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看不见的跷跷板”沈烈毅个展现场
10月9日,“看不见的跷跷板”沈烈毅个展在上海腾飞大厦举办,展览是上海腾飞大厦改建后重新开业的重要活动之一。
杭州瀚阳艺术中心创始人冯黎敏女士主持开幕
杭州瀚阳艺术中心作为本次展览的承办方参与了整个策展和布展工作,创始人冯黎敏主持展览开幕。
“看不见的跷跷板”沈烈毅个展
21件作品分布在大厦各处公共空间,沈烈毅也根据商铺间特有的墙柱创作了一件作品。展览学术主持项笠苹认为,沈烈毅的很多作品是与自然建立一种对话,让艺术回到了艺术原本的作用。
“看不见的跷跷板”沈烈毅个展:《跷跷板·晃》
沈烈毅是一位善用材料的雕塑家,他与上海的缘分早在2012年便结下,当时他的作品《舟》作为上海市政府赠送给瑞士巴塞尔州象征友好关系的礼物,至今还静静在巴塞尔圣约翰公园展示。
经历过这一历程的上海现代城市更新研究院理事长俞斯佳认为,沈烈毅在艺术创作生涯中不断创新,作品始终兼顾国际化和本土化,既体现了个人情怀又充分与观众互动,这样的作品才能成为真正的大众艺术。
《跷跷板·萦》
“看不见的跷跷板”沈烈毅个展
《跷跷板》系列的创作灵感源自于跷跷板的英文“see-saw”,沈烈毅用实体的墙、镜子、芦苇以及其他各种方式阻隔视线,玩跷跷板的双方几乎看不见自己的玩伴。虽然制造了目光交流的障碍,但是在看不见对方的情况下,需要通过更好的沟通来达成合作,因此跷跷板实际上打破了阻隔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的无形墙。
《美术馆》
沈烈毅的作品总能以最柔软的姿势贴近公众,以最谦卑的心态面对自然,以最轻松的方式回应人生。他能够把复杂的事情和道理融会贯通到具体的视觉形式和材料上去,能够用简单易懂的艺术话语表达各种“大道理”。
就如二楼展出的一件《美术馆》作品,是沈烈毅2018年在南京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沈烈毅2017作品展》时,在现场看到美术馆虽然倡导拉近观众的距离,但其实依旧因为艺术品的高冷、学术的深奥,与观众产生距离感而让人留下“冰冷”的印象。
于是沈烈毅创造了一件看上去柔软舒适的表面,其实是生硬冰冷石头的作品,命名为《美术馆》。在策展人项笠苹看来,沈烈毅用最简单的方式制造观者和作品之间的互动,也是向美术馆提出了问题。
展览现场
《天梯》
《雨》
水也是沈烈毅喜爱的另一自然题材,通过对石材的反复试验,他选用了山西黑色花岗岩,利用从石头上打磨出的镜面反光效果来表现水的波光潋滟或阵阵涟漪,并创造了类似水墨的效果。精心打磨的水墨般浓郁的顶面,和保留粗粝质感的花岗岩石体相映成趣。如在《雨》系列中,石块的顶面细细打磨至平整光亮如镜面,再点缀上一圈圈的涟漪,是雨滴坠入水面的瞬间,坚硬的石块成为灵动的一汪清泉,能倒映出周围的环境,并随着自然光影的变幻而变。
沈烈毅把石的阳刚和水的阴柔合一,使静止的空间产生流动的气息,让雕塑变得气韵生动。
“看不见的跷跷板”沈烈毅个展
开幕当天,市民们已经对这些“跷跷板”玩得不亦乐乎,而在沈烈毅看来,能给大众带来快乐,就是对艺术品最好的反馈。据他透露,目前也正在尝试创作跨地域的“跷跷板”。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