著作中首屈一指。
做研究的同时,李学勤在普及清华简方面也做出了很多努力。他所说的“这次挖到了一个历史学家”“清华简让人读起来太激动,一天之内不能看太多,否则心脏受不了”等形象生动的比喻,也让普通大众在会心微笑中体会到了清华简的重大价值。他对于出版公布的每一篇清华简篇目都做了认真的研究,出版了《初识清华简》一书,发表了近百篇研究论文。
在60多年的学术生涯中,李学勤取得了累累硕果,共出版著作40多部,发表论文1000多篇。在他广博的研究领域中,有一条主线贯穿于其中,即以探索中国古代文明的奥秘作为自己的研究重心。随着时间的推移,加上李学勤本人的刻意调整,这个重心愈来愈明显。对此,李学勤在《中国古代文明十讲》一书的《序言》中做过说明:
“我所致力的领域,常给人以杂多的印象,其实说起来也很单纯,就是中国历史上文明早期的一段,大体与《史记》的上下限差不多。问题是对这一段的研究不太好定位,有的算历史学,有的算考古学,还有文献学、古文字学、科技史、艺术史、思想史等等,充分表明这个领域学科交叉的综合性质。这一领域,我想最好称为‘中国古代文明研究’。”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