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考古半世纪——中国美术考古发现史》
中国的美术考古,根植于科学的田野考古发掘。对中国田野考古的历史回顾,总会令人回忆起许多痛苦的往事,我们的叙述还得从本世纪初开始。
当人类历史刚迈进20世纪,古老中国西北边陲的一次偶然的发现,轰动了中国文化界,在甘肃敦煌莫高窟第16窟长甬道北壁一个被封闭的小窟(后来习称“藏经洞”)中,发现了大量古代写本、绘画和其他文物。可惜没落的封建统治者不懂得也无力保护民族文物瑰宝,敦煌藏经洞的宝藏立即吸引了外国探险者贪婪的目光,不仅敦煌藏经洞宝藏中的精品多流失国外,而且在20世纪的第一个10年中,自甘肃至新疆古丝路上许多重要的遗址和石窟,都屡遭列强的探险队、考察队的践踏和劫掠。直到辛亥革命以后,情况才逐渐起了变化,进入本世纪20年代,科学的田野考古发掘才在中国开始萌发。
先是由当时中国政府聘任的外国学者进行工作;接着是中国学者和外国学者共同工作,最著名的是北京周口店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然后由中国学者主持的田野考古发掘正式开展,其中成果最为辉煌的是始于20世纪20年代末的由李济先生主持的殷墟发掘。殷墟发掘的工地,或者可以被誉为培育中国现代考古学者的摇篮,海峡两岸的考古学的前辈,绝大多数都在那里开始了他们探究中国考古学的行程。
不幸的是方兴未艾的中国田野考古发掘,被战乱所阻隔,帝国主义对中原大地的军事占领,中断了以殷墟发掘为代表的田野考古发掘工作。直到20世纪40年代,中国考古学园地呈现一片寂寥情景。“中国考古学的发现,可惜现在还寂寥得很。”这是郭沫若先生为米海里司著《美术考古一世纪》中译本写译者前言时发出的慨叹,时为1946年12月16日。在那以后不久,1949年在中国历史的进程中树立了划时代的里程碑,神州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又是40多年过去了,今天中国考古学寂寥的时代早已成为历史的陈迹。除了考古学的断代研究以外,被列为考古学分支学科的还有史前学或史前史、金石学、铭刻学、甲骨学及古钱学等,在考古学园地上培育着一丛丛争芳吐艳的奇葩。但是在这园地中一直存在着被学者忽略的寂寥的一角,就是美术考古学。
《美术考古半世纪——中国美术考古发现史》内页
令人困惑的是,翻开《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卷的条目分类目录,无法找到“美术考古学”这一条目,特别是未被列入“考古学分支学科”的条目之中,这自然不是偶然的疏忽。记得当时我曾就此问过夏作铭先生,他说他认为美术考古学是考古学的分支,属于特殊考古学,但目前在中国的研究还欠成熟,这可能就是未入选《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卷条目的原因吧!不过还是会在适当的地方提及美术考古学的。
《美术考古半世纪——中国美术考古发现史》内页
确实后来在他与王仲殊先生合写的该卷总领条“考古学”中,在论及“特殊考古学”时,指出“作为考古学的一个分支,美术考古学是从历史科学的立场出发,把各种美术品作为实物标本,研究的目标在于复原古代的社会文化。这与美术史学者从作为意识形态的审美观念出发以研究各种美术品相比,则有原则性的差别。由于美术考古学的研究对象在年代上上起旧石器时代,下迄各历史时代,所以它既属于史前考古学的范围,也属于历史考古学的范围。又由于作为遗迹和遗物的各种美术品多是从田野调查发掘工作中发现的,所以美术考古学与田野考古学的关系也相当密切。” 在考古学卷中正式论述美术考古学,也仅有这一段简短的概要论述。
《美术考古半世纪——中国美术考古发现史》内页
当我为《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撰写“美术考古学”条目时,我认为美术考古学是“考古学的分支学科,以田野考古发掘和调查所获得的美术遗迹和遗物为研究对象。它从历史科学的立场出发,依据层位学、类型学等考古学研究方法,结合古代文献以及传世的有关遗物,阐明美术的产生、发展过程以及与物质文化发展的联系,为人类文化史研究提供准确可靠的实物例证”。同时认为,“美术考古学研究的年代范围,上起旧石器时代,下迄各历史时代,所以它既属于史前考古学的范围,也属于历史考古学的范围。但其研究重点,主要在宋元时期以前。宋元以后,由于历史文献日益丰富,存世遗物品类繁多,田野考古的重要性相对降低,因此在美术考古研究中不再占主要位置”。并将美术考古学研究的主要的内容,简单地概括为建筑、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和宗教美术五类,对这五类考古发掘或调查获得的美术品,也作了极粗略的简介,自然也没有忘记指出“美术考古学的研究范围及对象,有时与美术史相同,但研究方法和研究目的则具有质的差别”。今天看来,这些论述虽感过于粗略,但大致概括了有关美术考古学的主要方面。除此以外,还有一点值得注意,那就是美术考古研究的深入和发展,对研究中华古文明的光辉传统也是至关重要的。中国古代文明犹如光灿的巨星,运行于众星争辉的世界历史之中,在它经过之处留下了一条永不磨灭的光辉的轨迹。这些灿烂光辉的古代文化宝藏中,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其中的古代美术品,以其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永放光彩。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门化毕业。著名考古学家,著作颇丰。
主要研究中国汉唐考古学、中国美术考古、中国古代兵器考古。亦曾被中国美术家协会授予“卓有成就的美术史论家”称号,同时还是中国美术考古研究的奠基者之一。
本书是对从1928年殷墟正式开始科学田野考古起到20世纪晚期的中国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的爬梳与解读,几乎涵盖了20世纪考古发现中涉及美术的最具代表性的材料。
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以历史发展为线,下编以俑、瓷、家具等专题为纲,经纬辐辏,诸物皆美。作者以美术史的视野与考古学的研究方法,探索出一条对美术遗迹和遗物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方法,对考古材料也作了翔实系统的梳理与论述,填补了过去文献记载的缺失和误读。本书在研究方法上也有借鉴价值,是美术史研究的一部信史和美术考古领域的入门读物。
本书堪称继德国考古学家米海里斯《美术考古一世纪》(郭沫若译)后,论述20世纪中国美术考古成就的重要著作。400余幅出土遗物和遗迹彩图配以脉络有承的简洁文字,清晰呈现中国古代物质文化文明之精华。作者基于材料,又不囿于材料。读者于材料中寻美,既见识了美在何处,也从中看到了一代学者的风古与趣味。本书是一本可读可观的经典美术文化读本。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美术考古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郑岩教授
杨泓著《美术考古半世纪》是在郭沫若译米海里司《美术考古一世纪》后,论述20世纪中国美术考古成就的重要著作。
作者杨泓为资深的考古学者,又被中国美术家协会授予“卓有成就的美术史论家”称号。曾参加《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卷、美术卷、军事卷和《中国美术史》等书的编著工作。
郭沫若1946年译《美术考古一世纪》时,曾慨叹“中国的考古发现可惜现在还寂寥得很”,而一部完美的美术史若缺少了中国人的努力,就构不成一个整体。而嗣后的岁月,中国考古事业进入了发展的鼎盛时期,许多重大考古新发现,改写了中国古代美术史。杨泓的《美术考古半世纪》对从1928年殷墟正式开始科学田野考古起,到20世纪晚期中国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作了翔实的梳理和论述,填补了过去文献记载的缺失和误读,其研究方法上也有借鉴价值。本书是美术史研究的一部信史和入门的重要参考书。新版对内容略有增删,增加了400多幅彩色图像,图文对照,益增可读性。
在我国,考古发掘的田野资料十分丰富,中国考古学发展也很迅速,目前已经成为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级学科。面对全新的、生动的、充满魅力的、甚至有些神秘的考古资料,学者审视、研究角度的不同,也会产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丰富认知。
杨泓先生的《美术考古半世纪》,依据丰富的考古资料给我们讲述了中华文明之美的光辉轨迹。半坡鱼纹彩陶、红山玉龙、殷墟鴞尊、汉代铜马、唐墓壁画等等这一颗颗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然而它们在中华文明演进的星河中在哪里闪光?这些明珠如何在人类社会文明进程中给予科学的定位?《美术考古半世纪》一书以缜密的逻辑、图文并茂的叙述娓娓解读了考古资料,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考古学新的分支学科——中国美术考古学的架构。
全书以轻松笔触点化考古资料的艰涩,以时间的经线与不同专题资料的纬线巧妙交织,可谓拈重若轻,独辟蹊径,值得考古资料的研究者、美术考古的关注者、古代艺术品的爱好者展卷在手,慢酌细品。
目录
代前言 探索的途程——中国美术考古的发现和研究
上编
一 曙光初照——史前美术考古
二 铜艺之光——青铜时代美术考古
三 鸿鹄高飞——秦汉美术考古
四 继往开来——魏晋南北朝美术考古
五 盛世新声——隋唐美术考古
下编
一 俑的世界——中国独特的明器艺术
二 瓷艺春秋——古代瓷器的考古发现
三 家具经纬——古代家具的演变与造型
附 叩索禅林——中国石窟寺研究四十年
附录一 漫话中国古代雕塑
附录二 中国古代壁画略说后记重印后记
复制“淘口令”
₳VxCz1T7Wjep₳
打开手机淘宝 购买图书
人美融媒体编辑平台
总编辑:周伟
副总编辑:李滢
副主编:袁法周、范雨萌
责任编辑:王珏英
- END -
商业合作或投稿
联系电话 010-67517851
QQ:483862710
邮箱:483862710@qq.com
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作者:人民美术出版社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