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9-03-06 21:45
"'意'态万方:刘东瀛工笔花鸟画研究展"开幕现场
2019年3月6日,由鲁迅美术学院主办的"'意'态万方:刘东瀛工笔花鸟画研究展"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开幕。展览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华天雪担任策展人,展出刘东瀛各个时期的工笔花鸟作品七十余件,全面展示了艺术家35年来的创作历程。
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主任赵宝平主持开幕式
本次展览策展人、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华天雪致辞
辽宁省美协理论研究会研究员、原辽宁省画院常务副院长徐萍致辞
艺术家刘东瀛致辞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王镛,国家博物馆前任副馆长陈履生,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郑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教授张敢,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研究员朱京生,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中国画学研究部主任于洋,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张鹏,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吴雪杉,中国国家画院《中国美术报》执行主编王平,辽宁省美协理论研究会研究员、原辽宁省画院常务副院长徐萍,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华天雪,艺术家刘东瀛以及她的同学朋友等出席了开幕式,展览开幕式由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主任赵宝平主持。
展览嘉宾合影
刘东瀛,鲁迅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意'态万方:刘东瀛工笔花鸟画研究展"是艺术家在北京的首次个展,之所以将展览主题定为“‘意’态万方”,是因为:“近十几年来,中国工笔花鸟画坛非常繁荣,但我始终觉得这些作品与我熟悉的传统工笔花鸟画有一定的距离,相比之下,今天的工笔画制作的风气愈来愈盛,而以书画笔墨语言进行创作的作品日趋弱化。所以当我遇到刘东瀛这种传统含量较多的工笔花鸟画时,就想为她举办一个个展,借机来呼应工笔画的写意性。”对于举办此次展览的缘由与初衷,策展人华天雪解释到。
华天雪认为真正好的工笔画不是“描”,不是一味地写实,而是写意,就像刘东瀛这样,将写实的严整跟写意的精神融为一体,所以她为这个展览取名为“意”态万方,并且在主题设计时特别突出“意”。此次展览是我们重新认识工笔花鸟画的一个契机。
展览现场
刘东瀛,1938年生于日本东京,1955年考入东北美专附中,1959年升入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1964年毕业。在长达九年的专业训练中,刘东瀛打下了坚实的绘画基本功,并得到了赵梦朱、钟质夫、郭西河等先生的亲自指导。
与此同时,她还广学诸家,从宋代的赵佶、林椿,到明清的吕纪、陈洪绶、恽南田,再到近现代的任伯年、陈之佛、于非闇等,都是她临摹学习的对象。经过长期的钻研学习,刘东瀛得以将前人的程式语言熟练地应用于客观物象的表现中,并在此基础上寻求突破和创新,开启了自己的艺术之旅。
展览现场
1981年,刘东瀛被调回母校鲁迅美院任教,长期处于一线教学岗位,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近年来,她将多年的创作和教学经验梳理归纳,集结出版,以教材的性质在更大的范围内教会学生创造出形神兼备的工笔花鸟作品。
“虽然这些技法大多并非刘东瀛的原创,但却是她在教学和个人创作实践基础之上的一种总结。在此次展览中,我执意将这一部分内容纳入了此次展览,虽然这些技法非常基础且浅显,但对于大部分观众而言,却未必人尽皆知。所以此次展览又可称之为研究展。”华天雪说到。
作品旁边标签上配有详尽的技法说明文字
在展览策划过程中,华天雪从刘东瀛的作品里,选择了十几幅不同技法的代表作,并在其旁边配上详尽的技法说明文字,希望通过这种图文对照的形式,让观众可以更好地理解工笔花鸟画技法的专业术语。
此外,展览现场中,华天雪在一个角落设置了知识链接版块儿,把基础的技法概念通过文字罗列出来,“可能我这样的做法有点画蛇添足,但请相信我们的初衷只是为了能够更多地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作品。”
纵观刘东瀛的创作,技法上,她将工笔、写意、白描、没骨,以及西画的素描、水彩等相融合,形成了自己的艺术语言;风格上,她力求展现在平凡生活中发现的美感,画面天然纯挚。“我希望通过我的作品可以让大家体悟生活的真实,以及大自然中生命的力量,从而更加热爱生活、享受生活,这样我就很安慰了。”对于自己的创作,艺术家刘东瀛这样说到。
总之,此次展览以研究的态度,让观众获得视觉享受的同时,也为今日之工笔画坛提供一些借鉴。
研讨会现场
开幕式结束后,在展览策展人华天雪的主持下,王镛、陈履生、郑工、赵宝平、张敢、赵斌、朱京生、于洋、张鹏、吴雪杉、王平、徐萍等人就刘东瀛的艺术语言及创作方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此次展览自2019年3月6日起将持续至3月17日。
刘东瀛参展作品(部分):
百鸟图卷题记
此画构图是五年前大幅作品《百鸟朝凤》的延续与拓宽。从草图推敲到定稿落墨,历时半年有余。又一个五年过去了,收到好友谢启义先生从深圳寄来的《珍藏图鉴鸟类》一书。书中详尽介绍了百余类鸟之形态与习性,为之大长见识。因时间短,只在卷首尾间的疏密张弛之节奏略作调整。余画此卷寓意是将百余只鸟汇于卷中穿插于四时诸景或折枝之间。百鸟融入天地,或唳天、或惊露、或哺育、或舞风、或细语、或顾盼,以呈现百鸟争鸣、勃勃生机、与人和睦相处的时代旋律。禽鸟成为画之题材始见岩画和石刻,唐、五代渐盛,并从人物画的陪衬中分离开来,形成了独立的花鸟画种。到宋代达到顶盛。后来各代流派繁兴,工笔、写意、没骨等画法各自纷呈。花鸟画是中国绘画中的一枝绚丽多彩的奇葩,历来为群众所喜闻乐见,视其为吉祥愉悦的艺术样式而广为流传。花鸟画如何推陈出新、有所发展,一直是历代画家为之探索的重要课题。余画百鸟图卷试以工笔为主、没骨为辅。工笔工而不拘泥,没骨写而不浮华,自然渗化而求新意。余以此谓之探索吧。
丁亥金秋画于鲁迅美术学院旧居
刘东瀛
作品名称:百鸟图卷
材质:纸本设色
尺寸: 37cmX780cm
创作年代:2007年
(百鸟图卷,手机横屏观看)
虞美人 86cm×38cm 1985年 绢本设色
小院悄悄 83cm×76cm 1988年 绢本设色
贵妃果 56cm×42cm 1991年 绢本设色
红豆荚 28cm×58cm 1993年 绢本设色
和平鸽 长64cm 1995年 纸本设色
初雪 42cm×40cm 1992年 绢本设色
园边即景 148cm x 88.5cm 1984年 纸本设色
溪谷鸣禽 143cm×140cm 2009年 绢本设色
紫鸢 62cm×42cm 1990年 绢本设色
竹节海棠 150cm×42cm 2006年 纸本设色
回春 67cm×67cm 1992年 纸本设色
苹果小鸟 36cm×36cm 1985年 绢本设色
春汛之后 55cm×85cm 1987年 绢本设色
没骨习作之五 52cm×42cm 2008年 绢本设色
没骨习作之十一 52cm×42cm 2008年 绢本设色
处暑 78cm×86cm 2001年 纸本设色
暮 176cm×83cm 2005年 绢本设色
俚语马莲 67cm×67cm 1994年 纸本设色
吐绶鸡 112cm×164cm 1993年 绢本设色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