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克里斯汀·清水女士是世界著名的陶瓷文化学者,她曾在法国卢浮宫、集美博物馆担任策展人,并先后担任法国国立陶瓷博物馆馆长,巴黎赛努齐博物馆馆长和法国文化部终身文化遗产总监。
2019年11月15日,“大地和鸣”白明个展在比利时凯拉米斯博物馆举办。清水馆长担任联合策展人,为展览带来重量级文章,在此,我们与大家分享:《阐古其妙,创今之韵》
白明在比利时大地和鸣展览现场
阐古其妙,创今之韵
文|克里斯汀·清水
译|郭宇冈
白明总是在不断探索全新的表达方式,他尝试各种各样的材质并在技术上推陈出新:他的作品包括油画,综合材质,茶墨,陶瓷,最近又在尝试漆器。
在中国,白明倡导着一种前所未有的美学语言。在陶瓷领域,他无可置疑是运动的先锋,将中国陶瓷艺术引入了当代艺术潮流。白明打碎了禁锢着陶瓷艺术的陈旧枷锁,真正意义上地将陶瓷、釉质和画笔从那些不断自我重复的古老器型和纹饰中解放出来。在中国陶瓷的变革大潮中,白明扮演了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他在清华大学和他的工作室里培养着新一代的学生,为陶瓷这一非凡的材质开辟着全新的视野。
Appliance- Form and process
器·形式与过程
2019 比利时大地和鸣展览现场
陶瓷的新视界
然而,对于白明来说,陶瓷的这种转变正是来源于其对中国文化的深刻认知。白明曾经说过,“没有一种艺术能真正颠覆传统。所有创新都是在传统的环境背景中诞生的,因为我们都来自于传统。”
秉承千年以来的历史哲学和艺术准则,白明并没有完全割裂其与中国传统艺术领域(以画笔完成的绘画和书法)之间的联系。作为景德镇悠久陶瓷传统的继承者,他受益于对这座城市瓷窑全面而深入的了解。这些瓷窑从元朝(1279-1368年)开始发展闻名,两种革命性的技术:青花(钴)和釉里红(铜)在十四世纪初开始出现。但白明革新了古典的纹饰,重塑了传统的器型。
Buddha’s Land in Three Coloured leaves
三色释叶 青花釉里红局部
2019 比利时大地和鸣展览现场
在撰写其《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一书的过程中,白明有机会细致地关注和研究这座城市传统瓷窑的制瓷工艺。与古代一样,工匠仍具有非常专业化的制瓷步骤和专有技术:从混合瓷泥到最后的烧制,白明将传统制瓷工艺72个步骤一一记录介绍。由于制瓷工艺步骤众多,因此很少有人能够掌握整个生产链的工艺技巧。白明决定从中国传统制瓷中跳脱出来,在世界艺术的范畴内构建作品,其材质和技法多种多样。艺术家完美掌握了陶瓷工艺的所有步骤,并因此创作出于古典陶瓷理念迥然不同而又独一无二的作品。
白明著《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中文版
与英法文版对照版
此外,景德镇的陶瓷生产仍然主要是功用型瓷器的生产和对传统工艺的复制。而白明则放弃了将功用型瓷器作为创作对象,因此也就将陶瓷带向了抽象的道路,他曾断言“材质是情感的诠释”。在完美掌握陶瓷工艺的基础上,他不仅使得陶瓷的外观现代化,更使得陶瓷的本质实现了现代化。白明打破了数百年的陈规旧俗,颠覆了陶瓷界的传统规范,标志着陶瓷从古典容器物体到当代雕塑物体的根本性转变。白明的陶瓷远远超越了技术工艺和处理材质的层面,质问着陶瓷的本质,其最近的作品体现出的越来越多的“让材质自己表达”。
Superimposed relationships Series III
叠加的关系 系列之三
2019 比利时大地和鸣展览现场
大之器
白明经常创作超大尺寸的作品,其高度在一米以上的作品并不罕见,这些作品见证了艺术家与空间的关系。要创作这样的作品,必须克服很多技术工艺上的限制。大器的拉坯需要相当的体力,有时候白明不得不需要多名拉坯工进行协助。所有的干燥、上釉和烧制的条件必须保持完全一致,因为在烧制过程中的瓷坯的收缩率可以达到18%,所以对于烧制过程中陶瓷的变形应该有充分的了解。大部分作品都在1328°C的温度下在气窑中进行烧制,但是对于某些作品,艺术家也毫不犹豫地使用传统的柴窑进行烧制。
形式与过程—熵器(柴烧)
2019 比利时大地和鸣展览现场
容器类功用型瓷器的器型在古代已经基本定型,但白明将其转换成大器来创作,从而将器型转化为雕塑型的作品。白明创造了一种新的“梅瓶”。这种器型最早是用来装酒,通常高约30厘米。然而古典梅瓶的短颈翻唇在白明新梅瓶的塑造里几乎消失了,其器型流畅自然,肩颈腰腹浑然一体,宛如天成,也从而使艺术家能够将其创作图样在作品上自如扩展,无拘无束。笔筒,原本是中国古代文人书桌上用于装毛笔的一个圆柱形容器,在白明的作品里高度超过了80厘米。文君瓶也是如此,这个曾经作为酒具的器型,高达80厘米,从顶部向下,傲然地绘制着充满张力的图案。
[2009年,白明曾被柬埔寨11世纪吴哥雕塑中的一件残品佛身深深打动,这个形象在白明的脑海里出现并常与宋代梅瓶的形象重叠,白明在梅瓶的基础上延伸出更硕大,更具清雅风韵大型瓶,它已经脱离了梅瓶原有的实用功能,以此形态,白明取名为“文君瓶”,寓意“文人君子”。]
Red Soul Stone
红灵石(文君瓶)
2016 人保集团“生生不息——白明艺术展”
尽管白明仍然使用景德镇的传统材料,例如釉下彩所使用氧化铁(棕色或青瓷绿色)、钴(蓝色)和铜(红色或绿色),但艺术家在各种器型上构图是完全自由自在,并不对色料加以细分。这意味着其笔触具有完美的灵动与精巧,其用笔常常以一个动作固定,同时旋转作品加以创作。
在陶瓷上进行绘画创作必须完全悬腕来进行。用笔的力量来自于肩膀,其手法与传统书法类似,涉及整个手臂和身体肌肉动作,而不仅仅是手指的运作。将最细微的思想诠释于作品之上,需要精神上的全神贯注。
经过这样装饰的作品表面就拥有了具有微妙节奏的旋律:树叶,藤蔓,草丛和波浪,这些曲折和湍流笼罩着旋转、稳定而规则的器物形态。白色的背景突出了主题,让人联想起中国古画的创作过程:作品是心灵投射之空间。亦或风在植物之间穿过,草丛随之卷曲;亦或云遮蔽于天空,时而覆盖着海面;亦或冬季的积雪。将留白和动态的空间并置,创造了相生相补的阴阳平衡。这是最原始的二元论:动与静之间。这是规整的形式与无尽运动的结合,是“ 道”的基础所在。其将季节,白天和黑夜等一系列过程具象化:眠于寒冬的阴、冷、被动,接踵而至的是激于炎夏的阳、热,主动,这一切我们都能够在白明的作品里看到具画面感的表达。
自然的律动
道之器
白明之作品揭示了其作为诗人和哲学家对自然最深切的依恋。一些简单的元素(如植物、云朵和波浪)被选择出来,一唱三叹,在其画笔之下优雅得栩栩如生。将这些自然形态加以风格化,其色彩细致和谐,气质沉稳大方,可谓出于其类拔乎其萃。
这些现实性或象征性的形象正是白明所运用的美学语言的组成部分,这些形象见证了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中国,无论是道家还是佛家(在日本被称为“禅”),这也正是中国哲学的基础观念所在。事实上,“道”定义了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定义了对表现形式的理解,并确立了与自然和宇宙的共生关系。对于“道”来说,美存在于所有形式的自然中。
Zen· Form and Proces
参禅·形式与过程
2017北京民生美术馆“醍昂·白明的国度”展览现场
在亚洲,对自然的表现也是同时是一种艺术家精神的投射,是灵魂的表达。白明创造了一个生活中沉思冥想的空间。这种沉思冥想是一种不可多得的经历,也给我们带来纯粹的喜悦。被白明所图形化的自然元素是的大自然的奇幻缩影,不可预测而又百折不回。像低矮的树丛亦或开花的枝条,从插花的花瓶中散落出来,像几片零落的叶子亦或是云朵,邀请着我们神游世外,做一次灵魂漫步。
“道”的思想仍然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精神和日常生活。白明将这种哲学与他的绘画和陶瓷编织在一起。其作品的标题常常揭示着这些观念。
例如,其《大成若缺》系列为六个大盘,其标题来源于老子的《道德经》,体现了对道家思想的思索与阐述。《大成若缺》,直译过来就是:“最完美的,似乎总充满了瑕疵”。S. Julian将此解释为:“完美风云易摧,成就转瞬即逝,人皆以完满为荣,然不知以道维护。”
Compendium Series
大成若缺
2019 比利时大地和鸣展览现场
生命的精神
“捕捉生命的精神” 也是道家的一种表达,它意味着接触生命的灵魂。不是用写实的手法对事物加以复制,更是要构建和重塑心灵。这正是白明用其毫不犹疑的画笔所描绘的一切。他捕捉到了事物的气息,超越于表象之外的生命气息。正如其《文君瓶,云气青山》所暗示的那样。这种气息还穿越着柔和的草木、雨滴、荷花交错;在特定的氛围、独特的季节、亦或殊异的时刻里,春、夏、炎、风、雪,迎面而来。如在阳光下徐徐展开的一片新叶(《和暖叶张》),如秋天暖风中的荷叶(《秋荷·风暖系列》),如在雪中游过的园林《迎雪探园系列》)。
Autumn Lotus·Warm Wind Serias
秋荷·风暖 系列
Welcome the Snow and Explore the Garden
迎雪探园
在这些自然生命的律动之外,自然的音乐性和其所启发的诗性也成为了白明创作灵感的无尽源泉。在其作品中通过诗一般的韵律,描写着情感的和鸣与内省的视角。(如《红苇颂》、《苇风吟》)。
一些作品的名称,如《线走如诗》,似乎唤起了对中国古典文学的遥远回忆,白明深谙此道,有时他的作品让我们联想起一些隽永的名句,如诗人王维(701-761)的《山中》:
荆溪白石出,
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
空翠湿人衣。
2014 巴黎 赛努奇博物馆“白明——绘画与陶瓷”
展览现场
eed Wind Song
苇风吟
圣山与回忆之地
白明的许多作品都描绘了群山,其中有个体化,特别命名的《天山》,也有一般意义上对青山的阐述(《青山仁爱》,《物语·与山有关的记忆》)。在陶瓷上用变化的折线,渐层的蓝色表现地壳的扭曲褶皱。源于想象力,意象由艺术家潜意识中的丰富积累所创造。同样的,《文君瓶·云气青山》就宛如明代梵琦的《晓过西湖》一诗的具象化:
青山倒影水连郭,
白藕作花香满湖。
Wenjun Liquor Bottle·Misty Clouds in Spring Mountains
文君瓶·云气青山
在白明所描绘的自然里,人物和动物恍若无存,如同中国古代文人的山水画。顾名思义,“山水”一词在东方的语境里必须包括水,山脉和植被。而人在画中,或付之阙如,或只占据从属次要的位置,且比例极小。山水中的峰峦起伏,在中国绘画史里曾经起着主导核心的作用,尤其是宋代(960-1279)山水。在白明的访谈及其作品中,宋代常被用来指代中国美学的黄金时代(《水影唐宋》):在那个时代,峰峦叠嶂呈于纸上,而色只着水墨。
Water Reflection in Tang and Song Dynasty
水影唐宋
青山仁爱
山也是道家的圣地。根据道家理论,仙人居住在三个岛屿的仙山之上。这很容易让人们联想起那些修建在深山高岭之上的修道院,那里静谧寂寥,宜沉思冥想。白明重要的作品(古城窟系列)也是如此,它们与仙人隐士的居所相关联,是修行者修持道义的神奇地方。就像群山一样,洞窟是道教和佛教徒的避难所:题为《物语·莫高记事》的画作就是寓意于丝绸之路上最著名的彩绘洞窟--敦煌莫高窟。但是这些回忆之所也常经历着时间的变幻莫测和历史的风云剧变,这正是《山水与时间》系列所讲述的一切。
Mountains, Water and Time Serie I
山水与时间 之三
2019 比利时大地和鸣展览现场
在中国画中,有山就不能没有水。白明说过:“对中国人而言,水是智慧的象征。”正如《道德经》所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水在白明的陶瓷上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如现实转置的《文君瓶·千岛湖》,象征性的《线释水》,或者是虚幻重映的《红海》。不同于中国古代绘画作品中用大块的留白或者是几条绕岩石旋转的线条来表现水,在白明的作品里,水是一个中心主题。艺术家着眼于其流动性和广阔性:一条蜿蜒的线条永不间断,完全悬腕一气呵成地绘成,波浪那永恒的运动在釉下跳动。白明所捕捉到的不是一个具象,是水的精神。
Blue Lines of Water
线释水
2019 比利时大地和鸣展览现场
白明也将这种连续线形用于其他创作主题:如作品被无穷无尽的细叶柔枝所覆盖的《生生不息》。
Endlessness II
生生不息之二
天空和大地
对白明来说,创作的灵感来自于天空和大地。他的绘画作品为我们构建了一种内在的视野,其中虚幻的感觉和对宇宙的感知相互叠加。他的作品有一种银河和宇宙大爆炸般的全景视野。在古代中国,大地和天空被认为是相互依存而又密不可分的,在崇拜和信仰中有着核心作用。
在白明想象的世界里,宇宙的爆炸反映着尘世的爆炸。 数百万年来,大自然的力量扭折着我们的星球,如同作品《聚气成山》,大自然创造出最诡形奇制的形态,将岩石侵蚀成巴洛克般卷曲而又奔放的形状。
这些嶙峋剔透、百洞千壑的岩石,白明或将其转置为瓷上的绘画,或在三维的空间内塑形,再覆以透明釉或者青色釉,称之为:“太湖石”。在中国传统里,风水石可以带来宁静和至福。所谓的“风水”是一种道家的观念,旨在使人与自己所处的环境相协调,从而为自己带来安宁与舒适。在中国的房屋建造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为了寻找最佳的朝向,风水发挥了重要作用。直至今日,风水依然是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Between Ceramics and Stone IV
瓷石之间 之四
2019 比利时大地和鸣展览现场
白明在《风水石》这一系列中选择了一种非常具有识别性的石头作为风水石的代表,就是来自江苏太湖的“太湖石”。太湖石被认为是纪录着远古记忆的地球档案,承载着灵性的能量,同时也是世界的微观缩影。中国人认为其是自然的产物,同时还具有治疗的功效。太湖石曾经被认为具有神奇的魔力,被古代文人所热爱和收藏,并被置于他们私家园林的中央。没有一个正统的园林不拥有一块这样的太湖石。这些奇异的石头更按其参差陆离的形态被分类、分级、编目收录。其价格更是如同连城拱璧。太湖石常常让人联想起些名山胜地,当然还有那些缥缈云中的道教仙山。
这些岩石形态逶迤起伏,质地参差皱嵯,让人们得以在这缩微风景里进行一场精神的畅游。一块小小的石头就能传递自然的力量。这就是汉学家Rolf Stein所提到的:“自然物体的再现,越远离现实的维度,就越具有魔幻或神话的特征”。白明的雕塑陶瓷不正是一份寻幽仙境的邀请吗?
Between Ceramics and Stone
瓷石之间(局部)
就像风雕刻着岩石一样,火改变着瓷土的结构,同时也会导致缝隙,裂痕和变形。白明探索和研究的,就是瓷土在不同温度和不同湿度下会有何种反应。瓷土被拿到我们的面前,然后被搅拌,净化:在白明看来,所有这些准备都让瓷土变得更加脆弱。它变得不那么能抵抗火的灼烧。瓷土的结构在高温下破碎,断裂,都证明了它所经历过的激烈斗争。这些在火中自然形成的瑕疵是如此美丽,与那些经历数百万年岁月而形成的岩石的美丽交相呼应。就像在大自然的无序折磨中所产生的太湖石一样,这些变化不可预测。白明尝试着给瓷土一个自由表达的机会,难道这不也正是我们芸芸众生心底的憧憬吗?
白明以其非设计性创作这种完全创新的方式,为中国陶瓷开辟了全新的视界,白明寻求一种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平衡,更将中国丰富的哲学遗产与新形式的艺术表达融为一体。
白明在比利时大地和鸣展览现场
克里斯汀·清水
Christine Shimizu
2019.8.16
(完)
一种关注
2012年, 清水馆长参加亚洲策展人大会期间第一次观看艺术家白明作品
广东美术馆“静夜思”个展
2013年,清水馆长在法国巴黎观看白明“茶墨”个展
2014年,清水馆长策展“陶瓷与绘画”
白明赛努齐博物馆个展,并亲参与布展。
2017年,清水馆长出席北京民生美术馆
“醍昂·白明的国度”展览
2017年 艺术家白明陪同清水馆长参观
瓷源之地上虞博物馆
2017年,清水馆长出席葡萄牙里斯本MAAT博物馆“白·蓝”展览
并撰写评论文章《中葡交往: 一部陶瓷的历史》。
2018年,出席参加法国普罗旺斯萨拉贡博物馆
“明:Lumière”展览
2019 清水馆长艺术家白明在比利时大地和鸣展览上
《大地和鸣》画册克里斯汀·清水馆长文章
大地和鸣展览摄影:
帝铂【法国】
常文【中国】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