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走进陶溪川,高高耸立的烟囱、老厂房墙上的老标语依稀可见,玻璃窗和黑色的铝百叶与窑砖结合成一体。“包豪斯”风格的老厂房、老窑炉、烟囱、水塔的耸立,却与充满活力的艺术氛围和谐的融合在了一起。陶溪川把美学放在街道上、把艺术放在街道上、把娱乐放在街道上、把购物放在街道上、把历史放在街道上,甚至把品位放在街道上……把生活相关的各种元素都融合在陶溪川的文创街区,而台湾顶级工艺协会把台湾顶极工艺协会分享会也放在了陶溪川。对于来到这里的文艺青年而言,这是找到内心平静最好的地方,对于很多艺术家来说,这里是创作的绝佳之地,同时也是互相交流心得的优选之地。
在今年的陶溪川2019春秋大集上,陶溪川携手台湾顶级工艺协会于5月6日晚上举办了2019陶溪川台湾顶极工艺协会分享会,台湾顶级工艺协会理事长叶志诚先生在开幕致辞中表示:陶溪川是陶的故乡,在座的台湾艺术家也是第一次来到这里,非常期待与国内艺术家的交流。本次分享会有三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关于台湾工艺发展之研究,关于台湾工艺创作之促进,关于台湾工艺活动之宣扬。本着发展海内外工艺技术之交流,营销台湾工艺之创作的目的举办了本届分享会。
客家蓝染世界接轨
“我的祖籍是广东梅县,客家人,住在台中太平,我们那边出品的蓝染也叫太平蓝。我们跟所有工艺师不一样的地方是,我们是一个社区。我们在民国98年就邀请老师专门去教导,所有社区的父母(辈)还有妈妈们开始学习技艺。慢慢就把太平蓝推广到了国际的舞台。”
——叶晋玉
蓝染艺术是客家人的骄傲,蓝染有21种颜色,叶晋玉正致力于开发与其他蓝染不一样的产品,突破传统的思维,用建筑的感觉,慢慢把其他色调开发出来,正尝试与金属、异类、复合材质、钟、木头等不同形式结合的蓝染产品。在这次的陶溪川春秋大集上,就带了拨钟的产品,叫“蓝鲸岁月”就大受欢迎,这也是他第一次带到大陆这边的作品。蓝染就是要做那种不仅好看,而且非常实用的产品。
叶晋玉,国立台中科技大学讲师,台湾水源地文教基金会董事长,太平蓝负责人。作为客家蓝染的代表,太平蓝在国际上也拿下了诸多奖项,入选泰国国际工艺创新展、日本东京国际家居生活设计展、四川旅博会及杭州文博会、2017年度NOOK亚洲o新加坡国际家具展-(手工艺及工艺品类)最佳装饰奖、2017法国巴黎国际家饰用品展、2018新加坡国际家具展等等。叶晋玉坦言,蓝染与世界接轨,就要突破传统的思维,尝试更多的融合。目前,从布延展出来与多种材料的结合,展现了蓝染更强烈的艺术表现形式与更好的未来。
新柴烧陶艺创作的发想
“我是用火和土来搞创作的,感谢大自然给我这么好的材料,让我能够在三十几年的陶艺创作生涯当中可以得心应手。火就好比原料,土就如同画布,通过人来做一个结合。在我1999年刚开始介入柴烧的时候,台湾的柴烧不多,大家对柴烧还非常陌生。今天我更多跟大家分享的是陶艺家的生活。”
——陈威恩
早在2003年的时候,陈威恩就出版过一本介绍柴烧的书籍。对于他来说,他的创作更多来源于他的生活。他把家里养了22年半的猫咪candy,生活的各种姿态融入到他的作品当中,以及他对于自己从传统柴烧过渡到薪柴烧,都成为他创作的灵感和发想。可以看的出来,他对于生活和创作的热爱是激发他创作出大量优秀作品的动力和源泉。
陈威恩,曾任明新科技大学休闲系、育达商业大学通识课陶艺兼任讲师,入选国立台湾工艺研究发展中心第三届「台湾工艺之家」。新柴烧,基于对传统柴烧的研究,区别于早期各地上釉的柴烧,通过不同的地方特质性来展现当下审美与烧制技艺。同时,也通过工艺的改进,为大自然节约了更多的木材,从而更加的绿色和环保。十五年如一日的热爱生活,为大自然保留更多的绿色,陈威恩这种赤忱的态度,也成为他陶艺人生的最佳写照。
剑与茶壶的对话
“商业行为影响你的成败、你的未来、你的立足点还有你坚持的原则。你可以情愿穷到没有饭吃,但是你不能失格。”
——陈远芳
陈远芳特别推崇金工与陶瓷的结合,通过不同的工艺、材料和展现形式的结合,来提升产品的格调和时尚感,在商业上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他很擅长转换创作的思维,把传统的产品用多维度的方式展现出来,他也同样建议和推广这样的方式来提升艺术创作的价值。
陈远芳,刀剑制作师,曾经从事珠宝设计多年,出于对刀剑的梦想与热爱,在多年的金工技艺和结合各种不同工艺的技术的基础上,运用所学之技艺製作刀剑上的配件,重新诠释中国剑的风华。他的名剑作品曾获编录于美国 LARK BOOKS 世界500 Knives系列专辑,也曾获得成都2018金熊猫创意设计奖银奖。他展开的关于陶瓷与金工结合的遐想给予大家很好的启迪。
两岸建盏的发展
“台湾将建盏黑釉称呼为天目,其实天目包含的范围还是比较广泛的,准确的说我主要研究的是以铁为发色剂的黑釉。中国的陶瓷用釉种类非常多,包含景德镇这边青白瓷釉,也就是元青釉最为著名,当然也包含很多其他的彩绘。中国历史上用釉的种类非常多,今天建盏的部分就以当时后宋代直接以铁为发色剂的黑釉说起。”
——王多智
王多智对于用釉的研究已经持续了七年多,但在他看来从事这方面研究涉足的时间还太晚。他如数家珍的介绍青花的蓝色是靠氧化钴,黑釉的黑色是靠氧化铁等等,基本上所有用釉的颜色对他来说都没有什么特别。他机会尝试了所有黑釉的配方,还调整过不同的时间、温度和烧制方式,总共尝试过1万多种参数,800多种火。王多智对于黑釉的分享给大家带来了别开生面建盏的认知,让人耳目一新。
王多智,台湾资深知名陶艺家,台湾台南大学视觉艺术与设计系副教授,多友企业社艺术总监,陶艺创作30多年,,有二十多场个展及三十多场联展的展历。他坚持一年开一个展,而且从不展出过去展出的作品,使得他在陶艺上的创作一直保持着很饱满的创作热忱。他在台南大学进行古代陶瓷残片研究的时候发现黑釉的配方其实是差别最大的,由于他另外一个身份是学者,在开始这方面研究的时候就一发不可收拾。从学术和科学的角度来诠释黑釉的烧制技术,对于陶瓷创作也是一种极大的助力和帮助。
创新思维,水里蛇窑品牌故事
“这是我时隔24年再次来到景德镇,24年前我来景德镇讲古窑文化的振兴,而24年后我想跟大家探讨一下一个古窑文化保护的价值和意义之所在。未来工艺师在台湾可以怎么做,往左走,你可以不去跟随去做量化的东西,你可以做孤品,但是一定要记住你要做提升,这是价值形成;你也可以往右走,叫做时尚工艺,你可以做量化,但是有价值,这个就是品牌价值。”
——林国隆
如何让传统工艺重返生活,这个是一个困境,林国隆作为水里蛇窑第三代,投入古窑的振兴当中。他花了十年的时间找到转型之路,水里蛇窑陶艺文化园区正式转型观光工厂开放参观。从1927年已经没有生产价值的古窑转化为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转变情境,让古窑从制造业转化为服务业。同时,还积极挑战吉尼斯纪录,举办国际会议以及发起柴烧的文化保护等各种文化方向的努力。
林国隆,水里蛇窑第三代窑主、水里蛇窑文化基金会董事长、台湾工艺之家协会荣誉理事长、南投县观光产业联盟协会荣誉理事长,任教于国立中兴大学、朝杨科技大学、亚太创意技术学院、南开科技大学等学校之副教授一职。水里蛇窑曾经在台湾地震当中损毁,但是在没有动用政府一分钱的情况下,就仅仅花费了50天就完成重建。而且还以一种积极的姿态来振作灾区群众。对于传统品牌和传统工艺的延续发展以及保护来说,有着非常积极的参考价值。
就是爱线,施于婕的缠花新世界
“我想大家谈一下台湾比较女性,比较柔美的工艺——缠花。有人为了她,三年半的努力才顺利的进入婆家,而我为了想要让金属线有点颜色投入了它。从刚开始从事金属线变到现在已经有了二十年,一直以来我一直在研究如何在我的金属线变创作和教学当中加入一些色彩。我就想到了小时候看到我阿妈参加一些婚庆的时候是会佩戴着一朵红色的花,然后开始了我的研习之路。”
——施于婕
缠花自古就有悠久的历史,缠花在闽南语当中也被称之为存阿辉,就是春花的意思,在金门称之为吉花,而在客家则被称之为缠花。客家对于女孩子的评序,所谓客家四美,包含针头线尾,灶头后尾,家头教尾,田头地尾。北部的客家女性,除了要做裁衣和刺绣之外,还要会做缠花。
施于婕,施于婕线饰艺术工坊负责人,台湾工艺研究发展中心金工坊工艺师,新竹铁道艺术村艺术家,施华洛世奇水晶设计师,台湾顶极工艺协会理事,苗栗县客家缠花线饰艺术协会理事长。施于婕用有别于传统的缠花制作方式,在传统的缠花领域开辟了一条金属缠花的新的世界。同时她也希望缠花能够突破原来仅在特殊场合才佩戴的传统,有着更广泛的推广和用途,同时又可以延续缠花美丽精致的一面,使之焕发出更绚丽的生命。
窑变:从创作到品牌
“这个题目也是我硕士论文的题目,窑就是我们陶瓷,变就是要做出变化,代表着我们做陶瓷在各方面做出变化和改进。台湾的陶瓷发展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79-90年阶段,是大量生产阶段,产品特色是手工彩绘精品,例如仿古唐三彩、明清古董花瓶等。91-99年第二个阶段,是台湾品牌进入大陆的阶段,是技术转变时代,产品强调实用,观赏功能结合。2000年到现在是第三个阶段,艺术设计阶段,实用与美感表现,艺术中融合设计元素。”
——高品桐
台湾的陶瓷品牌从台湾走向世界,也经历了一些重要的历程和阶段,高品桐在分享当中给大家细数法蓝瓷等知名台湾品牌发展的历程,不仅让大家领略了高老师在创作和鹿港窑发展当中的历程,也充分了解到了台湾陶瓷经历的一个过程。
高品桐,现任台湾顶极工艺协会秘书长,三唐企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鹿港窑创办人。高品桐一直致力于台湾工艺的研究和推广,他坦言,“我从事陶瓷已经四十年了,昨天我去参观我们陶溪川的公立博物馆,其实我的历程就是公立博物馆的缩影。”大家领略到了高品桐从创作到品牌的建立,到肩负到陶艺传承使命的心路历程,以及台湾陶艺发展的历程和缩影。
本届陶溪川2019台湾顶极工艺协会分享会,各位嘉宾给大家带来从蓝染、缠花到陶瓷等诸多台湾工艺和陶瓷艺术发展的历程和风采,不仅为两岸的艺术和文化传承提供了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也让更多的人对于台湾的工艺发展有了全新的认识,也对两岸的技术和创作的交流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作为2019陶溪川春秋大集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本次2019台湾顶极工艺协会分享会,将会更紧密的把双岸的艺术和文化交流融合在一起,为两岸的艺术家沟通与创作构建全新的桥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